1283年,文天祥殉国。他的妻子欧阳氏跌跌撞撞地赶来,只为见丈夫最后一面。当她颤抖着翻开丈夫的衣襟,发现一行字。当晚,欧阳氏悬梁自尽,随夫而去。文天祥的家族,几乎为南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一、满门忠烈
文天祥的父亲文仪,是个读书人。
他一生不做官,却精通经史百家。
他对儿子管教极严,文天祥小时候背书稍有差错就会收到呵斥,他曾他对儿子说:“圣贤之道,在于无愧于心。”这句话,支撑了文天祥的一生。
文天祥的母亲曾德慈,是北宋宰相曾布的曾孙女,持家素有“古君子之风”。
她不仅教文天祥读书,更教他“毁家纾难”的气节。文天祥起兵抗元时,她变卖家产支持儿子,临终前只说了一句:“吾儿不负国,吾死无憾。”
文天祥有3个儿子,长子文道生是正妻欧阳氏所出,随母奔波到了广东,病逝于抗元途中。
次子文佛生,城破时被元军所杀,年仅18岁;最小的儿子文环生,被俘后下落不明。
面对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境遇,文天祥痛彻心扉。
他曾写下:“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
这既是文天祥写给孩子的诗,更藏着作为父亲无言的悲痛。
与此同时,他的2个妹妹文懿孙和文淑孙却更为悲壮。
二、破城之日阖门殉国
她们都嫁给了江西的抗元将领。
大妹妹文懿孙的丈夫孙㮚,是龙泉义军的领袖。
1276年,文天祥在江西起兵,文懿孙说服丈夫散尽家财,招募乡勇,组建了一支抗元义军。他们扼守赣湘通道,多次阻击元军东进。
1年后,元军反扑,兴国城被围。
孙㮚率部在前方死守,文懿孙就在后方组织人员运送粮草。
城破之日,孙㮚力战而死。
面对夫婿惨死,文懿孙没有逃,也没有苟且偷生。
她站在城头,看着城下的百姓,说道:“吾兄不负宋,吾岂负夫?”
说完,就拔剑自刎。
而二妹妹文淑孙更为悲壮。
她的丈夫彭震龙,是永新豪族,也是文天祥的挚友。
1277年,文天祥密令彭震龙光复永新。
文淑孙不仅自己支持丈夫,还动员彭氏宗族,亲自缝制“勤王”大旗,鼓舞士气。
他们的义军一度控制赣西粮道,切断元军补给。
但元军很快反扑,永新城破。
彭震龙巷战3日,最终被叛徒出 卖,英勇殉国。
文淑孙面对败局,她抱着幼子退守到宗祠,对族人说道:“宁为宋鬼,不降胡虏!”
随后抱着幼子投井自尽。
那口井,至今还在永新的“忠义祠”旁,后人立碑“双烈井”纪念。
这就是文家的女人,她们从不是旁观者,而是和丈夫并肩作战,直到最后一刻。
1年后,文天祥在广东海丰县五坡岭被抓。
三、衣襟上的遗言
当时文天祥正和将士吃饭,元军张弘范部轻骑突袭,打得措手不及。
部将为了掩护文天祥撤退当场自刎殉国。
败局已定时,文天祥吞服随身携带的冰片自尽,但因药效不足并没有致命。
自此之后,文天祥被关在元大都的牢里受尽酷刑。
为了让文天祥投降,元军甚至带他去看崖山海战的惨状。
当时十万宋军浮尸海上,幼主投海。
言下之意就是说,南宋已亡,又何必坚守?
但文天祥只淡淡说了一句:“国亡,臣死,乃本分。”
为了劝降这位忠臣,元朝皇帝忽必烈亲自出马,甚至说:“只要你点头,宰相之位就是你的。”当时,宰相位居一品。
从未有过汉 人得到这种优待,但文天祥依旧是拒绝。
为了让他投降,元军把他关在一间地牢里。那地方“水气土气日火气,蒸沤腥臊”。
但真正击垮人的不是脏,是黑。地牢没有窗户,狱卒送饭时才透一丝光。
文天祥后来在《正气歌》里写“牛骥同一皂”,说自己和牲口关在一起。时间久了,他分不清昼夜,甚至忘了四季。
所以当他站在刑场上,第一件事是找南方。
有个老汉指了指方向。文天祥整了整破烂的衣襟,突然跪下磕了三个头。
那是故国的方向,最后英勇殉国。
他的妻子欧阳氏跌跌撞撞地赶来,此时她已沦为官奴,今日只为见丈夫最后一面。
当她颤抖着翻开丈夫的衣襟,发现一行字。
上面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当晚,欧阳氏悬梁自尽,随夫而去。
但文家并不是所有人都同文天祥一般,文天祥的弟弟文壁投降元朝,官至三品。
那么为何文家竟然出了叛徒呢?
四、文壁的选择
只因为文璧选择了“孝”。他降元,不是贪生怕死,而是为了保全家族,为了照顾老母。
文天祥无子,文璧把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他,让忠烈一脉不至于断绝。在儒家伦理里,“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他用一人之辱换来一族的平安。
文天祥的三弟弟文璋却选择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隐居。
他不降元,也不出仕新朝,而是隐居山林,终身不仕,日常就授课为生。
这看似消极,实则是一种无声的抗争。
当我们重新看这段历史上,不由感慨万千。
一门三兄弟,选择不同,但没有一人是自私自利之徒。
文天祥不降元,不妥协,哪怕忽必烈亲自劝降,哪怕元军让他亲眼目睹崖山海战的惨状,他依然不忘故国。他的死,不是愚忠,而是对忠的坚守。
文家的女人们,选择了“节”。文天祥的妻子欧阳氏随夫自尽,两个妹妹在城破时阖门殉国。她们不是被动的,而是主动做出了选择。在她们眼里,国破家亡,活着比死更难。
这就是乱世,有人殉国,有人存家,有人隐居,每一种选择背后,都是血与泪的挣扎。文天祥的家族,没有对错,只有选择。
我们在记住文天祥的一片丹心时,更要记住在国破家亡的时刻时那些柔弱女子的选择。
可以说:文门二女,非独一家之烈,实系一国之魂。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