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1512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75岁之后,身体就像一台用了几十年的老机器,哪怕看着还挺结实,其实已经在悄悄“掉零件”了。很多老人觉得“人老了不能躺,要多动”,于是坚持做一些“自以为健康”的事,结果反而伤了身。
医生提醒:75岁以上的老人,宁愿多睡一会儿,也别随便做下面这5件事。不是怕你懒,是怕你撑不住。
一、不要硬扛疲惫,过度锻炼只会透支生命
很多老人习惯早上五六点起床,出去跑步、跳广场舞,甚至有的还在健身房里撸铁。这种“积极”其实很危险。
75岁后,肌肉质量和心肺功能都在下降,过度运动会让身体进入“高耗能”状态,增加心梗、中风风险。
2023年《中华老年医学杂志》刊文指出,老年人运动强度应控制在中低水平,每次不超过30分钟,避免剧烈活动。特别是夏季高温,早晚适当活动即可,千万不要日晒下坚持锻炼,这是对身体的“慢性伤害”。
二、不要随意节食减肥,反而可能减掉寿命
有些老人一看到肚子大了,就开始节食减肥,甚至只喝粥、吃水果,认为这样“清淡养生”。
但事实是:75岁后,营养摄入比年轻时更重要。
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老年人膳食指南》提出,老年人每日蛋白质应摄入1.0~1.2克/公斤体重,远高于普通成人。节食容易导致肌肉流失、免疫力下降、骨质疏松,反而加快衰老。
特别提醒:老年人不是吃得越少就越健康,盲目减肥反而会让衰老加速。
三、不要频繁熬夜,睡眠才是最好的“补药”
有些老人喜欢晚上看电视、打麻将,一玩就到凌晨两三点,觉得反正退休了,白天补觉也行。
但是,老年人的生物钟比年轻人更脆弱,频繁熬夜会打乱激素分泌,影响心脑血管健康。
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王宁曾指出,老年人应在22点前入睡,保持每晚6~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缺觉不仅让记忆力变差,还会增加老年痴呆的风险。
与其熬夜娱乐,不如早点睡觉,睡好了,身体自己会修复。
四、不要轻信偏方,药物乱吃是慢性杀手
“哪哪不舒服,泡点中药喝喝”、“听说这保健品能补肾,买来试试”——这类场景在很多老年人家里并不罕见。
问题是,75岁后,肝肾代谢能力下降,很多看似“无害”的药物,可能引发严重副作用。
国家药监局曾通报,超过60%的老年不良药物反应事件,和私自买药、用偏方有关。
特别是含马兜铃酸中药、过量使用保健品、混用降压药和安眠药等行为,已被明确列为高风险行为。
医生建议:吃药前一定要问医生,别自己当“土医生”,身体吃不消。
五、不要孤独独处,情绪健康比你想象得更重要
有人说:“我一个人过得挺好,不麻烦别人。”但其实,孤独是一种“慢性毒药”。
《柳叶刀·公共卫生》杂志2023年刊文指出,孤独感与老年人死亡率增加有直接关系,甚至高于吸烟、肥胖等传统风险因素。
孤独的人更容易抑郁、焦虑,还可能加速认知退化,诱发老年痴呆。
如果子女不在身边,更要主动参与社区活动、老年大学、兴趣小组等,保持社交,是防病的一种“心理疫苗”。
多睡觉,其实是老年人最划算的“养生法”
别小看睡觉这件事。研究发现,75岁以上的人群若睡眠质量良好,心脑血管疾病风险可降低30%。
深度睡眠期间,大脑会清除代谢废物,修复受损组织,这比吃多少补药都实在。
所以,如果你已经75岁以上,不妨调整生活节奏,允许自己“多睡一点”,身体会用实际反应告诉你:休息,是最好的保养。
参考文献
[1] 《老年人健康生活方式指南(2022年版)》,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
[2] 王宁.《老年人睡眠障碍的防治》,北京协和医院神经内科
[3]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中国营养学会
[4]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23年第43卷第6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