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奇了怪了!

现在的人过节,宁愿在高速上堵到没脾气,在景区里挤成“照片”,也不愿舒舒服服花几十块,进电影院吹俩小时空调。

这届老百姓,到底是咋想的?是真没钱了,还是学精了?

旅游火爆背后:人多了,钱却花得“抠搜”了

先说旅游这头,那是真叫一个“热”。根据交通部门的数据,刚过去的国庆假期,全国每天有好几亿人在跨区域流动,这规模比疫情前还要大出一截。以前些冷门的博物馆、小公园,如今也是人头攒动。

可您别以为人多消费就旺。细看数据就有趣了:有些旅游大省,门票总收入在涨,但平均到每位游客头上,花的钱却没多多少,有的地方甚至还微降了一点。这说明啥?说明大家伙儿出游的热情是高的,但消费起来,可比以前精明、实惠多了。

假日怪象揭秘:宁愿高速堵车,也不进电影院?背后原因很现实​

这种“精打细算”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现在流行“反向旅游”,大伙儿不再扎堆去那些知名景点挤破头,反而更愿意去些清静、有特色的小县城、小地方。花钱的方式也变了,更愿意为了一顿地道的特色菜、一次有趣的本地体验买单,对于那些华而不实的纪念品和价格虚高的酒店,则是能省则省。

为啥宁愿挤着,也要出门?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知道节假日哪儿都人多,体验可能打折,为啥大家还非得凑这个热闹呢?

首先,咱的法定假期就这么多,还都连在一起,想全家一块儿出个远门,基本就指着这几天。这是客观条件。更关键的是,这几年过来,很多人的想法变了。觉得赚钱不容易,花钱得花在让自己真正开心、放松的地方,这叫“悦己”。出去走走,看看不一样的山水,哪怕人多点,也是为了换种心情,暂时抛开家里的、单位那些烦心事儿。

假日怪象揭秘:宁愿高速堵车,也不进电影院?背后原因很现实​

而且,现在旅游的选择也太多了!从出国游到周边农家乐,各种玩法应有尽有。各地文旅局为了吸引游客,宣传得一个比一个卖力。再加上手机App上订票、比价、看攻略都方便,被“宰客”的风险也小多了,大家自然就更愿意、也更敢出去玩了。

电影院的尴尬:票便宜了,为何还是拉不回人?

说完热闹的旅游,咱们再来看看有点“凉”的电影院。根据票房数据,今年国庆档的票房收入比去年降了不少,有点提不起劲儿。电影票的平均价钱也是一降再降,可即便这样,好像也很难把大家拉回影厅。

更让人想不通的是,看电影的人没那么多了,但新建的电影院却不见少。权威数据显示,全国的电影银幕数量都快突破十万块了,每年还在增加。新开的影院,很多都布局在三四线城市或者新盖的大型商场里。

结果就是,电影院的经营压力大了。平均下来,影厅里大部分时间都坐不满,除了几个大档期,平时显得空荡荡的。投了那么多钱建的豪华影城,却没换来足够多的观众。

假日怪象揭秘:宁愿高速堵车,也不进电影院?背后原因很现实​

根源在哪?一个是“体验”丰富,一个是“内容”单调

同样是面对假期,为啥旅游和电影的境遇差这么远?根子在于,它们提供的“东西”不一样。

假日怪象揭秘:宁愿高速堵车,也不进电影院?背后原因很现实​

旅游卖的是“综合体验”。虽然人多拥挤,但人家提供的选择多啊!你想怎么玩都行,总有一款大致适合你。山川湖海是真实的,风土人情是独特的,这份“在路上”的感觉,是手机屏幕替代不了的。所以,即使体验打点折扣,大家的需求也能在这种热闹里得到释放。

但电影的核心是“故事内容”。电影院修得再豪华,沙发再舒服,如果电影本身不好看,一切就失去了吸引力。现在很多观众觉得,电影故事老是套娃,要么一看开头就知道结尾,要么翻拍国外片子却没了精髓,要么光有明星和大场面,故事都讲不圆。如果片子本身不吸引人,就算电影票卖成白菜价,大家也会觉得,浪费俩小时不如在家休息。这就容易形成恶性循环:片子不好看,人就越少;人越少,投资方越不敢尝试新故事,就越拍保守的片子,结果越来越不对胃口。

假日怪象揭秘:宁愿高速堵车,也不进电影院?背后原因很现实​

结语

所以,您看,这消费市场的“反差”,说到底就是老百姓用脚投票。大家不是舍不得花钱,而是更看重钱花得值不值。旅游虽然挤,但能换来真实的放松和体验;电影若是无趣,再便宜也是浪费时间。这给各行各业的提了个醒:只有拿出真正有价值、能打动人心的好东西,才能赢得大家的口碑和钱包。毕竟,老百姓心里都有杆秤,明白着呢。

假日怪象揭秘:宁愿高速堵车,也不进电影院?背后原因很现实​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