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避寒
编辑|避寒
一个男人可以原谅背叛,可以原谅欺骗,唯独不能原谅在孩子最需要母爱时转身离去的女人。
王诗槐用28年的沉默,诠释了什么叫父爱如山。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上影厂当家小生",为了一个智障儿子,宁愿孤独终老,也不愿让孩子受半分委屈。
初恋成殇,演艺路上的孤独前行
1972年秋天,合肥九中的梧桐叶正黄。
15岁的王诗槐推开教室门,目光瞬间被角落里那个安静读书的女孩吸引。王筠,班里的第一名,温婉如水,聪慧过人,王诗槐第一次体验到什么叫一见钟情。
"能和你做同桌吗?"王诗槐鼓起勇气问道。
王筠抬起头,那双清澈的眼睛让王诗槐瞬间脸红,她轻轻点头,这个点头,注定了两个人的青春纠缠。
那是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爱情却格外纯真。 冬日的夜晚,王筠忘带围巾,王诗槐毫不犹豫脱下厚重的棉衣披在她身上,那一刻,爱情的火苗在两个17岁的心里悄然点燃。
同学们总爱调侃他们是"一对",两人相视一笑,害羞地低下头,谁都不敢捅破那层纸。
1977年,改变命运的钟声响起。
高考恢复的消息传来,整个中国都沸腾了。王诗槐和王筠双双考入大学,他进了上海戏剧学院,她去了省内重点院校。
分别前的那个夜晚,王诗槐终于鼓起勇气表白:"王筠,我喜欢你。"
女孩羞涩地点头:"我也是。"
两地书信如雪花般飞舞,王诗槐每次想念她,就步行到镇上唯一的电话亭,攥着几毛钱的硬币,听她的声音从话筒里传来,心就安了。
大学四年,感情不仅没有因距离疏远,反而愈发浓烈,毕业后,两人都觉得是时候谈婚论嫁了。
王筠带着王诗槐回家见父母。
开始时,王筠的父母还算热情,得知王诗槐是演员后,脸色瞬间变了。
"演员不行,我不同意!"王筠母亲的话如晴天霹雳,"你不要耽搁我家女儿发展,你只是个演员,跟演员结婚是没出路的。"
那是1981年,演员还不被社会认可,被视为"戏子",王诗槐的心碎了,王筠的眼泪也流了。
为了不让王筠夹在中间为难,王诗槐做了这辈子最痛苦的决定:"王筠,我们分手吧。"
王筠愣住了,没有挽留,只是默默转身离开,王诗槐看着她的背影,心如刀绞。
有些分离,注定要用一生来治愈。
因戏生情结良缘,儿子患病家庭破碎
1983年,一部《华罗庚》让王诗槐一夜成名。
荧屏上的他儒雅深沉,演活了数学家华罗庚的传奇人生,观众被他的演技征服,导演们开始争抢这个新星。 上海电影制片厂向他抛出橄榄枝,他成了"当家小生"。
成功的男人总是容易遇到爱情。
在话剧团工作期间,王诗槐遇到了张晓明,同样是演员,同样热爱表演,郎才女貌,志趣相投。 1984年,两人举办了简朴的婚礼。
婚后的日子甜蜜而忙碌,王诗槐接连主演《日出》《在水一方》《午夜两点》,每部戏都口碑爆棚。
张晓明也在自己的演艺道路上发光发热,事业双丰收,家庭也幸福,儿子王海平的出生,为这个小家庭增添了无数欢声笑语。
命运的转折来得猝不及防。
王海平还不到一岁,一个平常的夜晚突然高烧不退,王诗槐和张晓明慌了神,连夜送医院,医生诊断是肺炎引发的高烧,引起了窒息。
抢救了一整夜,孩子的命保住了,大脑却受到了不可逆的损伤。
"孩子的智力发育会受影响,可能终生智障。"医生的话如五雷轰顶。
王诗槐抱着儿子,眼泪无声滑落,张晓明瘫坐在病床边,整个人都垮了。
从此,这个家再也没有了笑声。
夫妻俩带着王海平跑遍了全国的大医院。 北京、上海、广州,名医看了一个又一个,钱花了无数,孩子的病情依旧没有好转。
长期的压力和绝望开始摧毁这段婚姻,张晓明变得沉默寡言,王诗槐也心力交瘁。两人从无话不谈变成了相对无言,从相濡以沫变成了互相埋怨。
1985年,张晓明再也撑不下去了。
"我们离婚吧。"她说这话时,眼中已无泪水,"王海平跟你,我带不了这个孩子。"
王诗槐没有挽留,他知道,这个女人已经被现实击垮了。
离婚协议签字的那一刻,王诗槐的心彻底死了。 不是因为失去了妻子,而是因为一个母亲可以如此决绝地抛弃自己的孩子。
单亲父亲的十二年坚守,不离不弃照顾残疾儿子
离婚后的王诗槐,成了真正的单亲爸爸。
每天早上6点起床,给儿子做早餐、喂药、穿衣服。 王海平因为智力障碍,很多基本的生活技能都要重新学习。王诗槐一遍遍地教他用勺子吃饭,教他上厕所,教他说话。
拍戏时,王诗槐做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很疯狂的决定,带着儿子进剧组。
"王老师,这不合适吧?"导演为难地说。
"不带他我没法拍戏。"王诗槐的态度很坚决,"我保证不会影响拍摄。"
剧组的演员们开始时都觉得奇怪,一个大男人带着智障儿子到处跑,成了什么体统?慢慢地,大家被王诗槐的坚持感动了,休息时,总有人主动帮忙照看王海平。
王诗槐开创了中国影视圈"带娃进剧组"的先河。
有人劝他再找个女人,分担一下压力,王诗槐摇摇头:"我不敢,怕人家对孩子不好。"
这句话背后,是一个父亲对儿子最深的保护,他宁愿自己孤独一生,也不愿意让王海平受到任何伤害。
为了给儿子治病,王诗槐散尽了家财,听说改名字能转运,他毫不犹豫把王海平改成了王奕丁,只要有一丝希望,他都不放弃。
十二年来,王诗槐一个人扛起了所有,洗衣、做饭、陪读、看病、买药,样样都干。有时拍完戏回来累得瘫倒在沙发上,看到儿子期待的眼神,又咬牙爬起来给他洗澡哄睡。
2005年,一位权威医生给了王诗槐中肯的建议:"别再让孩子乱吃药了,那些药的副作用可能更大,多做康复训练,陪伴才是最好的治疗。"
王诗槐如醍醐灌顶,从此,他每天都带着王奕丁做康复训练,不落下每一个疗程。
初恋归来续前缘,二婚家庭的温暖港湾
1996年冬天,合肥火车站。
王诗槐带着22岁的王奕丁又一次踏上求医路,在拥挤的候车室里,他突然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
王筠。
时隔十五年,她还是那么温婉,只是多了几分成熟女性的韵味,四目相对,时光仿佛倒流到那个青涩的中学时代。
"老同学,你还好吗?"王诗槐试探性地打招呼。
王筠转身,眼中闪过惊喜:"是你啊,王诗槐。"
短暂的沉默后,王筠主动邀请他们吃饭,饭桌上,两人聊起了各自的近况。王筠从日本留学回来,也经历过一段失败的婚姻,王诗槐讲述了自己的离婚经历和儿子的病情。
"这孩子多大了?"王筠看着安静坐在一边的王奕丁。
"22岁了,智力有障碍。"王诗槐如实相告。
王筠的眼中没有嫌弃,反而满含同情:"这么多年,你一个人带他,真不容易。"
这句话,让王诗槐的心瞬间柔软了。
分别时,两人留了联系方式,此后,王筠经常从日本打长途电话关心他们的情况。每次回国探亲,她都会来看望王诗槐和王奕丁。
1997年,王筠决定她要嫁给王诗槐,和他一起照顾王奕丁。
"我虽然不是小虎的亲妈,但我会尽我所能去爱他,照顾他。"王筠的话让王诗槐热泪盈眶。
这个女人,用20年的等待,诠释了什么叫真爱。
1997年夏天,两人在上海举办了低调的婚礼,王筠毅然放弃了在日本的一切,全身心投入到这个特殊的家庭中。
婚后,王筠对王奕丁视如己出,她辞去工作,专心照顾继子和公婆,每天晚上都要去王奕丁的房间查看几次,生怕他犯病。 1998年,她为王诗槐生下一个健康美丽的女儿。
王筠从未因为自己的女儿而忽视王奕丁,相反,她总是小心翼翼地平衡两个孩子的感受,生怕王奕丁觉得被冷落。
如今,王奕丁已经是一个身高1米83的大小伙子,在父亲和继母的悉心照料下,他的病情稳定了很多,性格也变得开朗起来。 虽然智力还是比常人差一些,但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交流和生活自理。
王诗槐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儿子能够找到一个善良的女孩结婚。"我不求什么,只要有个人真心对他好就行。"
至于前妻张晓明,这些年一直过着低调的生活,没有再婚,也很少接戏,偶尔会来看看王奕丁。 每次见面,王诗槐都很客气,但那种疏离感,任何人都能感受到。
有些伤害,时间可以淡化,但永远无法原谅。
王诗槐用28年的时光证明了真正的男人,不是征服世界的英雄,而是在风雨中守护家人的平凡父亲。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爱不仅仅是甜言蜜语,更是在最艰难的时刻,依然选择不离不弃。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王诗槐个人资料及主要作品经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