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北宋名将章楶是如何运用战术策略,来牵制西夏军队战力的?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章楶对传统的坚壁清野的防御策略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战兵在外,守兵乃敢坚壁”的战术。坚壁清野是北宋最常用的防御策略。面对西夏的大举入侵,北宋政府通常采取的基本战术是“概令诸路遇贼并兵入寇,坚壁清野,俟贼气惰,觅便掩击”。 章楶奏章中也提到:“准拟西人恐大举并兵前来作过,但能坚壁清野,保守城寨无虞,已为全胜”。章楶承认“坚壁清野,盖自古良将御戎之策”,但他也对这一防御策略的弊端深有感触。频繁的坚壁清野困扰民众、破坏经济。 章楶称:“贼计狡狯,每有啸聚,未尝不屯于两路之间,声言入寇某处,或更在数百里之外,知吾催收人口入城郭,则偃然不至;不收无备,则倏然必来。又蕃、汉之民,岂无牛羊犬彘之畜,室庐门户之具,舍之而去,则有毁败攘窃之虑,迁之以行,则劳于奔走挈负。
一岁之间,苟至于再三,吾民亦将自困矣,况于耕作刈获之时,妨害农业,岂曰小哉?”“又如遇西贼大举入寇,虽将沿边部族人口及将兵尽行收入城寨,止是边寨为坚壁清野之计。况近里三二百里之内,居民甚密,若预行起遣,则必须劳扰惊疑。” 影响北宋野战部队的安全 章楶称:“若令将寨官分领人马据险观望,窃虑西贼探知底里,先遣轻兵散行持劫,诱致官军向前接战,别发重兵并力拒敌,或扼截元驻兵高险归路。万一官军势力不加,又节制不得入城,未审令出战兵马如何退避? 或相持累日,贼势未散,不悉兵食如何廪给?如此是与不是坚壁之计?兼一路帅府去边面地里各有远近,若放令贼兵粘缀,直至帅府城下会合重兵,则恐将官使臣等承此节制之后,遇贼入寇,观望避事,不肯向前,惟务退却。至帅府会合,不惟被寇地分阙人出战,兼使近里篱落必遭残害。” 难以发挥御边作用 兵将坚壁于内,被围困后自陷于被动。“熙宁年西贼侵犯庆州,攻围沿边九处城寨,是时兵将束在城寨,势不能出,致贼分遣轻骑入近里剽略,更无忌惮。窃恐今日以后,兵将既坚壁居内,尽遭围闭,无由得出外,复有长驱深入之患。”
以被围困为由坚壁不出 正如章楶所说:“且将官在城寨中有畏懦之人,则可托以遭围闭不出兵,观望避事”,同样不利于边防。第五,坚壁固守牵制己方兵力。除去固守城寨的兵力,用于应援诸处城寨、抵御西夏入侵的兵力严重不足。 章楶提到“庆州系帅臣所治,今契勘庆州见管土军、客军六千余人,又差在诸县巡检下并在城窠坐诸官员当直,尽在六千人数内。邠、宁、耀州下番人兵共四千人。 若除留逐州及将东兵缓急别添与沿边城寨充守御外,不满五六千人,共屯在近里篱落,岂不虑西贼长驱深入之患?若只用庆州所屯兵马,可以差出不过三四千人,岂能捍御西贼?所以令沿边将分抽摘下出战人马,以渐退避,与帅府人马会合应援,聊以张大声势尔”。
坚壁清野导致信息闭塞 “专用坚壁而外无兵将”,“最患者无外人照望,不知贼兵进退”,难以获得及时准确的军事情报。章楶提到,元祐二年镇戎军被围,等到西夏军队掳掠三百里之后,“及其将去也,于所劄寨内,如常日烧起烟火,量以兵围守,一夕而遁。城中比知贼退,已是第二日,出兵前去追袭,不见一人一骑”。 严重影响作战效率 章楶提到,“又城内之兵据其城门,只可并行人马,拽兵万人,须及半日以上方可齐集前去追袭。贼兵过界远矣,岂能害贼?”从章楶的论述可以看出,他批评片面的、不顾实际情况的坚壁清野。 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他改进坚壁清野的战术,提出“战兵在外,守兵乃敢坚壁”的策略。这一策略的具体实施方法是“今简阅诸将次等兵马,分擘在诸镇城寨充守御,将精锐人马出战,差定将官统领,如遇西贼入寇,即令出战。
将官带领人马出城,亦不使便当贼锋,令逐将与使臣、蕃官分领人马,择利驻劄高险远望,即不聚一处”,即遇西夏军队入侵时派遣将官率领精锐兵马分散占据有利地形,牵制敌军,但要避免与敌军正面交锋。 这一策略的优势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是战兵在外,坚定守城将士军心。援军的作用,正如种朴所说:“夫婴孤城,抗剧贼,所恃以坚士心者,援兵尔。”二是战兵在外,使敌军无论是抄掠、攻城还是与野战部队作战,都有后顾之忧。 “贼知官军战兵在外,岂不虑山险之处各有伏兵,欲攻城则畏腹背之患,欲钞略则官军随其所向,出奇设伏,觅便稍击”,“使彼深入吾地,战则不能,攻则不敢,钞掠则无获,不过三两日,自当引去”。三是战兵在外,后勤补给有保障。“缘出战人马所赍乾粮,自可以支十日,就使未退,我为主,彼为客,我军既在村野,固不忧食。”
四是战兵在外,西夏军队不敢深入。“环、庆州沿边近里城寨共约三十余处,假令贼举国并力入寇本路,度贼劲兵不过二十万众,分兵尽围城寨,则大小相除,每城寨不满万人。官军既在外,而贼兵每处虽满万人,岂敢公然深入,宁不虑官军蹑其后?若不敢尽围,则诸将之兵自可互相应援。贼既见官军散布要害,自不敢深入。 就使贼敢深入,正堕我计中,据险邀击,绝其归路,可以鏖杀,使无噍类。彼既腹背不支,自当歼溃,何暇更肆剽略。”从而大大降低西夏长驱直入的风险。 章楶“战兵在外,守兵乃敢坚壁”的防御策略主张以机动兵力牵制和袭扰西夏军队,有利于化解西夏军队在局部战区的兵力优势,降低西夏军队长驱直入的攻击风险,为北宋防御提供了新思路。章楶的“备御之策”在当时的政治环境和边防形势下,对于稳定边防、抵御西夏入侵确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制寇之术,破贼伐谋 章楶所提的“备御之策”对于稳固边防、抵御西夏入侵有积极意义,但正如章楶所说:“夫制寇之术,不伐奸谋,而专待其来,以自全之计,则贼之气从何而沮? 贼之力从何而屈哉?彼气不沮力不屈,两敌相持,淹以岁月,宿兵于边,则忧其老,不伐其谋,则取其侮,驱收居民,保聚于城郭,不可以常也”,“此备御之策,未足以深害之也”,对西夏造成不了实质性损失,西夏仍然会伺机入侵。因此,章楶向北宋朝廷陈述了他的“破贼伐谋”之策。 乘间捣虚,扰耕践稼 “乘间捣虚,扰耕践稼”,又称“浅攻之计”,指通过有限度纵深的越境作战,干扰西夏正常的农业生产,打击破坏西夏沿边军队的粮食补给,牵制西夏军队的主要精力,使之无暇南下入侵。“浅攻之计”的提出有深刻的时代背景。
哲宗亲政后倾向于主战的新党陆续上台,“1083年于兰州、1087年于熙河以及1092年于环州的成功防御,肯定了北宋的军事力量,证明弭兵政策并无施行的必要。” 军事力量的日益强大和政治风向的变化,加上西夏时常发动不同规模的侵扰,促成了北宋对夏军事战略的转变。宋人逐渐认识到,仅靠单纯的外交手段,不足以停止西夏的军事侵扰。 在此形势下,章楶提出“浅攻之计”:“夏嗜利畏威,不有惩艾,边不得休息。宜稍取其土疆,如古削地之制,以固吾圉。然后诸路出兵,择据要害,不一再举,势将自蹙矣。”他希望能以“浅攻”削弱西夏发动战争的军事经济基础和实力。 根据“夫夷狄无城郭之固,无营卫之兵,啸聚则为用,既散则难集,虽沿边有上番守御之人,每处众不满百”的特点,提出:谓宜乘间捣虚,扰耕践稼,勿限其常为浅攻之计,皆付之逐路帅臣,审度而为之。或遣两将已上,悉任其施设。
不必全用正兵,蕃汉弓箭手,最为可任,益之以选募土兵,参杂于蕃兵之间。所得人口、孳畜、钱财,皆差等分给出塞之人。如此则人人乐为之用。诸路之师,更出迭入,虏亦不能知其时。则近塞三百里之贼境,既不能为生,又不能自存,彼贼不困,未之有也。
行此之策,不二三岁,必束手归命。徐察其诚恳,苟非诈伪,然后许之纳款称臣。主张对西夏近边地区发动常态化的浅攻。
结语
总的来说,章楶针对旧党“不取无用之地”的教条,指出的是“人们应视取得西夏土地为一项理性的对策,没有必要考虑中国如何从中获益”。章楶“浅攻之计”的提出,是基于他对西夏沿边兵力部署与边防情况的了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