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公元200年。曹操与官渡之战以少胜多,一举击溃可以媲美武林盟主的袁绍,从此雄霸中原,若不是在赤壁之战败于孙刘联军,一统天下也是指日可待。退回北方的曹操积极储备实力,满血复活,三分天下,曹操还是实力最强的老大,武林盟主之位还是坐的稳稳的。 只是没想到的是,没到50年,即公元249年,曹家的武林盟主之位,没有被视为心腹大患的孙刘联军抢去,竟被早就败于他手,已经被他忽略了的袁氏阴魂得逞。

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了一场夺取曹魏政权的关键性政变——高平陵之变。此后,曹魏政权名存实亡,到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的时候,正式取代了曹魏政权。表面看,只是司马家取代了曹家,但实际上,司马家与袁家同属一个阶层,可以说,司马家是袁家的继承者、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分析来看。 汉朝重儒学,以儒学道德为标准的选官制度,催生尚儒的世家豪族 我们知道,汉初采用的是黄老之学无为而治,到汉武帝的时候,就采用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此后,西汉,东汉一直都是儒家占正统地位。而与皇帝刘家共同构成统治主体的,是高举儒家仁、孝、礼、信大旗的世家官僚阶层。

这些家族,几乎都能找出祖上多少代出过多少朝廷命官,翻翻家谱,可以说各个根红苗正,大有来头。为什么世家大族会绵延不息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汉朝的选官制度。 汉初,延续秦之前的世卿世禄制,汉代的第一代官员,要么是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草根翻身把歌唱,从此晋身官家人。要么是原来就是官吏,管你皇帝换哪家,我家显赫不中断。到汉武帝时,官僚阶层越来越固化,放眼朝廷,不是官三代、官四代就是官五代、官六代。不难理解呀,父子同朝、甚至祖孙同朝。刘彻看着这些靠祖上庇荫忝居高位的人,心里很烦,开始思考一种新的选官制度。 察举制应运而生。简单理解,就是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这样既保证了选才标准能贯彻实行,选出真正的人才,还能保证竞争的相对公平,令下层人士。

既然是"察举",察什么,举什么就很关键。核心——举孝廉:分三个科目 以德为主:有孝廉、孝廉方正、至孝、敦厚等科。以文法为主:有明法科、明经科。以才能为主:有尤异、治剧、勇猛知兵法、明阴阳灾异、有道等科。但所有的科目,都以【德行】为先,在学问上则以【儒学】为主。 察举初期,比起世卿世禄无疑是进步很多的,我们也知道,汉武帝时,他提拔了很多出身底层的人。但任何一种制度,时间长了,就会被有心人钻空子,更何况察举本身就不是那么完美。 初期,官员举荐能按德才标准,但越往后发展,越会结党营私。渐渐地,提拔的不是自己的家族成员,就是自己的门生旧故,你帮帮我来我帮帮你,互相再连个姻,完美地发展壮大,逐渐就形成可以追溯多少代的世家大族。如,汝南袁氏、河内司马氏、弘农杨氏、琅琊王氏、颍川荀氏……

乱世纷纭,寒族乘势而起,和世家豪族展开激烈争夺 1、根红苗正,自带光环的袁家 当皇权风雨飘摇时,这些世家大族振臂一呼,追随者众多。比如,东汉末年的袁绍,袁家就是典型的世家大族,豪门子弟,典型的"四世三公"。 袁绍家族:汉代袁安在汉章帝刘烜时为司徒,儿子袁敞为司空,孙子袁汤为太尉,曾孙袁逢为司空,袁隗为太傅,袁绍是袁逢的儿子,早年任中军校尉、司隶校尉。汝南袁氏的名号在乱世就是明晃晃的金字招牌。所以,在汉末群雄征讨董卓时,袁绍当仁不让地坐上了关东联军首领的宝座。如果比作武林大会,袁绍这个武林盟主虽然是靠家世得来,但也的确是众望所归。 可惜,袁绍政治目光太短浅,野心暴露的太明显,打着勤王的旗号,对流落在外的汉家天子却不管不顾。正好给了寒族出身的曹操一个绝好机会。

官渡之前,如果说袁绍是武林盟主,那曹操充其量只能算是个新建门派的掌门。但就这么个后起之秀,在官渡一战,以少胜多,打败了财大气粗,兵强马壮的袁绍。战后,收编袁绍所有地盘,家财和势力,曹孟德,成了新一任武林盟主。 2、出身阉宦,自强不息的曹家 以曹操为代表的曹魏政权,实际上是寒族的代表,曹操的祖父曹腾,宦官出身,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在儒家体系下,曹家就是不入流的下人、哪怕你官做得再大,在那些家学深厚的世家大族眼里,曹家,都是不入流的货色。可讽刺的是,被他们追捧的袁家倒了,被他们瞧不起的曹家,现在成了他们的顶头上司。袁曹之争,实际是世家大族和寒族之争。

曹魏政权的政策,体现了鲜明的打击世家大族,帮扶寒族的倾向 明白了曹操所代表的阶级,才能明白曹操实行的政策。 1.、厉行节俭,摧毁世家大族的奢侈之风 曹操生性节俭,不喜欢奢华,吃饭就一个荤菜,后宫女眷,衣服都很简朴,没有穿锦绣绸缎的,屏风坏了,补一补继续用,从不用红色漆器……。 "武皇帝之时,后宫食不过一肉,衣不用锦绣,茵蓐不缘饰,器物无丹漆……"——《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曹操在政令家规的执行贯彻上,也从不徇私情,杀一儆百,以儆效尤。有一天,曹操站在高处看到曹植的妻子,穿着衣服是锦绣的,就大怒,让她回家,下令赐死。 "植妻衣绣,太祖登台见之,以违制命,还家赐死"——《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就因为儿媳妇穿了一件锦绣的衣服,就下令赐死,感觉节俭得已经到了苛刻的地步,为什么会如此呢?我们就要分析一下曹操实行推行节俭的原因。 从上面两个例子可以看到,厉行节俭不仅是曹魏的风尚,而且是制度律法的规定,"衣绣"就要处死,即使是曹植的妻子也不能赦免,曹操如此厉行节约,与他出身寒族以及当时经济的破坏虽然有关系,但更重要的是,是要摧毁豪强世族的奢华之风。儒家豪族尚奢侈,曹操尚节俭,这只是曹操与儒家豪族对立的一个侧面。 曹家在汉末若想取代刘氏皇位,最重要的就是要摧毁儒家豪强世族的精神堡垒,即汉代传统的儒家思想,然后才可以取得成功,他也才可以名正言顺。

2、唯才是举的求贤令,其实是要摧毁儒家豪强的思想堡垒。 要摧毁儒家的思想堡垒,不只是要推行节俭,更重要的是在人才选拔制度上。曹操政策中最著名的"唯才是举"求贤令便新鲜出炉。 只要您有才,哪怕您不仁不孝,贪污受贿,欺世盗嫂,品行败坏,统统没关系。有才就可以到我这里来当官。这求贤令一出,真是引起天下哗然。甚至今天,很多人提到曹操没好感,都和这个求贤令有关。 十五年春,下令曰:"……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曹操用人,真的像"求贤令"所说,只重才,不重德吗?这里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绝不可能,如果一些小节上有亏,确实是不太在意的,这也体现了用人不拘一格。但若真是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您觉得曹操敢用吗?对比曹操对关羽的礼遇就能看出,他欣赏像关羽那样有情有义,忠贞不二的人才,哪怕不能为他所用,都没舍得杀关羽。

曹操求贤令颁布的时候,曹魏集团大部分的中流砥柱已经集结在曹操身边,谋臣如云,猛将如雨,那曹操为什么要推出"求贤令"这种看似违背人伦道德的命令呢?其实是暗含深意的。目的,就是要摧毁豪强世族的儒家思想堡垒。 上面已经介绍了汉代选官制度是察举制,标准就是儒家的仁义礼智信这些传统道德,曹操的求贤令,就是打破了汉代察举的儒家传统,"求贤令"的颁布是政治社会道德思想上的一个大变革,并非仅是为了"求才"。 如果再深一步联系曹操的阶级出身来考察,就知道曹操出身阉宦家庭,而阉宦之人,在儒家理论中,是不能、也不应该有政治地位的。被儒家思想歧视的曹操出身,若不把这个势不两立的儒家教义摧毁,曹操本身就无立足之处,更不可能与以儒家豪族人物为代表的袁绍之流相竞争,所以,摧毁儒家豪强的金科玉律,就是曹操安身立命的正当理由。

3、抑制豪强,帮扶弱民、寒族 曹操为一代枭雄,他不仅得到了众多有才能的寒族人物的支持,而且得到了部分有才能的豪强世家大族的支持,如颍川的荀彧,荀攸,河内的司马家……其实从出身上讲,荀彧荀攸,甚至司马家,都要远高出曹操的出身。 曹操虽然任用这些出身豪族的知识分子,但不代表他对世家大族阶层就放松了警惕,对他们一直都是限制打击,时不时的敲打敲打,割割韭菜。 用唯才是举的选拔人才制度,来打破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而经济政策上的屯田制,更是直接和世家大族抢劳动力。为了不让流民变成豪族们的依附奴婢,他为流民提供农具,给他们土地耕种。这些政策都触碰了当时世家大族们的核心利益。 他与世家大族们的恩怨终于爆发,这就是官渡之战。

袁绍可是当时所有豪族们的代表,袁氏一族四世三公,门生旧吏遍布天下,当官渡之战一爆发,所有的世家大族们都支持袁绍。可惜,骄傲的袁绍遇到了更骄傲的曹操。官渡之战袁绍覆灭,儒家豪族阶级不得不暂时隐忍屈辱,但趁机恢复的想法,时刻都有。

司马氏的崛起,是袁氏为代表的世家大族死灰复燃,重新找的代言人 曹操去世以后,他们就找到了一个能够代表世家大族的新的代言人,这个代言人就是,同样出身世家大族的河东司马氏。司马是最主要的人物就是司马懿。 可以说司马懿就是袁绍的继承人,袁绍失败,只表明儒家豪强暂时受到了挫折,但是通过司马懿父子之手,终于还是把世家大族的权力权夺回到了自己的手上。 司马懿之所以能够取得天下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司马氏父子的狠毒,并不像迂腐的儒家学究满嘴仁义道德。

他们是有心机,同时狠得下心,下得去手的。比如在发动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对曹爽承诺是保他和家人平安富贵,但是,等曹爽投降入城以后,司马懿将曹爽夷三族,男女老少无一幸免。当时真的是血流成河,一举几乎肃清了曹氏宗亲的势力,把曹家的皇帝变成了光杆司令和他司马家的傀儡。 2、最重要的就是,得到了豪强世族的支持 曹操执政期间,是经常拿豪强世族开刀的。曹操的主旨在于削弱豪强世族,扶持弱民和寒族。所以,被割韭菜的豪强世族,对曹魏政权是敢怒不敢言。他们只能蛰伏,寻找目标代言人。一直到,曹魏政权出现衰落的趋势,他们发现,出身世家大族的河内司马氏。是与他们有着相同利益共同体的合适人选。刚好,觊觎曹魏政权的司马家也需要得到这些世家豪强大族的支持,所以两厢一拍即合。

总结: 在司马家篡夺了曹魏政权后,政治层面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波澜。高贵乡公曹髦力图反抗司马昭,却反被司马昭指使人杀掉,朝堂上也几乎没什么大的反对之声。可见,世家大族,终究是不屑于和寒族出身的曹魏政权为伍。一旦有机会,立马反扑。 所以说,司马家的胜利,不仅是一家一姓的胜利,更是他们背后的那个阶层的胜利,而司马家为了维护同一个阶层的既得利益,肆意放纵世家大族侵占农田,横征暴敛。更将选官制度曹丕初创的九品中正制进一步完善,从此,"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世家大族在绝对的优势和集权中,越来越走向腐化堕落。 参考资料: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 《魏晋南北朝讲演录》陈演恪,万绳楠整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