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班长坐下休息时发觉下面很软,伸手一摸大惊:你自己出来吧

李德林,1930年出生在山东的一个小农村。那时候的中国不太平,日本鬼子侵略,地主压榨农民,日子过得苦哈哈。李德林家里穷得叮当响,爹娘靠种地糊口,他小时候就得帮着干活,挑水、砍柴,风吹日晒练出了一身力气。村里常有地主上门逼债,他亲眼见过乡亲们被抢走最后一点粮食,心里早就憋着一股火,想着有一天能为老百姓出头。

志愿军班长坐下休息时发觉下面很软,伸手一摸大惊:你自己出来吧

1948年,18岁的李德林听说解放军在招兵,二话不说就报名参了军。那会儿解放战争正打得火热,山东这边到处是战场。他被分到华东野战军,跟着部队学打枪、扔手榴弹,还练了夜里行军不迷路的本事。训练苦是真苦,夏天汗水淌一地,冬天手冻得拿不住枪,但他从来不吭声,咬牙挺着。

参军没多久,他就上了战场。1948年11月,淮海战役开打,他跟着部队围剿国民党黄百韬的兵团。战场上炮弹满天飞,他带着小队往前冲,趴在地上爬了几百米,用手榴弹炸了敌人的机枪窝,给大部队撕开一条口子。

那次他腿上被弹片划了个口子,血流了一裤腿,但他硬是没下火线,打到最后才去包扎。连长看他这股劲儿,觉得这小伙子靠谱,没多久就提他当了班长,管十几个战士。

志愿军班长坐下休息时发觉下面很软,伸手一摸大惊:你自己出来吧

当了班长,李德林更忙了。打仗时他带头冲,休息时还得操心战士们吃饱穿暖。行军路上,他常检查大家的鞋子破没破,棉衣够不够厚实。战友们都喜欢他,说他年纪不大,但稳得像个老大哥。

1949年4月,他又参加了渡江战役,坐着木船过了长江,攻下南京边上的敌军据点。一次夜里偷袭,他带人摸进敌军阵地,抢了一堆弹药,立了个二等功。几年解放战争下来,他从一个农村娃变成了能打能拼的战士。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国带着一帮国家掺和进来,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央一拍板,决定抗美援朝,李德林的部队被编进志愿军38军,准备去朝鲜打仗。出发前,他在营房里给爹娘写了封信,说要去保卫新中国,让家里别担心。10月19日,他跟着38军过了鸭绿江,风冷得刺骨,但战士们心里热乎乎的,都憋着劲要给祖国争口气。

到了朝鲜,38军被派到西线,任务是挡住南朝鲜军,顺便找机会收拾他们。敌人有飞机坦克,志愿军就靠步枪手榴弹,装备差得不是一点半点。

补给也跟不上,战士们饿了啃冻土豆,冷了裹破棉袄。李德林从不抱怨,他常跟战友说:“咱们装备不行,但骨气不能输!拼到底,敌人也得怵咱们!”整个班都被他带动得斗志满满。

志愿军班长坐下休息时发觉下面很软,伸手一摸大惊:你自己出来吧

1950年10月底,38军在朝鲜西线跟敌军干得热火朝天。10月30日,部队刚打完一场硬仗。几天前,38军113师本来想在熙川北面围住南朝鲜第8师,结果情报出了岔子,敌人跑了。

38军赶紧调整计划,往新兴洞和球场方向追,想把敌人的退路堵死。112师334团9连的任务是拿下花坪站,掩护113师迂回包抄。花坪站靠着清川江,地势平坦,江水浅,适合过河,但敌人一个营守在那儿,架着机枪大炮死守滩头。

那天晚上,9连奉命渡江突袭。江水冰凉,战士们踩着水往前走,敌军探照灯一扫,机枪就响了,子弹打得水花四溅。炮弹落进江里,炸得水柱冲天,战士们满脸是水。李德林带8班走在前面,半蹲着身子,靠芦苇遮掩往前冲。

敌军火力猛得要命,子弹擦着耳朵飞,班里一个小战士肩膀被蹭破了,血流了一胳膊。李德林拉着他往前跑,硬是冲上了滩头。战士们扔手榴弹炸了机枪窝,拼刺刀干掉了敌人守军,半小时不到就把滩头拿下了。敌人跑得乱七八糟,有的往新兴洞南山撤。

仗打完,任务还没完。10月31日,334团占了新兴洞,9连得守住阵地,顺便追残敌。李德林带着小队翻山越岭,走了好几个钟头。敌人跑得慌,路上扔了不少东西,弹药箱、破军车到处是,地上全是弹壳和烂衣服。战士们追得筋疲力尽,嘴唇干得裂口子,衣服被汗水湿透了。

志愿军班长坐下休息时发觉下面很软,伸手一摸大惊:你自己出来吧

追到一片空地,李德林看大家累得不行,就说歇口气。他瞅见村边土墙旁有个大秫秸堆,秸秆堆得松松散散,觉得是个歇脚的好地方。他走过去一屁股坐下,刚坐稳就觉得不对劲——底下软乎乎的,不像干秸秆该有的硬度。他皱着眉头,伸手往下一摸,碰到了块布,还热乎乎的,甚至还动了动。

李德林心里一惊,立马跳起来,掏出手枪对着秫秸堆。他没喊出声,怕敌人听见跑了。战士们看他动作不对,赶紧围过来,端着枪盯着。过了一会儿,秫秸堆动了动,秸秆散了一地,一个南朝鲜兵爬了出来,满脸吓得发白,手举得老高,身上沾满了草,裤子还湿了一片。他嘴里嘟囔着韩语,意思是投降。

战士们上前把他押住,卸了他的枪,绑了手。问了一通,这家伙交代他是南朝鲜第6师的,撤退时掉队,藏在秫秸堆里想躲过去,没想到被李德林逮了个正着。

那次追击,9连一共抓了20多个俘虏,这些人交代了敌军撤退的路和防守情况,给部队后面打仗帮了大忙。李德林这一坐,可不是白坐的,不仅抓了个活的,还防了个隐患。战友们都乐了,说他坐哪儿都能抓敌人,真是个活雷达。

志愿军班长坐下休息时发觉下面很软,伸手一摸大惊:你自己出来吧

清川江这场仗打赢了,38军趁势往前推。11月1日,先头部队到了球场,把敌人的退路截了。11月2日,38军跟39军、40军一块儿在云山和温井围住了敌人,打了抗美援朝第一场大胜仗。李德林在花坪站和新兴洞的表现太亮眼,被评了个“战斗英雄”。

后面几年,他没闲着。1951年1月,第三次战役,他跟着334团过了“三八线”,打汉城边上的据点。他带小队顶着炮火炸了座桥,断了敌人的补给,立了个三等功。1951年4月,第五次战役,白马山争夺战,他带着9连守阵地,敌军冲了好几回都没冲上来,高地保住了。每次打仗,他都带头冲,指挥得稳稳当当,战友们都说跟着他心里有底。

1953年7月,朝鲜停战,李德林跟志愿军回了国。三年仗打下来,他身上多了几道疤,但人还是那么精神。回国后,他得了个“抗美援朝纪念章”,部队领导说他是最可爱的战士。

1955年,他复员回了山东老家,当了村里的生产队队长。他把战场上的那股子韧劲带回村里,带着乡亲们种地、修水渠。家家户户他都跑遍,谁家有难处他都帮着想办法,还教大家学新技术,粮食产量蹭蹭往上涨。村里修了新水渠,日子越过越好。

志愿军班长坐下休息时发觉下面很软,伸手一摸大惊:你自己出来吧

李德林从不觉得自己干了啥大事,总说自己就是个普通农民,能帮乡亲们干点活比啥都值。他还常给村里的孩子讲抗美援朝的事儿,告诉他们和平多难得,要好好干活建设国家。1980年,他生病去世了,才50岁。村里人听说后都难受得不行,自发送了他一程,都说他是个英雄。他的故事后来被写进县志,成了后人学习的榜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