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你去看电影《南京照相馆》了吗?这是2025年电影行业的又一匹黑马。


临近7月底,这部以南京大屠杀为故事背景的影片,一上线就刷了屏,点映的两周里,票房就过亿了,公映之后7天内,它在猫眼的票房预测从12亿、16亿,一路拉到了42亿。


今天,商业观察家、得到App《商业参考》《情绪价值30讲》《批判性思维15讲》主理人蔡钰老师,从商业维度上,选取三个有意思的视角,来分享她对这部影片的看法。


蔡钰老师说,电影热映期间,她的一位电影行业的老友激动地说:“《南京照相馆》,终于摘掉了这几年宣发为内容背的锅!”我们来看看,这是怎么一回事。

01

面对真问题

第一个视角,就是这位朋友说的,《南京照相馆》摘掉了宣发为内容背的锅。

什么意思?

过去几年,电影行业压力很大,刚跟网剧划出了楚河汉界,又被短视频和短剧截走了不少票房大盘。拿2024年来说,全国电影总票房425亿,票房规模和观影人次都同比减少了20%以上,退回到了2015年的水平。

也因为不景气,2025年以来,国内电影项目开机数量不到去年同期的一半,这个数量的骤减,到了明年,我们估计能从市场供给上感觉出来。

在这个回撤趋势里,电影行业有过不少关于优化工作流、升级产业链的反思,但大多会在导演这个层面卡住。

上一代导演们觉得,自己首先是艺术创作者,拍电影是在创造“作品”,同时承担着为投资者赢利和审美扶贫的双重职能,怎么能去搞什么用户洞察、把作品当“产品”来打造呢?这太亵渎艺术了。

在这样一个预设之下,电影一旦卖不好,要么是宣发没做好,要么是观众没见识,不可能是内容的错。

如果你是个电影爱好者,估计你也能想起不少类似的例子。

比如,2024年上映的电影《749局》,上映前做足了流量矩阵和粉丝营销,首映日也确实取得了1.68 亿票房。但它的票房和口碑从第二天起就崩了。而导演陆川的回应是,“差评是深爱”“希望观众理解”,完全没有展现对产品的反思。

类似的,2024年上映的电影《红楼梦之金玉良缘》,也是票房口碑双双翻车,被观众们评价说“魔改剧情”。但导演胡玫却回应说,是“有公司和黑手出钱黑这部片子”。

两位创作者对产品质量的回避,在电影行业里颇有代表性。

2025的春节档电影,《哪吒2》创下150多亿的票房记录,《唐探1900》也拿到了36亿票房。一些资深创作者仍然认为,《哪吒2》是偶然运气,而且借热度吸走了其他电影的流量,是生态破坏者;而《唐探1900》也是基于IP流量的转化,不能说明问题。

而直到《南京照相馆》出现,他们终于无话可说了。整个行业不得不承认,不是观众们放弃了电影这个品类,也不是营销没有跟上潮流。市场对好产品有自己的判断,有自己的尊重。

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南京照相馆》7月底才上映,暑期档已经过半,但在它之前,同档期并没有任何一部电影票房有上10亿的迹象。

另外,《南京照相馆》因为题材的特殊性,以及同档期同题材电影的同质化竞争,所以一开始制定的营销策略就相当保守,立足于防御+口碑,几乎没怎么造势。它在上映前,主流大众最大的注意力放在另一部同题材电影《731》上,甚至都没注意到过《南京照相馆》的存在。

但即便如此,《南京照相馆》仍然实现了高开高走,社交平台上还出现了大量自来水,写推荐,甚至送票。上映后第一个交易周,它的出品公司幸福蓝海,股价连续两天幸福地涨停了。

所以,我这个朋友为《南京照相馆》激动,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证明了电影市场仍然有韧性,没有被短剧冲垮;二是帮营销宣发洗清了冤屈;第三则是,逼着行业开始正视真问题。

什么真问题?这个问题是:《哪吒2》《唐探1900》和《南京照相馆》们,有什么可复用的方法论?

这个问题能成立,是因为《南京照相馆》的成功,证明《哪吒2》不是孤例。而《南京照相馆》自己的成功,也不是孤例。它的导演申奥,上一部作品叫《孤注一掷》——缅北电诈题材,在2023年暑期档票房突破了38亿,也是一个大爆款。

所以啊,电影行业最嘴硬的人,也不得不去研究《哪吒2》《唐探1900》《孤注一掷》和《南京照相馆》的共性了。

这套电影方法论是什么呢?其实听起来,也已经是消费行业很熟悉的招式:

第一,放弃高高在上的审美优越感,理解大众视角;

第二,先有价值内核,再让故事和结构服务于价值内核;

第三,把电影的观赏性和营销性做耦合,在项目开发和剧本打磨阶段,就吸纳营销端对观众情绪点的捕捉。

——你想想,这不就是快反工厂和柔性供应链么?制造业用了很多年了。

但就这三个老招式,却让新一代的电影导演们,饺子、陈思诚、申奥,接住了上一代导演漏掉的一类巨大市场需求。

02

体制外的主流人群

什么样的需求?

“体制外的主流人群”没有身份编制,却也认同主流价值观,同样喜欢可承受的好产品,和有性价比的体面。这个人群,对“值得托付的中国品牌”,有非常主动和自发的偏好。

而在大多数行业和公司里,这个主流人群,过去十多年来是被忽视或者低估的。

原因也很简单:

这个人群是中国社会的“透明基本盘”,是千千万万普通人,是“我们”。在过往的舆论场里,这个人群稳定得像是不存在。中国的舆论场能识别出强势精英、弱势群体、创新者、叛逆者,因为这些人群就像水里的鱼,商业上的笼络价值非常明确。

而“我们”,不需要被笼络和“统战”。基本盘因为太大太主流,被天然视为统战者,而非被统战者,情感需求反而没有人专门去回应和尊重。

这个人群兼容性很强,被忽视,本来关系也不大。但过去几年,社会撕裂程度变高了,这让基本盘人群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主流价值观,从“这还用说吗”,变成了,不声援就会被动摇的观念,比如爱国顾家、助人为乐、尊老爱幼、正当防卫、天道酬勤……于是,基本盘也有了情感需求,希望自己坚信的主流价值,也能得到尊重和回应。

体制外主流人群,因为没有“体制内”这一层身份约束,所以他们对主流价值观的认同和维护,反而更加发自内心。

03

新旧产能轮换

既然是一套可复用的方法论,又是这样一个长久存在的人群和需求,为什么上一代的电影行业供给端没能接住,却被新一代的饺子、申奥、陈思诚,甚至可以把《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也算进去,接住了呢?

答案也可以从消费制造业里借鉴,叫做“新旧产能轮换”

上一代文艺创作者当中的大多数,是在仰望西方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一代,他们很多人有路径依赖,习惯以“布道者”姿态自居,把主流观众的民族情绪视作“战狼”“小粉红”,拒绝回应和共情。

即便民族情怀红利,从《流浪地球》时代开始就不断验证,但要他们打碎信念再重建,其实很难,也就逐渐失去了与主流市场对话的能力。

而新一代创作者则是平视世界的一代。他们信息结构更丰富,话语工具更现代、更多元。上一代难以逃脱的窠臼,恰恰是他们从未跳进去过的。

这样一个人群,接受和回应主流情感诉求时毫无难度,而且还能用更贴切、更到位的话语体系和技术手段去表达。这次《南京照相馆》路演,创作团队贡献了不少金句。

比如,导演申奥说:“电影不仅有文化属性、娱乐属性,还有文献属性。我作为文艺工作者一定要端正历史观,并不是要把观众拉进电影院教育一番,更大的作用是让观众对这段历史感兴趣”。

再比如,编剧张珂说:“现在国际舆论上,有很多声音在美化当年丑恶的历史,在消解二战的叙事,所以我们在创作这部片子的时候就已经在讨论,要争夺二战叙事的话语权。”

豆瓣有个小组转发了他们的话,留言里被点赞和复述最多的一句话是:“天呐,我们文艺圈好像出正常人了。”

你看看,基本盘对主流情怀的表达诉求,是多么基本,又是多么强烈。

这之外,整个文艺圈,也正在出现更多的承接这种“民族主体性”的创作者,并且被市场买单:

前两年,借助绘制政治讽刺漫画成名的CG画家乌合麒麟,如今已经是很多消费品公司和广告公司争夺的热门乙方。

游戏《黑神话:悟空》的制作人冯骥,更是一个非常高调的爱国者。他在看完《南京照相馆》后也发微博推荐,“这不是消费苦难,因为苦难一直在无声处发生。每一次诚实的记录与有力的表达,就意味着一分改良的希望。”

就连最讲求张扬个性的说唱音乐领域,近几年,也出现了一些“左派”的作品和创作者。比如,有个歌手叫法老,写了非常多“红歌”,还把自己的演唱会收入捐给“志愿军老兵帮扶计划”,过去几年,在音乐圈有着非常高的讨论度。

对了,给你推荐一首歌——

7月份,湖南卫视有档综艺节目《歌手》,贡献了一首名叫《故湘风》的神曲。它本身非常动人,但更动人的是,它在B站的完整版本里,召唤出了海量的“人民万岁”这句弹幕。为什么?你自己去听。

这首歌,跟《南京照相馆》相似,都展现了在今天的市场环境里,文化产业新产能,跟基本盘需求的强烈匹配和共振。

讨论下来,我们的结论是,《南京照相馆》的成功,不只是单片爆款,而是中国电影行业“情绪供需重构”的典型案例。

它标志着,新一代创作者正在以更成熟的价值观、更专业的产品能力,接住长期被忽视的主流观众情绪,从而实现内容端的“新产能替代旧产能”,讲述民族记忆、家国情怀,以及“我们”的故事。

更重要的是,这不是政策驱动,而是需求承接。

还是那句话:文娱行业把情绪趋势给产品化的动作,通常领先消费、服务业三五年。那么,未来在这个方向上,主流叙事会怎样带动我们的文化产业和消费服务业的繁荣,这是值得持续关注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