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月饼有什么讲究

中秋佳节到来,在此也祝愿各位朋友们中秋快乐~

当我们现在掰开一只“月饼”,很可能吃的只是“长得像”的点心。有没有那么一种可能性,是现在的月饼替代品太多了?甚至更准确点说,如今街头那些常见的中式点心,味道和口感跟月饼并没有拉开多大差距。小时候我真没怎么见过别的相似点心,在我的童年记忆里,甜蜜酥软的面皮包着各种馅料,能叫得上名的,基本就月饼一个。等长大了,不知道从哪年开始,城市里遍地都是这种“面皮包馅”的酥饼、糕点,豆沙、枣泥、绿豆、黑芝麻、花生、板栗……口味齐刷刷地甜,吃多两口就腻,和很多我们中秋节看到的吃到的月饼的风味相差并不大。

之前亲戚在中秋的时候送我苏式月饼,我吃了感觉很好吃,具体来说,苏式月饼有咸鲜的鲜肉馅。但后来等我可实际去买的时候,超市货架上大多是黑芝麻、豆沙这种甜口的。我之前想找块正宗的鲜肉苏式月饼,跑了好几家卖点心的铺子都没找着,最后反倒在街角的糕点店找到了,那儿的肉饼一层一层的,咬着脆,馅也绵密,跟苏式月饼几乎一个样,十块钱能买一斤,比中秋专门卖的月饼便宜不少。网上那些打着地方特色旗号的月饼也差不多,比如常看到的黄庄月饼,吃着跟城里普通的酥饼没本质区别。就连云南的云腿月饼、鲜花饼,现在也成了随时能买的地方零食,再也不是非中秋吃不可的稀罕物。更别说各地还有状元饼、龙饼这些,做法和样子都跟月饼沾亲带故,这么一来,月饼在味道上的独特性,早就站不住脚了。

送月饼有什么讲究

想起以前,小时候家里还会自己做月饼。面粉、油、糖都是自己挑的好料,豆沙、五仁馅也自己拌,就在街口的小作坊里,看着师傅揉面团、压花模、放进烤炉。给自家人吃的东西,半点都不肯糊弄,那时候的月饼,是我这辈子记着的最好吃的味道。后来没人自己做了,开始买现成的月饼,品牌月饼越来越多,可味道却一年不如一年。包装越做越花哨,营销吹得天花乱坠,可真吃下去,那体验是越来越差,而且就我们现在对于健康的标准来说,月饼热量高,能顶好几顿饭,吃多了可能就胖了。最尴尬的是送礼。礼盒越讲究,价格越贵,收礼的人大多把月饼扔一边,反倒把盒子留下来当收纳。

既然长得像、吃着也像月饼的东西这么多,怎么分清什么才是真的月饼就很重要了。最实在的区分办法就是看包装上的执行标准。要是标着 GB/T 19855-2023,那就是按《月饼质量通则》做的,从馅放多少到怎么做各种东西,都有明确的规定。可要是只标了 GB 7099-2015,那就是普通糕点,虽说同样能保证食品安全,但这不一定能达到我们心里对月饼的要求。

送月饼有什么讲究

礼物的交换——送月饼有什么讲究?

我们平时送月饼,看着是送一盒点心,其实里面有着不少规矩。从人类学的视角看中秋送月饼,就像莫斯在《礼物的交换》里聊的,哪有什么 “白送的礼”?礼一出手送给别人,就带着三样该做的事:馈赠、受领与回赠。拒收等于拒绝关系,延期的回礼把关系置入时间,从而生成“温和但持续”的社会约束。

马歇尔·萨林斯关于互惠的类型学也能解释现实:亲密网络偏向长期记账的“泛化互惠”,熟人社会多取“大致等值、时点相近”的“平衡互惠”,而“负互惠”则是以礼之名行不对等之实,会快速蚀损信任。布迪厄提醒我们,礼物同时是“象征资本”的载体,品牌、形制与包装并非仅是外观,更是身份、判断与体面的可视化符号。

送月饼有什么讲究

仔细想就知道,要是亲友提着月饼上门,直接说不要,不只是拒了月饼,更是驳了人家的好意,之后相处难免生分;要是收了却从来不回礼,这份往来慢慢就淡了。而且送礼不用刚收到就立刻还,反而要把 “欠和还” 拉得久一点,这样才能慢慢把人连在一起。人们中秋非要送月饼,其实是借这盒点心给关系添上一些,告诉对方 “没忘了你,我们还连着”,至于月饼好不好吃,倒没那么重要。

送月饼的轻重,正好能对上萨林斯说的三种 “互惠” 情况。对比如父母给兄弟姐妹送月饼,就属于 “泛化互惠”,这个时候我们不会纠结这次送的是两百块还是一百块的,也不用急着 “这次你送我,下次我就得还”,反正都是一家人,记着长久的情分就好。但要是同事、普通朋友之间送月饼,大多是 “平衡互惠”:你送我一盒中等价位的,我过阵子要么回一盒差不多的,要么找别的机会补份礼,价格、时间都不会差太远,讲究个对等,不让对方觉得亏了。

最让人不舒服的是 “负互惠”,就是有人借着送礼占便宜。比如有些月饼盒堆得比月饼还厚,拆三层纸、两层泡沫,里面就四块小月饼,还甜得发腻。这其实是想靠包装撑面子,让你觉得他送了贵礼,回头得还个更贵的。这种做法把人情变成了算计,送的人虚,收的人也别扭。所以大家才烦过度营销、华而不实的包装,就是怕它把月饼从正经人情变成占便宜的由头。

中国人向来讲究 “礼尚往来”“来而不往非礼也”,每个人心里都有本 “人情账”。中秋送月饼,更像是在这本账上记一笔,不是要马上清算,而是把情分存着。比如中秋收到大学同学的月饼,当时没来得及回,等国庆去她城市出差,带点当地的点心过去。也正因如此,大家就算常吐槽月饼不好吃,还是会买、会送。

归根结底,我们中秋节送月饼,送出的并非月饼本身,而是可承载人情的媒介。接收者自会铭记这份情谊,在未来的日子里,继续将这份人际关联传递下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