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愚谦在汉堡走了。

2018年11月,这位87岁的老人安详离开。他的一生,从广州到上海,经历过特殊年代的动荡,最终在德国扎根。他用一辈子证明:文化的力量,能跨越国界和苦难。

中国最著名“叛国者”去世,逃亡99.9%是死,然而他创造了奇迹

---

一、走投无路,只能逃

1949年,关愚谦在北京学外语,成了给领导人做翻译的“红人”。但1957年,他因为说话太直,被定为“中右分子”,发配青海劳改。零下二十度干苦活,差点饿死。1966年,特殊年代开始,他又被批斗。绝望中,他做了一件大胆的事:借用日本朋友的护照,冒险登上飞往埃及的飞机。

他赌赢了。但刚到埃及,就被关进监狱一年多。直到1969年,德国接纳了他。活下来,是他唯一的目标。

二、德国成了第二故乡

在汉堡,他拼命学习。白天在大学教中文,晚上熬夜读学位。1977年,他三喜临门:拿到博士学位、当上终身教授、娶了德国姑娘海珮春。这个曾被定为“罪人”的中国书生,在异国站稳了脚跟。

三、让鲁迅走向欧洲

关愚谦发现,德国人几乎没读过中国文学。他急了:“老祖宗的东西,得让人知道啊!”他和顾彬教授合作,埋头苦干15年,终于编译出六卷德文版《鲁迅选集》。这套书轰动欧洲,成了他一生的骄傲。

他还和妻子用德文写《中国民间故事》《中国文化指南》,让欧洲人看懂中国节日、风俗甚至家常菜。德国出版社评价:“原来中国人这样生活!”

四、文化成了回家的桥

1981年,离开13年后,关愚谦终于回国探亲。他没抱怨过去,反而更卖力搭“文化桥”:

- 在欧洲办“中国文化节”,一场晚会吸引20万人,连温家宝总理都来点赞;

- 担任德国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帮中国学生走出去;

- 在报纸开专栏,用大白话讲中德差异:“不是西方苹果更圆,是咱们没好好说”。

汉堡州长亲自颁他“科学与艺术勋章”,感谢他让两国越走越近。

五、标签外,是活生生的人

有人骂他“叛国”,他从不回击。在德国几十年,他坚持一条底线:“宁可打工养活自己,绝不靠骂中国赚钱。”

他的书里没控诉,只记录普通人的挣扎:青海捕鱼冻伤的脚、监狱里盼信的煎熬、母亲直到去世不知儿子死活的心酸……这些真实经历,让德国读者感慨:“一个人的坚韧,能跨过所有坎。”

---

关愚谦的墓碑立在柏林,刻着中德双文。他半生漂泊,却把中国文化种进欧洲土壤。德国媒体写他:“汉堡的第二个天空下,他让中国无处不在。”

走好吧,老爷子。

文化人的路不易,但终归留下点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