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是中国古代赫赫有名的军事家、政治家。 当然,他最为人所称道的成就是军事上的成就,最为人所瞩目的才能也是军事上的才能。 唐肃宗设武庙,吴起即成为武庙十哲之一;宋徽宗时又被追封为广宗伯,为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人们非喜欢把他和另一个军事家孙膑并称为“孙吴”。 《幼学琼林》中所夸赞的“孙膑吴起,将略堪夸”,广为世人所熟知。 吴起打仗有多牛呢? 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写吴起先后在鲁、魏、楚三国担任大将,无论他哪一个国,都是战无不胜,战绩骄人。 事实上,细考之后,吴起只有在魏国为将时,在与秦国交战时有战绩,在鲁、楚两国是没有带兵打仗经历的。 首先,吴起的出生年是在哪一年呢? 这一点是存疑的。 不过,吴起是在楚悼王死后不久就被楚国人处死的。即他的卒年是明确的——楚悼王二十一年,也就是公元前381年。 从公元前381年往回推,齐、鲁两国发生战争时间距离公元前381年最近的是齐宣公四十八年,也就是公元前408年。这一点,在司马迁编订的《史记·六国年表》里是可以查得到的。 这两个时间点之间的长度为27年。 考虑到吴起在离开魏国前曾被魏武侯以嫁女相试,他的年龄不大可能太老,那么,姑且就认为他是在公元前408年这一年离开鲁国的。 另外,从“杀妻求将”之说来推断,吴起在离开鲁国前是结过婚的。 二者相结合,公元前408年这一年,吴起的年纪大约是二十岁上下吧。则吴起遇难时是47岁,魏武侯以嫁女相试时,他是40多岁,是勉强说得过去的。(现在网络上很多地方都标识吴起的出生年为公元前440年,不知是根据什么推算出来的,如果按这个算,魏武侯以嫁女相试时,他已经50多岁了,不大合情理。) 但问题是公元前408年这一年的齐鲁交战,获胜方是齐国,齐国豪取了鲁之郕邑。

显然这不应该是吴起参加的战争,鲁国战败,不合适。 那就再往回推。 往回推的话,在齐宣公四十四年(公元前412年)和齐宣公四十五年(公元前411年),齐、鲁两国也发生了战争。 但发生在齐宣公四十四年(公元前412年)的那一次,《史记·六国年表》里面说的是“伐鲁莒及安阳”,《史记·田齐世家》则作“葛及安陵”。 不管怎么说,都是齐国胜。 齐宣公四十五年(公元前411年)那一次,《史记·六国年表》里面说的是“伐鲁取都”,《史记·田齐世家》说的是“取一城”,也都是齐国胜。 这两次也不应该是吴起指挥的,因为吴起不可能败啊。 再往回推推? 不能再往回推了,再往回推,吴起年龄就太小了,不合适了。 所以,说吴起率领鲁国军队大败齐军,是并不存在的事。 吴起在楚国的战绩有哪些呢?司马迁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写:吴起入楚之后,“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但是,楚国灭陈是发生在楚惠王十一年(公元前478年)的事。当时,楚惠王便派子西之子公孙朝率军攻陈,于该年七月初八日,杀死陈国国君陈愍公,灭亡陈国,并以陈地设置为县。 楚国灭蔡发生在楚惠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47年),楚惠王亲自带兵攻灭蔡国,逼迫得蔡国国君蔡侯齐逃亡他国。

改年,也就是楚惠王四十四年(公元前445年),楚惠王还灭掉了杞国,并趁着越国灭亡吴国后无力统治江淮、淮北地区的机会,将楚国势力扩张到泗水一带,还捎带教训了一把宋国。 没得说,这楚惠王可是一方强霸,他是楚悼王的曾祖父,他们之间隔有楚简王、楚声王两代君主,司马迁那是睁着眼睛说瞎话,这时间也差得太远了。 另外,司马迁《史记楚世家》对楚悼王的记载是很简单的,只寥寥数语,且从楚悼王十一年(公元前391年)到二十一(公元前381年)年这漫长的十年时间里,根本就没有对外用兵之事。 《史记楚世家》和《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同出一书,《史记楚世家》所载并无任何战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却说吴起带领楚军“却三晋,西伐秦”。 只能说,司马迁说话顾头不顾腚,空口放大炮。 至于说吴起带领楚军“南平百越”,更是梦中呓语。 检诸《史记越世家》便可以得知,率领楚军破越的是楚威王,和吴起根本就是八竿子打不着。 顺带在这里说几句,现在流传于世的《吴子兵法》极可能是一本伪书,其中提到吴起为魏文侯守西河时,“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 吴起领魏武卒力压秦兵,这是不争的事实。 但“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之说,绝对是随口胡诌。 说这句话的人,究其原意,不过是想加强和突出吴起的用兵之能,但他非常狡黠,不说“百战百胜”,而说“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 如果他说吴起“百战百胜”,那是没问题的。 因为大家都知道,“百战百胜”不过是一个形容词,是个夸大之语,听过之后,不大会追究是不是真的打过一百次仗,这一百次仗是不是都赢了,另外还有没有第一百零一仗、第一百零二仗……这第一百零一仗、第一百零二仗是输抑或是赢。 金庸先生在《鹿鼎记》中成功地塑造韦小宝这个人物,他在写韦小宝赌钱输了骗人时,他骗人家说自己身上还有大把银票,不说一千两或两千两银票,而故意说成一千三百七十二两,是他摸透了受骗者的心理,一旦自己说成整数显得信口雌黄,说成含有零头数就显得真实可信。 同样,不说“百战百胜”,而说“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是后者更具说服力,更容易骗过读者。

但是,你如果要问他,这七十六战都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情况下发生的,他是没法说出来的。 要知道,说了一句谎话,有时候用一千句谎话来圆都圆不好。 所以,对于这“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的说法,只能理解为“打了很多很多仗,而且这些仗的绝大部分都胜利了”,而不能固执地认为真的打了七十六次仗。 话说回来,《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面写吴起之死,绘声绘色地讲了一个段子,说楚悼王死后,楚国宗室大臣发动兵变,攻打吴起。吴起逃到楚悼王停尸的地方,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贵族大臣们射出的箭乱如飞蝗,在射杀吴起的同时也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楚肃王继位后,下令把射了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一时间,有七十多个宗室大臣家遭到了抄斩。 这样的故事,完全经不起推敲。 难道,那些追杀吴起的宗室大臣都是傻子? 投鼠还知道忌器,明知楚悼王的尸体在那里,他们为什么要射?

他们人多势众,只要围上来,就可以像老鹰捉小鸡一样捉住吴起了,为什么要射?吴起又不会飞得上天。 这样的段子,明显就是司马迁拍脑袋想出来的,目的就是要表现吴起的急智和不凡。 但是太假了。 随便查哪一本史书,都查不出楚悼王死后到底少了哪一位宗室大臣! 还七十多家? 实际上,根据《韩非和氏篇》中的“悼王行之期年而薨,吴起肢解”,《韩非问田》中的“吴起支解,商君车裂”,《墨子亲士》中的“吴起之裂其事也”,《淮南缪称》中的“吴起刻削而车裂”,及《韩诗外传》卷一中的“吴起削刑而车裂,商鞅峻法而支解”等语来看,吴起根本就不是被射死的,而是和商鞅一样惨遭车裂、肢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