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17日,2023年-2024年CCF CAT-全国智能无人车大赛总决赛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举行。此次比赛汇聚了来自全国各赛区的50支精英战队,赛手们怀揣对智能科技的热爱,在赛场上展开激烈角逐。
在本次比赛中,来自国内知名编程与机器人教育品牌童程童美的赛队以卓越的表现和强劲实力横扫赛场,斩获多项大奖!据了解,童程童美此次共派出四支战队前来参赛,其中,三支赛队包揽了9-13岁组别的冠、亚、季军,四支战队均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
据悉,全国智能无人车大赛由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承办,是中国计算机应用技术大赛(CAT)的赛项之一。自2021年起已连续举办四年,旨在以自动驾驶领域为场景为全国中小学、高等院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提供接触前沿人工智能技术的机会,为我国智能科技领域的发展储备新生力量。
聚焦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考察自动驾驶模型
作为五大学科竞赛之一——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系列活动的组织单位,中国计算机学会在科创比赛专业度上始终保持顶尖水准。
“全国智能无人车大赛聚焦人工智能,依托前沿的人工智能强化学习原理,围绕自动驾驶竞速场景,考验参赛者训练人工智能无人车的技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副教授、童程童美首席人工智能教育专家秦曾昌博士介绍。
秦曾昌博士是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方向博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博士后、牛津大学与卡内基梅隆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跨媒体检索与自然语言理解等方向。据悉,秦曾昌是童程童美AI-STEM研究中心的成员之一,此次童程童美赛队的教练团队由童程童美AI-STEM研究中心——人工智能教育团队与童程童美全国赛事教研团队担任。
在比赛时,智能无人车每一步的表现都由车辆中部署的自动驾驶模型来决策,赛手要针对赛道特征不断优化模型,将虚拟环境中训练得来的模型运用到实际赛道当中。这就需要学生能够深入理解深度强化学习算法的本质,建立人工智能思维,并培养定位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以决赛中所使用到的Smile Speedway赛道为例,该项赛道全程由弯道组成,受复杂的物理环境的干扰尤为明显,需要在虚拟环境训练时就深入考虑到实体车的转向惯性及感知误差,非常考验赛手对实体迁移的理解。在现场比赛时,仅有15%的战队能够做到让赛车以不出界的表现完赛,该赛道的最佳单圈成绩11.35s由来自童程童美的“感觉就很队”战队创造。
秦曾昌表示,像Smile Speedway这种复杂弯道的赛道,赛手们在优化自动驾驶模型时需要根据赛道特征进行多次迭代和实验,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同时,根据数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模型调优,提升模型在不同环境中的适应能力。“在训练和测试过程中,童程童美的选手们也是在实车测试和虚拟训练中反复尝试,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提升模型的鲁棒性和适应性。”
童程童美:在项目式学习中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
以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面向青少年的人工智能教育也愈加紧迫。日前,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在答记者问时也强调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围绕高素质人才和科技制高点的国际竞争空前激烈。这就迫切要求我们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作为中国青少年编程与机器人教育的领军企业,童程童美在坚持向中国青少年推广编程教育、普及计算机科学的同时,也在深入研究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的实践,致力于让青少年与AI前沿领域技术接轨,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与选拔提供有效助力。
为此,童程童美成立了AI-STEM研究中心,致力于探索最新技术如何促进教育的发展,探索机器人、编程、AI和素质教育领域的趋势和未来。据介绍,AI-STEM 研究中心集合了童程童美核心的教育与技术力量,全部由计算机、人工智能、机器人领域的博士来领衔各个研究方向。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学习中,童程童美仍然坚信项目式学习的重要作用。童程童美认为,让学生参与智能无人车大赛等类型的科创活动也是项目式学习的一部分。正如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应用专委会执行委员林波所谈到的,智能无人车大赛核心的亮点是以赛促学,使学生真正领略到什么是人工智能,什么是深度学习,如何运用算法和算力训练人工智能,理解人工智能如何应用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
秦曾昌介绍,AI技术通常涉及复杂算法和现实问题,而项目式学习提供了真实、有趣的学习情境,学生需要将所学的AI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这种实践操作有助于加深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并使理论知识更加生动和易于记忆。
此次比赛的佳绩不仅充分展示了童程童美的教学成果,更是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学习人工智能技术的动力和兴趣。未来,童程童美将继续致力于推进青少年人工智能教育发展,帮助更多青少年在这个领域中获得成长与突破。通过不断创新和努力,童程童美将持续为中国青少年提供最优质、最前沿的人工智能教育资源,为我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贡献力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