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谈到苏-17时,我们就必须先来了解一下苏7,因为两者有许多相似之处。据悉,苏7拥有较大的主机翼后掠角,这对于实际飞行具有有效帮助,不过却影响了起降等性能的发挥。为此,设计方采取了诸如双减速伞等干预手段,但实际效果却不佳,因为无法彻底改变后掠角机翼的基本性能。

而在实际情形下,过大的起降速率会降低安全操控性,因为这相应减少了反应时间。其次由于起降距离延长,不仅增加了场地负担,而且还降低了战时快速反应能力。正是基于以上缺陷,设计方一直在对苏7进行起降性能改进,最终设计出了变后掠翼结构和升力发动机。

为了降低研发风险性,苏霍伊公司仅仅对主机翼外翼部分进行了技术设计微调,并没有像米格23等飞机那样进行全部更改。最初,苏17只是在30度和63度两个位置上采取变后掠角设计,以实现起飞、高速飞行等操作,整体效果还不错。1971 年底,升级版的苏-17M实现首飞,其更新了AL-21F这款动力更强的发动机,重新布置油箱,相应增加了燃油储备量,同时首次安装了双空速管这个标志性装置。

1980年6月,苏-17迎来了终极升级款M4型的首飞。据了解,该飞机对航电系统方面进行大量升级,基于增强对地攻击的需求而拆除调节机构。据悉,M4型拥有12个外挂点,能搭载R-73空空导弹、Kh-28反辐射导弹等多种类型武器,载弹量提升至4吨。

据悉,苏-17M的出口版本为苏-20,搭载AL-7F发动机,而后续出口版苏-22则安装了R-29BS发动机。值得注意的是,苏-22同苏-20一样均被外界认定为“猴版”,不仅发动机性能不行,而且还大幅减少了机载设备和武器的搭载,因此限制了作战能力。

据了解,有多达25个国家采购了苏-17以及苏-20等系列飞机。虽然俄罗斯早已将苏-17M4退役,不过伊朗等少数国家至今仍服役该款飞机。在其服役期间,苏-17系列曾多次被对方战机击落,比如伊朗在战争中先后动用F-14等战机击落伊拉克的苏-20/22。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