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巴友谊是出了名的好,为什么说让中国吃了个大亏呢?
这就要从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说起了,由于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先天条件,近百年来一直是被多个国家争抢的香饽饽,美苏在此明争暗斗,为了发挥出这个港口的优势,巴基斯坦将这个工程交给了中国。
谁知道,中国一期工程刚完成没多久,巴基斯坦就将后续转交到了新加坡手中,将中国排除在外了,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这个地方就差点荒废,这时的巴基斯坦又想起中国的好了。
瓜达尔港的变化
1783年,一位流亡的阿曼王子苏尔坦利,向卡拉特汗王抛出一个诱人的交易:助我夺回王位,瓜达尔港就是你的。王子九年后成功复仇登基,这块扼守波斯湾咽喉的宝地,却被他“遗忘”在了卡拉特。
贪婪的种子就此埋下,瓜达尔港在阿曼与卡拉特之间拉扯百年,最终在1958年,被囊中羞涩的阿曼以300万英镑的白菜价甩卖给了巴基斯坦。
冷战时期,美苏在此明争暗斗,苏联解体后,美国短暂得手却心怀鬼胎,企图将其变为军港。新加坡接盘后更是玩起拖字诀,六年时间几乎让港口荒废。
直到巴基斯坦咬牙赔付新加坡巨额违约金,这块烫手山芋才在2013年正式交到中国手中。
初归巴基斯坦时,瓜达尔还只是个默默无闻的小渔村,34.7万平方公里的广阔区域仅生活着约10万人,干旱贫瘠是它最醒目的标签,但它的地缘价值却相当之高,距离伊朗边界不足百公里,距全球能源大动脉霍尔木兹海峡仅400公里。
对巴基斯坦而言,瓜达尔更是国家命脉所系,上世纪60年代,全国仅有卡拉奇一个海港,在印巴战争中轻易被印度海军封锁,窒息般的痛苦让巴铁刻骨铭心。建设一个可靠备港,成为关乎国家安全的战略刚需,瓜达尔正是这个梦想的承载地。
国家强盛,基建必须先行,尤其是打通海运这一发展命脉,奈何理想丰满,现实骨感,近半个世纪的自力更生,港口建设步履蹒跚,资金与技术如同两道难以逾越的鸿沟。
与此同时,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腾飞,石油需求激增,商品出口如潮,但马六甲海峡却被美国及其盟友牢牢掌控,严重影响了中国能源与贸易安全。
伴随着巴基斯坦向中国递出瓜达尔港的橄榄枝,两国瞬间找到了契合点。中国需要一条避开马六甲的战略通道,巴基斯坦则需要一个强力的建设伙伴。自此中巴经济走廊的宏伟蓝图,在喀什与瓜达尔之间徐徐展开。
中国14年磨一剑
2002年,瓜达尔港建设正式鸣枪,但开局不久便遭遇波折,2005年一期工程刚由中国顺利建成,满怀信心参与二期竞标时,美国压力迫使巴基斯坦将后续开发与运营权打包交给了新加坡。
新加坡接手后的表现简直让人眼前一黑,六年过去,不仅二期工程毫无进展,连一期设施的维护也敷衍了事,港口几乎沦为“鬼城”。
巴基斯坦守着金饭碗却颗粒无收,焦虑万分,看清了谁是真正可靠的伙伴后,巴铁痛下决心,不惜支付新加坡上亿美元违约金,于2015年将运营权正式交还中国,这份信任建立在两国历久弥坚的铁杆情谊之上。
真正的硬仗这才开始,要将瓜达尔港2000多亩核心区域从小渔村基础跃升为现代化深水良港,填海造陆、修建深水航道、安装先进装卸设备、配套现代化仓储物流……每一项都是耗资巨大、技术复杂的超级工程。
面对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薄弱的基础设施,中国建设者迎难而上。最终于2016年,瓜达尔港正式通航。14年建设周期,预估337亿人民币的巨额投入,远超最初设想。
而巨额投入与漫长时间,也让外界算起了账,租期43年,建设就用去三分之一,剩下28年能回本吗?这“亏本买卖”背后究竟图什么?
亏本买卖?
表面看,时间紧、任务重、投资大,但若仅用短期营收衡量瓜达尔港便大错特错。
巴基斯坦为吸引中国投资,开出了极具诚意的条件,43年租期内,前20年企业享受全面免税待遇!同时还将瓜达尔定位为经济特区,在能源供应、税收减免、行政服务三大方面提供顶级政策保障。
这些真金白银的优惠,极大降低了中国企业的运营成本,为港口的长远盈利打下制度基础。而且其核心价值在于不可替代的地缘战略地位,瓜达尔港成功运营,意味着中国获得了一条绕开马六甲海峡的海上生命线。
中东石油可直接由此上岸,经中巴经济走廊陆路输往中国新疆,极大提升能源进口安全,中国商品也能更便捷地进入中东、非洲市场。这种战略通道带来的安全红利与贸易成本节约,远超港口自身的账面收益。
当下港口激活的辐射效应也正在显现,吸引着物流、仓储、加工制造乃至服务业的聚集。随着中巴经济走廊的深化,瓜达尔有望成为区域贸易中心和产业基地。中国投资建设的瓜达尔自贸区已吸引数十家企业入驻,涵盖农业加工、纺织、家电组装等领域。
中国邮政曾发行的“瓜达尔港”纪念邮票,正是对其作为中巴友谊标志与区域繁荣新引擎双重价值的官方认可。这笔看似耗时的投入,实则是为中国未来数十年布局的远见之举。
瓜达尔港的14年建设,是毅力与实力的双重考验;43年的租约,则是信任与共赢的漫长约定。当人们质疑中国是否做了“亏本买卖”时,不妨将目光放得更远——它撬动的是破解马六甲困局的战略杠杆,奠定的是中巴经济走廊的基石,培育的是未来印度洋畔的繁荣热土。
这块曾被殖民者觊觎、被大国当作棋子的土地,在中巴两国手中焕发新生。它不仅没有成为“大亏”的象征,反而以日益繁忙的货轮和拔地而起的设施,宣告着一个双赢时代的到来。港口吊臂起落间,刻下的不仅是集装箱的轨迹,更是两个国家穿透时光长河的坚实足迹。
主要信源
中国租瓜达尔港43年 巴政府为投资者出台三大利好政策——环球网2015.9.10
中巴经济走廊,构建充满活力的发展带——中国经济网2023.10.5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