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中国家庭里,母女之间仿佛隔着一层“性”的屏障,明明是真实存在的东西;
却又被默认为不该谈论,大环境形成一种默契,母女之间在柴米油盐、事业、社会问题上交换看法;
但一涉及到“性”,涉及到情欲萌动和生命起源,就好像是禁地一样,心照不宣的避开了。
它源于一种源远流长的“集体潜意识”,是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提出的概念,指的是:
人格结构最底层的无意识,是人类祖先进化过程中,集体经验心灵底层的精神沉积物;
处于人类精神的最低层,为人类所普遍拥有,经由遗传获得,它不是被遗忘的部分,而是人们一直都意识不到的东西。
关于性的讨论也是集体潜意识的产物,是儒家伦理构建起来的秩序,尤其是女性的身体;
严格承受着道德规训,天然的情欲和生育功能被统一压缩到“传宗接代”中;
公开谈论“性”不仅显得粗鄙不雅观,还被视为不道德不体面,导致对讨论身体产生了羞耻感。
因为母亲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也极少被当做一个完整独立的性主体来认识和尊重,她们自身的经验也是模糊的、被压抑的。
当一个母亲自身对“性”的认识都是一知半解和难以开口;
她的存在价值被绑定在某种社会角色而不被鼓励去探索作为女性个体的身体和欲望时,她根本不能自然坦诚地跟女儿开启关于性的对话。
母亲缺乏的不仅仅是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她缺乏内在的认同和表达的底气。
母亲本能避开某些话题,女儿是能捕捉到尴尬和紧张的,沉默的氛围好像在说明身体和欲望是禁忌的话题;
这个话题是危险的、不洁的、不值得光明正大放在明面上的,女儿也学会了这种非言语的训诫。
并且在绝大部分母亲眼里,女儿永远是需要被庇护的孩童,而性,在观念里经常与风险紧密相连;
比如意外怀孕、性疾病、情感伤害等,好像一讲到性,就等于主动让女儿暴露在赤裸裸的威胁中;
回避成了最直接的反应,只要不说,似乎女儿就尚未接触,也就意味着安全。
而也有一部分母亲认为,女儿开始作为独立个体逐渐在萌发情欲象征着分离;
她开始走上了不被母亲掌控的身体体验和情感世界,给那些已经习惯了深度情感共生的母亲带来了失落感;
不是女儿需要母亲,而是母亲离不开女儿,所以女儿的“性”挑战着母亲的心理边界。
但不管什么原因,不说,不代表就没有问题,不面对,不代表问题永远不会出现;
母亲对“性”的三缄其口,致使女儿接收到的,是一种关于身体与欲望的负面联结,本该自然的“性”与羞耻、恐惧、罪恶感联系在一起;
这种无声的教育塑造的性的认知,影响可能远超正面的知识传授。它扭曲了女儿与身体的关系,埋下了困惑和自我否定的种子。
并且如今的世界已被铺天盖地的信息洪流淹没,网络媒体和社交平台无时无刻不在以或直白或隐晦的方式展示着“性”,甚至消费着“性”。
信息的泛滥和复杂,也加剧了沟通的成本。
母亲们成长在信息相对闭塞的时代,接收与形成的关于性的观念一般带有时代局限性和道德规训;
当她们看到女儿接触的信息这么开放多元,反而有着不安焦虑,她们也难以辨别哪些是健康的引导,哪些是危险的误导。
女儿们无法从最亲密的母亲那里获得清晰健康的引导,只能转向其他渠道。
例如同龄人充满想象力的道听途说、网络上良莠不齐的碎片信息、生活中带有不良性质的内容等;
但夹在开放的网络世界和封闭的家庭对话之间是很为难的。
精神分析里有个“客体关系理论”,主张人类行为的动力源自寻求客体,其中的“客体关系”指:
与人之间的带有情感色彩的心理联系,是婴儿与其早期抚养者,主要是母亲之间的关系,是日后影响其他一切人际关系的基础。
母亲作为首要客体,塑造着女儿的内心世界,因此尽管女孩接收着海量信息;
获得母亲基于爱和理解的基础指导和情感支持还是很重要,其后果影响着女性如何认识自我、如何建立身体主权意识和亲密关系模式。
中国式母女,过不了谈“性”这一关,那些本该在信任和爱中分享的喜悦与担忧也被截断了;
母亲无法全然成为女儿生命成长中最可靠的引路人,女儿也难以向母亲袒露自己的脆弱和疑问,这份隔阂是深深的遗憾。
而且对“性”的无知其实增加了女孩遭遇风险的可能性,使她们在建立亲密关系、认识自我、处理生理和情感问题时;
缺乏一个坚实的心理基础,母亲羞耻回避或者偷懒的知识,最终由社会和不可控的危险来教育,代价是更沉重的。
新闻上有许多是因为性无知闹出的笑话,乃至恶性事件,有了终身的创伤,如果知道性知识受到性教育的话,有些是可以提前规避的。
沉默的代价如此厚重,这一关的艰难,既有个体意愿的缺失,也有整个文化属性的压抑;
真正的改变在于母亲对性的重新认识,并且不再把女儿的身体当做需要监管的“物品”,对话的契机才能诞生。
不用在一夜之间无话不谈,可以尝试从身体感受的细微处开始沟通,在女儿年幼时;
坦然告诉她身体部位的名称以及哪些位置不能让别人触碰,快青春期时提前解释身体的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的变化;
当她表达对情感的懵懂好奇时,不回避,也不过度反应,温和地和她谈心。
打破因不可言说的性带来的隔绝,母女之间终能共享一种更坦荡、更自由的言语。
-The End -
作者-山外人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