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

第六章 身体寒热不均,调理各有绝招

凡是外感病,第一时间的反应非常重要,如果刚刚发现感冒迹象,就马上采取措施,那很快就可以将病堵回去。我一再提醒大家,外感病的最初阶段很重要,就像着火了,刚刚有个小火苗,浇一杯水或者拿衣服一扑,它就灭了;如果等到整个屋子都烧起来了,甭犹豫,快跑吧,除了消防队谁都灭不了它。

第一节 石膏粳米汤:最快最有效的退烧方法

这两天很多人问我:“罗博士,你看我得的是风热感冒还是风寒感冒?”我被他们弄得哭笑不得,看来他们都不了解我对感冒的看法。其实,风热和风寒我认为只是感冒的不同阶段,很多时候两者还是同时存在的,往往是在体表为风寒,邪气进入体内是风热,外寒内热的现象大多数时候是同时存在的。

感冒时,虽然大多数人都是外寒内热,但治疗的时候,还是得根据具体的情况有所调整。举个例子,内热如果很重的话,患者会发烧不退,这时候就得加一味清内热的药,就是生石膏。

前两天有位朋友发烧,去了协和医院,医生大致判断他是“甲流”,但说现在“甲流”太多,不做检测了,只给他开了罗红霉素和双黄连,让他回家休养。回家后,他烧到了三十九度左右,来电话问我怎么办,我就向他推荐了石膏粳米汤。我让他去药店买生石膏十五克(量不算大),然后用一把大米和它一起熬,等米熟了,就喝那个米汤。一般烧过了三十八度的人可以使用这个方法,三十八度以下就不用了。

这位朋友下午服用了生石膏米汤(注意不要用熟石膏),结果到了晚上,体温就正常了,后来再也没烧过。

民国名医张锡纯就特别善用石膏。

张锡纯说:“生石膏治温病初得,其脉浮而有力,身体壮热。并治一切感冒初得,身不恶寒而心中发热者。”他的石膏粳米汤一方,用起来真是如有神助。

1916年,各地爆发了护国运动。就在这一年正月的上旬,张锡纯随部队巡防营调动,从广平移师到德州。

他们是在邯郸上的火车,从南向北进发,当时正值冬天,正月里,天气寒冷,而那个时候调动部队用的火车都很破,连车窗都是破的,冷风从车窗吹入,寒风彻骨,结果等到了德州的时候,同行的有五六个人都病了。

这些人是什么症状呢?发烧,但是一点汗也没有。

这是什么病啊?正是中医所说的伤寒,也就是风寒感冒,原因是被冷风吹到了。开始的时候,先是身上冷,如果这个时候没有加以控制,则会入内化热,变成身上高热、发烧、心烦,一般还有出汗的症状。

张锡纯看这些士兵都不出汗,身上发热,就明白了。患者不出汗,这是寒邪仍然郁闭于肌表;身上发热,这是寒邪进入体内。这些患者是典型的外寒内热。怎么办呢?于是,他就想了一个办法——用生石膏和粳米熬汤。生石膏用二两,压成细末,粳米就是我们吃的大米,用二两半,这叫石膏粳米汤,是张锡纯自己创立的方子。大家看,生石膏是透内热的,它可以将热邪从里面清透出去;大米熬成的米汤趁热喝下,借着这股热气,可以让身体出汗,驱散体表的寒气;同时粳米还可以调和胃气,既不让生石膏伤了胃,又能让生石膏的药性逗留于胃中,可以更长时间地发挥作用。

这些士兵喝了热米汤后,出了一身汗,病就都痊愈了。

张锡纯一生用石膏粳米汤治好的病人有数千之多。

还有一次,张锡纯到了沈阳,沈阳县知事朱霭亭的夫人患了温病,非常厉害,朱霭亭听说过张锡纯,于是就求他给看看。

张锡纯到了一看,这位夫人头下枕着一个冰袋,头上又悬着一个冰袋,顿时愣了,问这是干什么呢?

朱霭亭说在这之前,请了日本的医生,他们用这种方法来退热。

张锡纯忙问,见效了吗?回答是没有。此时,这位朱夫人已经闭着眼睛,昏沉沉像是在睡觉,大声呼喊没有任何反应。诊她的脉,是洪大无伦,按下去很有力。

张锡纯说:“这是阳明府热,已经到达极点了,外面再用冰敷,热已经向里面走了。”

朱霭亭急了,忙问还有救吗?张锡纯回答,还可以抢救。

于是,他就用生石膏四两、粳米八钱,熬出了四茶杯汤,然后慢慢地灌了下去。

结果,这个药刚喝完,患者就苏醒了,然后,张锡纯开了个清郁热的方子,两剂下去病人就痊愈了。

朱霭亭这个惊异啊,心想,这个人的本领太大了,连忙命令自己的公子朱良佐,立刻拜张锡纯为师。

这个石膏粳米汤,我现在也经常用,一般情况十几克基本就够了;如果发烧严重,可以让当地的医生帮助斟酌一下分量。

第二节 一杯苏叶水:感冒发冷时的神药

凡是外感病,第一时间的反应非常重要,如果刚刚发现感冒迹象,就马上采取措施,那很快就可以将病堵回去。我一再提醒大家,外感病的最初阶段很重要,就像着火了,刚刚有个小火苗,浇一杯水或者拿衣服一扑,它就灭了;如果等到整个屋子都烧起来了,甭犹豫,快跑吧,除了消防队谁都灭不了它。

感冒的最初阶段,一定是发冷。这分两种情况:一种是空气寒冷导致的;另外一种是病毒导致的。但无论如何,只要一觉得寒冷,就要立刻让身体温暖过来,这是防治感冒的第一个重要阶段。我的方法是喝苏叶水,也可以用苏叶水泡脚,只要身体一出汗,驱散了外寒,警报也就解除了。

那我们就来说说这个苏叶吧。

我的老家东北有很多朝鲜族同胞,他们开的餐馆生意非常火爆,有时候客人都要在门口排队等。记得我在读中学的时候,有一次随家人到一家朝鲜族的餐馆吃饭,席间,烤牛肉上来了,旁边还放着一个小草筐,里面摆放着整整齐齐的绿叶子,服务员告诉我们,烤好的牛肉,要蘸上佐料,然后用这个叶子包着吃。

我只吃了一口,就放不下了,直到今天我还认为,这是我吃过的最好吃的东西了,简直是人间美味啊!那种植物的清香无可比拟。

那么,这个叶子是什么呢?它就是苏叶。苏叶其实就是食物,是朝鲜族日常食用的一种蔬菜,他们用它制作咸菜,或者生吃。当时我怎么也没有想到,很多年以后,我会学习中医,然后会用这个苏叶给大家调理身体。

苏叶又叫紫苏叶,全国几乎任何地方都有,我们家的窗前就长了很多,自从我知道它后,经常摘来洗干净了吃。苏叶的具体作用是:发表,散寒,理气,和营。它性味辛温,是属“阳”的药物。苏叶的味道非常特别,含有一些挥发物质,比如紫苏醛等,我们现在也无法搞清楚它的味道是如何形成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用它来调理身体。

那么,该怎么用苏叶来养生呢?

《本草化义》中说:“紫苏叶,为发生之物,辛温能散,气薄能通,味薄发泄,专解肌发表,疗伤风伤寒……凡属表症,放邪气出路之要药也。”这段话说出了苏叶的一个重要用途。我们受寒了,会感觉身上发冷,流清鼻涕,打喷嚏,这都是肌体要防御但力不从心的状态。这个时候怎么办呢?就要立刻动员身体的防御体系,振奋体表的机能。用什么来动员呢?我通常就用苏叶,每次三五克,用开水泡几分钟,然后喝下去。没多久,您就会感觉自己身上热了,开始微微出汗,感冒的症状慢慢消失了。这是因为苏叶刺激了我们的气血,产生了足够的抵抗力,把外邪给控制住了。

这里面的要点是,苏叶的挥发物质在起作用。所以,我们不能长时间地熬苏叶,这样会破坏挥发物质。通常是用开水泡,或者开锅两三分钟就可以了。

还有一个要点,就是不能空腹服用,那样元气不足,就无法发汗了,一定要在肚子里面有食物的时候,才能用发汗的方法来调理身体。

还有一个方法,就是在喝苏叶水的同时,也可以弄一盆热水,把剩下的苏叶水倒入里面泡脚,这样身体会温暖得更快。

这个方法我告诉了很多人,很多朋友都因此受益。我自己也经常用,比如哪一天下大雨了,自己在风雨中走来,裤子都湿了,鞋里面也都是水,回到家里,我就会用苏叶水来泡脚,很快就暖了过来,这是一种保养自己的方法。

第三节 生姜:最简便的驱寒食物

姜分为干姜、生姜、煨姜、姜皮、炮姜等。干姜并不是生姜直接晒干而成,姜最早的根茎叫母姜,这个母姜晒干叫干姜。如果母姜放入地下,发芽,长出其他的根茎,这些当年生的茎块,叫生姜。生姜不是母姜,民间有一句俗语“姜还是老的辣”,说的就是母姜。而生姜的辛辣之性比干姜要差一点,生姜以发散为主。

生姜是我们做菜的主要作料,孔子就很喜欢吃姜,其后很多文人也都热爱姜,苏东坡说,长吃生姜还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生姜既是居家过日子必不可少的调味品,又是物美价廉、随手可用的保健品。据研究,生姜含有姜醇等挥发油,对胃酸、胃液的分泌有双向调节作用,可增进食欲,促使肠道蠕动,消除肠胀气。所以民间有谚语说:“早上三片姜,胜过饮参汤。”“每天三片姜,不劳医生开处方。”当然,严格来说,有热证的人还是不适合吃姜的。

生姜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功效解表散寒、温中健胃止呕、化痰止咳。这是什么意思呢?

第一,生姜可以解表散寒。如果我们被冷风吹到了,切几片姜熬水,喝下去身上立刻就会温暖起来,甚至会出汗,这样寒邪就被排出了,这叫解表散寒。

第二,生姜可以止呕。如果是脾胃不和引起的呕逆,尤其是寒性的呕逆,弄点姜汁喝下去,就可以止呕,效果非常好。姜汁的做法是这样的,把生姜捣碎,兑入一点水搅拌,然后把汁沥出,这就是姜汁了。并不是把生姜放入搅拌机中搅碎榨汁才算姜汁。

第三,生姜可以化痰止咳。如果因寒导致咳嗽或者有寒痰,这时加入生姜,效果不错。《伤寒论》里一共用生姜三十九次,基本上都是用来散寒、止呕、化痰的。

这里,给大家介绍一个养生方法——

冬天空气特别寒冷,我们早晨起来上班,走得急,就会吸一肚子的冷气,有的人甚至会明显觉得胃难受,怎样应对这种情况呢?大家可以在出门的时候含片生姜,让唾液慢慢地跟姜汁混合,然后咽下,最后把姜片慢慢地嚼碎、吐掉或者咽下。这样就可使前胸保持一股暖气,不受外面风寒的影响。这个方法不是我自己编出来的,《本草纲目》里面记载说:“早行山行,宜含一块,不犯雾露清湿之气及山岚瘴气。”

干姜和生姜不同,生姜发散的性质比较突出,有发汗的作用;干姜发汗的作用不明显,但它却是一味温里的良药。中医里面有句话,叫“附子非干姜不热”。《伤寒论》中著名的温阳方子——四逆汤,就是附子和干姜搭配,用来回阳救逆,此方是中医里面的一个派别——火神派的利器。火神派的一些大师,经常用这个四逆汤来救人于危重。如果病人危重,阳气虚微,正气根本无法驱邪外出,这个时候使用四逆汤,可以振奋人的阳气,使患者出现生机。

冬天里,有时我们穿得少了,风会直接吹到肚子上,尤其是在室外时间长了,我们的肚子很容易受寒,这往往会引起肚子痛,有的女士会更严重一些,这时候家里如果有干姜粉,就可以冲服一点,能起到暖中的作用。干姜粉超市就有卖的,购买很方便,一般冲服一次就可以了。同时用热水泡泡脚,可以很快缓解受寒的症状。

第四节 羊肉汤:最好喝的驱寒药

前几天,在北京电视台的拍摄现场,我在台上讲中药,等到中间休息,制片人突然招呼我,表情很紧张,说有人病重,我吃了一惊,忙走下去问怎么了。

原来,现场一位负责技术的工作人员,病得不轻,挺不住了,这才找我。这位工作人员身体疲惫,说话无力,额头很热,但不知道发烧多少度,当时,他的眼皮有些发肿,舌质淡,苔薄白,脉紧,身上发冷,冷得胳膊都抱在一起。但是嗓子不痛,也不咳嗽。

这种情况很明确,他受了寒邪,这是冬天最突出的一种邪气,而且他的表现非常典型。

很多人感冒最突出的症状就是怕冷,中医叫恶寒,一般是无汗。在中医里面,恶寒和畏寒不同,被寒邪侵袭导致的恶寒,是盖上被子加上衣服以后还感觉冷,这是实邪;如果穿上衣服,就不冷了,这是畏寒,是阳虚的表现。

那么,此时该怎么处理呢?

我以前说过,可以用苏叶熬水的办法把寒邪从体内驱散出去。但那是在一般的天气下,偶然感寒,寒邪并不严重,而且只是在体表,所以用苏叶就可以了。这次的情况不同,这是一个极端寒冷的季节,寒邪往往直接深入。

这位朋友的寒邪很厉害,脸都青了,我分析寒邪已经不完全在体表了,他整个人都感觉从里到外的冷,这说明寒邪已经进入体内。

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他的身体温暖起来,让气血运行正常起来,这样就能够抵抗邪气了。我出了一个食疗的方子——让他赶快回家熬肉汤,里面放一些干姜、生姜、胡椒粉等温热的调料,然后喝汤。我问他还能自己回家吗?他说可以,就一个人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了。我再次上场,接着录制节目,前后不过五分钟时间,录制现场的二百多位观众都没有察觉。

那么,喝肉汤到底管不管用呢?

过了两天,又看到了他,人已经神采奕奕的了,我问:“好了?”

他笑着回答:“肉汤真好喝。”

这是什么道理呢?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我在讲朱丹溪的故事时,提到过朱丹溪的老师罗知悌。他给一个和尚治病,和尚的身体虚弱不堪,他就让朱丹溪去买猪肚和牛肉,熬汤给这个和尚喝,结果和尚就慢慢地缓过来了,这个时候,他才使用攻下的方法祛除邪气。

这又是为什么呢?原来,这些肉汤可以增强我们的体质,比如羊肉,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就说:“羊肉,甘热,能补血之虚,有形之物也,能补有形肌肉之气。”故曰:“补可去弱。”

在寒邪严重的时候,正气不足的人很容易受寒,因此,必须补足正气,也就是增加体能才能抗邪外出。这和其他季节偶尔感寒,邪在体表,用点儿苏叶是不同的,此时情况更严重,所以需要更强的力量,才能驱邪外出。

肉汤里加入干姜,是用干姜来振奋脾阳,使体内温暖,取的是理中汤的方意,加入胡椒粉也是这个作用。像这种极端寒冷的天气,寒邪往往会进入足太阴脾经,甚至是足少阴肾经,区别是:在脾经的寒邪,往往脾胃症状明显,肚子冷痛,容易腹泻等;进入肾经的寒邪,往往表现为人很困倦,大白天就想睡觉,术语叫“但欲寐”,这在中医叫太少两感(太阳少阴同病)。

熬肉汤,选牛羊肉为好(朝鲜族可以用狗肉),以羊肉为最合适。以羊肉入药的方子,如张仲景的当归生姜羊肉汤,就是用来治疗血虚有寒的;以牛肉入药,最著名的是朱丹溪的倒仓法,这个倒仓法我在书里讲过,后世很多医家都从朱丹溪这里悟出了不少牛肉的用法,说它主要是入脾经的。猪肉是滋阴的,所以并不适合。

这是一个食疗的思路,效果很好,一般喝下去后,全身温暖,精力变充足,很快可以汗出而愈。如果大家遇到了寒邪侵袭,如果不是那么严重,可以用食疗的方法自己调理一下。

这种方法,用得越早越好,在感觉寒冷的第一时间用上才最有效。需要注意的是,此时患者还没有咽喉肿痛等内热证,主要就是一个全身冷的症状。如果病情发展到舌苔干黄、痰黄、鼻涕黄、咽喉红肿热痛的时候,则需要配合清热解毒来处理。

第五节 三仁汤:祛暑湿最灵验的方子

总有朋友问我:“为什么你老是写感冒?难道你只会治疗感冒?”

是啊,为什么我老是写感冒呢?

这源于我在学医之初的切身经历。

我的老家在东北,天气冷,每到流感季节,整个城市估计会有几十万人患感冒,走在商场里,鼻音重的人随处可见,医院打点滴的地方要排队等候。

当时看到流感肆虐,我很着急,于是找了一位著名的《伤寒论》专家,希望能研究流感给政府提供资讯,结果老专家笑笑,不置可否。

最没面子的是,我自己感冒的时候也很迷惑,一感冒,我就拿着教科书开始分析,自己是风寒感冒还是风热感冒,结果等到感冒好了也没分析出来。

大家可不要小瞧这个感冒啊,人类医学史上最霸道的敌人就是感冒了。在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思考后,我觉得,医学工作者首先要知道如何治疗感冒,这是第一步功课,然后才有资格去治疗其他的疾病。

那么,中医是怎么认识这些外来疾病的呢?

传统的中医认为,世界上有六种邪气,叫风、寒、暑、湿、燥、火,其中风、寒、湿偏重于阴,暑、燥、火偏重于阳。这些邪气侵入人体,就会致病,包括感冒。这六种邪气我们称它为六淫,意思是,这六种东西本来是大自然的正常现象,叫六气,但如果过分了(淫是过分的意思),就会造成人体的阴阳失调,人体阴阳一失调,病邪就来了。因此,只要我们控制住这六淫,使身体正常运转,那疾病就会离开我们。

然而,这六种邪气并不是单一地向人体发动进攻,它们常常会狼狈为奸,结伴而行,比如风和湿结合在人体内形成风湿;比如风和寒结合在人体内形成风寒;比如寒和湿结合形成寒湿……这里我们主要来讲一下,湿和暑结合在体内形成的暑湿。

一遇到又闷又热又湿的天气,体内往往就会有暑湿,此时一感冒,便会形成暑湿感冒。这种感冒与一般的感冒不同。一般的感冒只是热或寒一种,暑湿感冒除了热之外,还有一个湿。怎么来对付这种感冒呢?我选择三仁汤。

三仁汤,就是杏仁、白蔻仁、薏苡仁这“三仁”,加上半夏、竹叶、厚朴、通草这几味药。如果舌苔黄,也可以加入少量的黄芩、黄连,有三五克就可以了。

这个方子里的“三仁”都是祛湿的,其中杏仁开肺气,中医认为肺为水之上源;白蔻仁开中焦之气;薏苡仁泻下焦水湿。水湿一去,身体自己就恢复了。根据我的体会,这种暑湿感冒用三仁汤以后,恢复得极其迅速,往往一两天就可以解决问题了。

另外,在暑湿的天气里面,就算我们再怎么口渴,也不要无度地饮水,尤其是冰水,最好是喝常温的水。而且在暑湿的天气里,很多心肺功能不好的人会觉得很难受,甚至犯病;还有一些患皮肤病的人,此时也会旧病复发,这都是因为暑湿捣乱的缘故。

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想办法祛除暑湿。

暑与湿结合在一起是很难处理的,但只要我们把湿气去掉,依附在湿气上的暑气也就无所依托了。具体的养生方法是——

首先,在做饭的时候,大家可以放入一把薏米,也就是薏苡仁,这个药其实也是粮食,古代都是给皇上吃的米,它有祛除湿气的作用。同时,在喝饮料的时候,可以选择杏仁露,因为杏仁是开肺气的食物,肺气一开,全身的气机就都流通了,那么水湿也很容易散去。

其次,可以买点白蔻仁,药店和菜市场都有卖的,回家后拿出几个,捣开,炒菜的时候放进去,也可以起到行气化湿的作用。

如果暑湿天出现了感冒,那很可能就是暑湿感冒,自己可以对着镜子观察舌苔,如果发现舌苔突然变得白厚或者白苔满布,这就说明湿气重了,可以找医生商量一下,看看是否该用三仁汤。

对于桑拿天出现的皮肤病,三仁汤的疗效也非常好。

有位朋友在桑拿天的时候,胳膊上出现了很多红点,一片片的,在皮肤上若隐若现,很恐怖,他自己不知道这是怎么回事,涂抹了药膏也无效。根据天气的特征,我给他开了三仁汤,后来他自己说,服药后出了一身的汗,第二天红点就消失了。

需要注意的是,在暑湿的天气里,大家都容易贪凉,很多风湿病就是在这时患上的,因为此时毛孔开张,身体很容易吸进空气中的湿寒之气。

另外,这些祛湿的方子孕妇不能服用,如果服用,需要医生具体指导,因为有些药的药性是下行的,大家自己无法判断。

第六节 瘦猪肉炖莲藕:暑热天的救命汤

一到了热天,全国各地的高温此起彼伏,北京有那么几天也热得快到40℃了,我甚至觉得,在北京生活和在上海生活没多大的区别,都是一个温度嘛。

那么,在这种天气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呢?又该如何安全度过这样的天气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这种天气到底有哪些特点。

热跟热是不同的,为什么呢?因为,中医对节气的变化很重视,同样是热,但随着节气的不同,会出现两个叫法,在夏至以前,那是温;在夏至以后,性质就变了,就叫暑了。《黄帝内经》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所以,我们在定义外感六淫的时候,对这个暑邪的定义就是:“凡夏至之后,立秋以前,具有炎热、升散、兼湿特性的外邪,称为暑邪。”

暑为阳邪,是盛夏炎热的火热之气所化,阳邪最容易伤害的就是阴津。这个时候阴虚的人就开始感觉不舒服了;而阳虚的人,反而觉得很舒服。有好几个患者跟我说:“北京天热,别人都受不了,我怎么就觉得那么舒服呢?”我说:“你原本阳气不足啊。”

阴虚的人在盛夏时非常难受,因为体内的阴津本来就不足,此时又开始大量出汗,热气熏蒸,结果导致身体很不舒服,有的人开始脾气烦躁,有的人血压升高,本来有病的开始出现病情反复。

那此时我们该怎么办呢?该如何补充自己的阴津呢?

首先,拼命喝水是不可取的。这个时候,许多人大量喝水,觉得越多越好、越凉越好,结果,导致自己体内水湿过剩,从而导致了一系列问题。

其实,补充津液的办法要巧,我们可以从食疗入手。

有很多种食物是可以滋补阴津的,比如瘦猪肉(不要排骨肉)。很多肉类都是聚湿生痰的,但猪肉如果拿来熬汤,却可以滋阴,这是清朝温病学家王孟英发现的。他发现铁匠大夏天面对火炉子,挥汗如雨地干活,居然还不感觉口渴,这是怎么回事儿呢?仔细一问,原来人家用瘦猪肉熬水,撇去上面的浮沫,然后喝汤,就能止渴。

因此,我们在做饭的时候,可以用一点瘦猪肉,比如一二两的分量;再放入一段切好的莲藕,藕是凉血滋阴的;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放入十克的生地黄(因为生地黄滋阴凉血);最后还可以放入几片西瓜皮里面贴着绿皮的白瓤(这在中医里面叫西瓜翠衣,也是清暑的好东西),然后熬汤。这样,等熬出来的汤放温了以后,就可以作为佐餐汤来喝了。

在烈日炎炎的夏天,这的确是很好的选择。

答读者问

老怪问:

我夏天早上一般是两片姜,随早饭送下,秋天可否继续?

罗博士答:

朋友,我觉得无故也不能天天吃姜吧,王孟英的医案里曾经记录过一个书生,他看到孔子有“不撤姜食”之语,就天天吃姜,最后导致内热很重。吃不吃姜,吃多少,怎么吃,我想关键要看自己身体的状态,在一段时间里面,如果阳气不足,可以用点,如果很平和,就不用刻意服用了。

千雪问:

罗老师,您好!我买了您的书《这才是中医》,每天看看,很有帮助。

请问,还在哺乳期的妈妈发烧,可以用石膏粳米汤退烧吗?如果可以,服药期间可以继续哺乳吗?因为我家宝宝是一定要吃夜奶的,上次发烧,我硬挺着没敢吃药,烧了五天,太难受了。

罗博士答:

朋友,抱歉,我看到您的问题时,估计您已经退烧了,现在我写出来给以后的朋友看吧。哺乳期的妇女可以服用生石膏。《神农本草经》的记载中说,生石膏是有利于产乳的,“其性尤纯良可知”。这就说明生石膏不但无害,反而有利,因为如果哺乳期的女性有实热,会阻碍乳汁的产生,此时使用生石膏,可以清热,有利于乳汁的产生。

Yulangzshx问:

罗大哥,石膏粳米汤这篇文章太及时了!我女儿前几天高烧40℃,血常规显示白细胞很高,已用了抗生素,但退烧时只能用百服宁。百服宁服用了当时退烧,但基本上四五个小时以后,发烧又卷土重来,典型的治标不治本,因此我就想请教一下中医退烧的方法,恰在这时,我看到了您的这篇文章。您书上说:“生石膏是透内热的,能够把热邪从里面清透出去。”还听说羚羊角也可以退烧,您在《这才是中医》一书中提到羚羊角时说:“此药药性平和,能够把体内的大热透发出来,同时还能解毒。”请问这两种退烧方法有何区别?如何选择?如果是五六岁的孩子,用量是多少?

罗博士答:

朋友,羚羊角透热是在遇到有风动迹象的时候,一般以肝经风动为主,这种情况不常遇到。所谓风动,就是有抽搐、目上翻等现象;而产生一般的热都可以用生石膏,按照张锡纯的说法,生石膏只是凉药,并不寒,孩子一般用十克就可以了。但是千万不可用煅石膏,那是另外的药了。希望你在当地医生指导下使用。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