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在宋代,地图发展变化的已经十分成熟,大致分为使用地图,属于政府重要文件,大多由政府参与制作,刻在石碑上等,能作为印刷品流传到民间;还有一组是用于地方志书作参考的地图,这种参考地图多为文人参与绘制的山水式的地图。
一、宋代山水地图起源
《隋书》记载:“卷头有图,别造新样,纸卷长二尺。序山川,则卷首有山川图,叙郡国,则卷首有郡邑图:叙城障,则卷首有公馆图。”
宋代的地图承袭唐五代,在地图的分野上越发的清晰起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用性地图越发的精细起来,地图与实际地貌的比例变得精确起来,甚至出现有表现全国范围的全国地图。
除了石刻地图外,雕版印刷在宋代的盛行,印刷的制作的地图出现。这时候地理图经描绘已经慢慢的开始衰落,在表现地理的图经中,地图的比例逐渐减少甚至只是附录,到南宋彻底成为文字著述的志书。
在宋代山水画发展到鼎盛时期。从中可以看出在宋代由于活字雕版印刷的盛行,雕版制作地图比较文字更困难,使得“地理图经”中的“地图”地位衰落下去,加之宋代文学发展到新的高度,有的文字已经可以代替“图”的作用。
这种游记,表现山川,庄园的地图,在文人的参与下可以说逐渐的走向渐变为山水画。李公麟的《山庄图》就是类似地图的山水作。
二、览《山庄图》,品宋之美
李公麟,字伯时,自弓龙眠居士。有史记载为舒城人,又有记载为安徽桐城人,在宋神宗时进士,官至朝奉郎。晚年托病归隐于龙眠山。李公麟博古好学,书画皆为一绝,擅长白描,多做人物,鞍马等。
《山庄图》为一幅水墨长卷,描绘了李公麟晚年隐居于龙眠山时的生活长卷。整个画面类似记游式的地图,画面颜色淡雅,用白描手法勾勒树叶、人物、山体略微勾皴,加染。画面从右至左,“发真”为幵端到卷尾“宝华岩”与苏辙为《山庄图》题的诗践来看,少了四段景色。
从左至右的观看作品,卷尾有在整个画面引人注目的半圆形状的“宝华岩”。宝华岩一层层的半圆形状,并加有短线皴染,并且在半圆上长有树木。
《山庄图》记载:“团团宝华岩,重重阴珍木。归来得商鼎,试麋溪边绿。”
宝华岩一团团的状态指的是宝华岩的山体结构,“岩”在字典中的解释有“岩岸,山边或高地的边,《说文》“岸也,从山,嚴声。”《厂部》曰,”厓这,山边也,厓亦谓之岩也。”这就说明这个半圆表现的是山崖断面的形象。
在汉代画像石《升鼎画像砖》中可以看到图中表现桥的形象,与《山庄图一宝华岩》的形象十分形象,《升鼎画像砖》中表现得就是桥的侧面类推,并且从半圆顶部的弧形地面可以也看出,这类似半圆形桶状物体的横截面,应该就是山崖,并且在山崖的结构处长有向上的树木。
之后一棵大树的旁边标有“在建德馆南三百步”,这明显是地图的标注形式,这种标注类似隋唐时代盛行起来的图经”,这种标注方法早在之前研究过的《兆域图》上就有类似的标注“从中宫以至内宫六步”等等,这一点足以说明这是李公麟是描绘当时隐居之处的“地图”。
再往右看的“古柳其大六十围”也如同地志类似的标注。在“冷冷谷”的上方,山体之后的瀑布,这段瀑布的视角并不符合正常的山水画取景,这一段与五台山的右边取景相似,这在元代的地图《太华山图》中,图中上部的山体后的瀑布,以及远处的岸坡、树木,这与《山庄图》中的处理方式如出一辙。
“秘金庵”的房屋的造型已经立体感很强了。“萝茅馆”,“发真鸡”中的院落表现是“鸟瞰”式,但是这里的房屋表现形式与西汉时代的一样,如同“剪纸”般贴在画面中。并且“萝茅馆”与旁边的“发真玛”的大小对比反差有些大。
如果是山水画,在北宋同时代的山水画中,同一张画面相邻的两座院落反差也不会有这么大。这种反差在早期东汉的地图上常见到。上方的河流与房屋的对比,也在北宋的山水中不能见到,但在地图中是常见的。
宋代的地图《鲁国之图》碑刻,内容刻画的是鲁国孔庙及其周围的景色。这幅地图与《山庄图》房屋的表现手法十分相似。更有意思的是这幅《鲁国之图》的树叶表现方法与《山庄图》也极其的相似。
《山庄图》中的河流表现方法也同《吕大方长安城图》下部的河流相似,这与《溪山行旅图》下部的河流相比较,《溪山行旅图》河流与山脚的交界处还是表现的十分自然的,相比《山庄图》就看起来别扭许多,河流感觉也是倾斜的。
南宋的《九县山川总图》和《临安县境图》中的水纹的画法,与《山庄图》,“垂云泮”,“玉龙峡”,“冷冷谷”图四十四,四十五的水纹特殊勾法十分的相似,这种水纹勾法在宋代其他的山水画作品中几乎是找不到,但在同时代的地图却能找到。
在《山庄图》中桥梁的摆放的方式看起来十分稳当,但与五代《五台山》中的桥梁的摆布方式一样的。《山庄图》的人物与山水比例失真严重,显示出了“人大于山”的风格,同时代的山水画中如《溪山行旅图》中的人山比例还是正常的。
“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只是指的是魏晋唐时代的的特点。但是到北宋已经完全成熟了,这种人物过大的现象,在五代唐以及早期的绘画和历代的地图中常见的到。综上李公麟的《山庄图》其中的符号表现地很像地图,可以说这幅山水更像是“记游”式的地图。这幅山水长卷的构图与唐代《辋川图》相一致,与同时代的长卷相比却十分特殊。
三、山水意境在地图中的体现
另外一副李公麟的长卷《潇湘卧游图》,这幅长卷描绘手法已经十分成熟,描绘了江南平远山水,画面重点突出。树木山石的比例很舒服,人物刻画的也很仔细,房屋,人与树木,房屋的关系都放置也十分恰当,整幅画面温润,细腻,表现的淡雅清远。
相比较《山庄图》与《辋川图》一样都是表现一段段景色的,每一段都表现的十分精彩,并不存在主次之分,《潇湘卧游》与《山庄图》同出李公麟之手的话,那么,他的这张《山庄图》很可能就是张地图。
《草堂十志图》记载:“樾馆者,盖即林取材,基嶺拓架,以加茅茨,居期逸,为不至劳,清谈娱宾,斯为尚矣。及荡者鄙其溢阒,苟事宏丽,乖其实矣。”
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基本传承《辋川图》和《山庄图》的运笔方法和构图形式,古籍中记载乔仲常是李公麟的学生,又有记载为李公麟的表弟。如此的其画风当然继承了李公麟的特点。
细观画面一样也属于“地图”样式的山水画,里然画面中的人物比例以及运笔中可以看到古拙质朴的味道,但是也拥有同时代的运笔,用墨,皱染方法特点。同时也可以看到画面的运笔,用墨风格已经影响到以后的元代山水。从《后赤壁赋》可以看到地图到山水画的转变的成熟品。
到了南宋夏圭的《山水十二景》,虽然画面任然上标有地图上常用的名称标注,但是整个画面已经完全脱离了地图样式,更多的是山水意境的描绘,运笔的洒脱,水墨的淋璃。
结语
宋代是地方志书的大兴,作为志书的附录地图断的在衰弱。绘画性质的地图越来越变化倾向于山水图,也许就是山水画的起源之一,宋代山水的制作者,也本就是游历山川后的而绘制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