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案例发生在几年前,一位母亲带着五岁女儿反复就医,跑了139趟医院,却始终没查出明确病因。母亲三十岁出头,独自在家照顾孩子,丈夫在外务工。她从女儿两岁起就注意到孩子有不明疼痛,先是腹部,后来扩散到头部和其他地方。起初以为是常见小毛病,但吃药无效,她开始带着孩子四处求诊。从本地小诊所到大城市顶尖医院,像华西和协和这样的地方,全都留下了记录。每次就医,她都准备得很充分,病历本上密密麻麻写满症状描述,还有手机备忘录里的时间线和照片证据。孩子症状奇怪,疼痛位置不固定,时有时无,吃药后也没明显改善。这让医生们一开始也摸不着头脑,但随着检查深入,一些疑点浮出水面。
医生在接诊时注意到,孩子本人看起来精神状态正常,不像长期生病的模样。问孩子哪里疼,她往往说现在不疼,或者干脆不回答,全靠母亲代述。母亲提供的资料详尽到异常,记录了每一次发作的具体日期、症状表现,甚至包括孩子身上出现的淤青和肿胀照片。但那些大医院的检查报告一致显示无明显异常。医生翻看病历,发现用药多是母亲自己买的,不是严格按医嘱。症状描述太散乱,像游走性疼痛,这在医学上罕见。更关键的是,孩子在母亲不在场时,从没表现出不适。这让医生起疑,不是孩子有病,而是母亲的行为有问题。
经过多科室专家会诊,大家一致指向代理孟乔森综合征。这种病是心理障碍的一种变体,家长,尤其是母亲,会故意编造或制造孩子疾病,以求得关注或满足某种心理需求。不是简单的疑病,而是有目的的欺骗行为。患者对医学知识了解颇深,能伪造症状骗过医生。严重时,甚至会给孩子喂泻药或催吐药,造成腹痛呕吐,再带去医院求治。孩子因此承受不必要检查和治疗,身体和心理都受损。医生们决定先住院观察,但这是个策略,用来分离母女并通知家属。
孩子的姨妈来了医院,医生私下告诉她真相。家属起初震惊,不敢相信这位看似尽责的母亲会这样做。但证据摆在那:139次无效就医,症状只在母亲描述中出现,孩子单独时一切正常。医生建议带母亲去精神科诊断,如果确诊,就及时治疗。否则,孩子长期下来可能面临更大风险,像不必要的侵入性检查或药物副作用。国外有类似案例,曾经闹出人命,医界对此越来越警惕。
这个症候群源于孟乔森综合征,本人假装生病求医。代理型则转移到孩子身上,常发生在产后压力大的母亲。原因复杂,可能与童年经历或家庭关系有关。治疗靠心理咨询和药物,家属支持很重要。孩子需要暂时分离,保护身心健康。医生的处理显示出专业谨慎,避免直接对抗母亲,以免她带孩子逃走。整个过程体现了医疗团队的责任感,不光治病,还得顾及家庭动态。
回想这个事,总觉得心酸。母亲本意或许是爱孩子,但方式扭曲了,导致孩子无端受苦。医生的惊叫不是夸张,而是急于保护无辜的小生命。社会上这种事不算孤例,提醒大家多留意身边。家长焦虑可以理解,但过度求医有时反成害。医生也得保持警惕,别被表面蒙蔽。希望通过分享,能让更多人了解这种隐秘问题,早点干预,避免悲剧。
代理孟乔森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包括反复就医无果、症状不一致、家长对医学异常熟悉。母亲在备忘录里记录的细节,本该是细心表现,却成了疑点。因为照片和描述太完美,像刻意安排。孩子五岁,已习惯就医过程,坐在诊室不哭不闹,这反倒不正常。医生们会诊花了一个小时,翻遍资料,才下结论。住院后,孩子在姨妈陪护下,一切如常,没再喊疼。这确认了诊断。
治疗后,母亲开始接受现实。精神科医生帮她梳理根源,可能源于生活压力和孤独感。孩子交给姨妈暂管,上幼儿园,渐渐恢复正常生活。现在几年过去,孩子健康成长,没留后遗症。母亲也在恢复中,家庭关系慢慢修补。这事虽小,却反映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是谁天生坏,而是环境和心态作祟。医界呼吁,加强筛查这类病例,保护孩子权益。
类似国外案例,有母亲因这症被判刑,孩子遭永久伤害。有一部电影《路易·德拉克斯的第九条命》,讲的就是母亲制造儿子疾病的故事。看完让人脊背发凉,但也教育大众。国内报道不多见,但医生间流传,提醒同行注意求医癖患者。这个母亲不是怪物,只是病了,需要帮助。她的行为害了孩子,也折磨了自己。幸好医生及时介入,没酿成大祸。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