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制造业因稀土供应短缺引发危机

信息来源: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9-18/china-rare-earth-product-exports-hit-highest-since-at-least-2012?embedded-checkout=true

欧洲制造业正面临一场由中国稀土供应短缺引发的生产危机。尽管中国这一全球最大稀土供应商将整体出口量推升至创纪录水平,但欧盟企业却因关键稀土产品供应不足而被迫大规模停产。中国欧盟商会最新数据显示,欧盟企业在8月份因稀土短缺而停产7次,预计9月份还将新增46次停产,凸显出全球关键材料供应链的严重脆弱性和中国在稀土领域的绝对主导地位。

供应链瓶颈暴露欧洲产业依赖性

这场供应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今年4月,当时中国对七种稀土元素实施了出口限制措施,作为对美国关税政策的回应。中国欧盟商会的报告显示,这些限制措施已导致欧洲多条生产线和工厂关闭,预计未来几周影响将进一步扩大。

中国在全球稀土供应链中占据着压倒性的主导地位。根据国际能源署的数据,中国开采了全球约61%的稀土矿物,更重要的是控制了92%的加工能力。在19种被分析的关键矿物中,中国在其中19种的精炼领域都占据主导地位,平均市场份额约为70%。对欧盟而言,这种依赖性尤为突出——中国占欧盟稀土元素供应的98%,关键原材料供应的60%左右。

欧洲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协会在6月份发布的紧急声明中警告说,中国的出口限制已经导致欧洲多个生产线和工厂关闭。这些稀土元素对于电动汽车电池、风力涡轮机和国防设备的生产至关重要,任何供应中断都可能对整个制造业生态系统产生连锁反应。

据业内专家分析,目前受影响最严重的是汽车、能源和国防等关键行业。这些行业对稀土永磁材料的需求量巨大,而中国生产了全球92%的钕铁硼磁体。一旦供应链中断,相关企业不仅面临生产停滞,还可能承受巨额的违约和延期交付成本。

欧洲议会在7月10日通过的决议中表达了对中国关键原材料出口限制的严重关切,要求欧盟委员会采取行动应对这一挑战。然而,短期内欧洲企业仍难以摆脱对中国稀土供应的高度依赖。

地缘政治博弈下的经济武器化

中国实施稀土出口限制的背景复杂,既有对美国贸易政策的直接回应,也体现了关键材料在地缘政治竞争中的战略价值。今年4月4日,中国对七种稀土元素和磁体实施出口限制,这些材料广泛应用于国防、能源和汽车行业。

尽管中国在7月的中欧峰会上承诺愿意加快对欧盟的稀土出口审批,但实际情况显示供应紧张局面并未得到根本缓解。分析人士认为,这反映了中国将稀土作为地缘政治工具的战略考量。在全球大国竞争加剧的背景下,控制关键材料供应已成为重要的战略手段。

美国政府最近与MP Materials公司达成的协议要求该公司停止向中国出口稀土产品,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剧了全球稀土市场的紧张态势。受此影响,稀土价格已触及两年来的峰值,给依赖这些材料的制造商带来了额外的成本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的稀土出口限制并非简单的贸易保护措施,而是精心设计的差别化政策。中国对轻稀土元素的出口限制相对较少,但对重稀土元素的控制极其严格。截至2023年,中国占全球重稀土元素加工的99%,这种近乎垄断的地位使其能够精确控制供应以实现政治和经济目标。

寻求替代方案的艰难探索

面对中国稀土供应的不确定性,欧洲正在加快寻找替代供应源的步伐。然而,建立独立的稀土供应链并非短期内可以实现的目标。稀土开采和加工需要巨额投资、先进技术和完整的产业链支撑,这些都需要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来建立。

欧盟已将稀土列入关键原材料清单,并制定了雄心勃勃的多元化计划。欧盟关键原材料法案设定目标,到2030年将单一供应国的依赖度降低到65%以下。然而,专家普遍认为这一目标过于乐观,特别是在稀土加工领域,中国的技术优势和成本优势短期内难以被超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