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谢绝转载
特朗普杀人诛心,对印度连下两杀招,美财长贝森特刚和中国谈完就“翻脸”。
环球网报道,特朗普宣布对印度加征25%关税,还顺带批评印度从俄罗斯买石油和武器,威胁要“额外惩罚”。
这还没完,紧接着他又高调宣布和巴基斯坦合作开发石油,甚至意味深长地补了一句:“也许有一天,这些石油会卖给印度。”
这摆明了是在刺激印度,你不是依赖俄罗斯能源吗?那我就扶持你的死对头,看你还能硬撑多久。
印度政府显然被激怒了,但表态却相当克制,只说“正在研究影响”“会保护国家利益”。这种反应恰恰暴露了莫迪的尴尬,印度一直自诩为美国的战略伙伴,甚至不惜在印太战略中充当反华急先锋,结果现在却被美国当软柿子捏。
其实特朗普的逻辑很简单:在他眼里,贸易逆差就是原罪,管你是盟友还是对手,不给美国送钱就是敌人。欧盟、加拿大、日本都吃过他的亏,印度凭什么例外?
而且印度对美贸易顺差在2024年达到412亿美元,还从俄罗斯狂买石油和武器,这等于拆美国墙角。
更让特朗普恼火的是,莫迪政府总摆出一副“战略伙伴”的架子,却在关税和市场准入上寸步不让。
于是,美国祭出经典“极限施压”:先抡大棒,再等对方求饶。这套路对欧盟、加拿大屡试不爽,但印度会低头吗?从莫迪紧急开会商讨对策来看,这次踢到了铁板,毕竟印度民族主义高涨,莫迪要是轻易对美服软,国内反对派和媒体舆论定会让其十分难受。
具体来看特朗普的这两杀招一边打压印度,一边拉拢巴基斯坦,直接实现了一箭三雕:刺激印度神经、制衡中巴经济走廊、顺便给自家能源企业找新财路。
但巴基斯坦也不是那么好忽悠的,美国突然献殷勤,巴方必然会警惕。更何况,中巴“铁杆”关系岂是几桶石油能动摇的?
现在印度憋屈,巴基斯坦观望,真正偷笑的恐怕是俄罗斯,印度被美国逼急,只会更依赖俄制武器和能源。
这边美印闹得鸡飞狗跳,那边特朗普政府转头就对中国“翻脸”。
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美财长贝森特在结束中美经贸谈判回国后,就公开预测“中国的经济模式已经开始崩溃”,他重点点出是在房地产领域,声称中国的廉价商品即将就会被全世界厌恶,还搬出日本泡沫破裂的例子吓唬人。
这套话术并不新鲜,先制造恐慌,再逼对手让步,典型的特朗普式谈判策略。
但中国显然不吃这一套。贝森特透露,中方明确表示,中国是主权国家,能源政策自己说了算。这句话的潜台词很清晰:美国的手伸得太长了。
更耐人寻味的是,贝森特承认美国在能源问题上“没什么筹码”,这等于变相打了自己的脸。
毕竟,美国能逼日韩低头,是因为驻军捏着他们的命脉,能压欧盟让步,是靠北约绑架安全利益。但对中国?军事威慑不管用,经济制裁又杀敌八百自损一千,除了虚张声势,美国还能拿出什么真东西?
还有一个细节就是,贝森特提到与中方代表的"二对二密谈",称双方建立了"个人关系"。这种低调务实的接触,恰恰说明美方明白:靠恫吓解决不了问题。
其实,特朗普政府对印度和中国的这两套操作,本质上是一回事:用霸凌手段逼对手就范。区别在于,印度选择了忍气吞声,而中国直接怼了回去。
印度的困境在于,它既想靠美国制衡中国,又舍不得俄罗斯的廉价军火和石油,这种骑墙策略注定会被美国拿捏。
反观中国,早就不对美国抱幻想,该买伊朗石油照买,该发展制造业照做,美国的威胁反而让中国更加清醒,核心技术必须自主,国际市场必须多元。
未来局势会怎么走?从印度的反应来看,莫迪很可能一边对美国示弱,一边偷偷和俄罗斯加深合作。但长远看,这种摇摆只会让印度沦为大国博弈的棋子。
对中国而言,美国的施压反而可能加速产业升级,比如芯片领域,华为的突围已经证明,封锁越狠,突破越快。至于特朗普的“全世界盟友”论调,更像是给自己壮胆。欧盟最近刚和中国签了投资协定,日韩在供应链上根本离不开中国,所谓“孤立中国”不过是美国的一厢情愿。
说到底,特朗普政府这套“打印度吓中国”的戏码,暴露出美国最大的软肋:它已经没办法靠实力让对手屈服,只能靠恐吓和讹诈。
但问题是,特朗普手里还剩下多少牌可打?答案就像贝森特自己说的,在某些关键领域,美国其实“没什么筹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