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沙特阿拉伯与巴基斯坦的安全合作再升级,双方签署了《共同战略防御协议》,尽管目前尚不清楚该协议包含哪些具体内容,但题名中的“战略”一词足以引发外界联想。
协议中已知最关键的条款是,沙特官方新闻通稿中所披露的“协议规定两国中任何一国遭受侵略视同两国均受侵略”。而协议中最引人遐想的问题则是,所谓“战略防御”是否意味着核威慑。协议签署后,两国高层对“该协议涵盖一切军事手段”的模糊表述,更是引来猜测——巴基斯坦是否将向沙特提供“核保护伞”。
回顾历史,沙特与巴基斯坦之间的安全合作颇有渊源。早在20世纪60年代北也门内战期间,巴基斯坦就曾向沙特提供军事援助。1979年麦加禁寺事件中,巴军特种部队在协助沙特夺回禁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982年,双方签署双边安全合作协议,允许巴军派驻沙特并执行培训和顾问任务。有报道指出,派驻沙特的巴军规模一度多达2万人,外界评估目前仍有约1500人。因而,许多分析者都认为,此次签署的新协议只不过是将两国既有安全合作实践加以正式化。实际上,鉴于沙特曾支持巴基斯坦核计划,巴基斯坦向沙特提供“核保护伞”甚至在必要时移交核武器的传闻也由来已久。
两国此刻正式签署协议,是因为以色列袭击卡塔尔吗?既是也不是。正如沙特高官向媒体所透露的,这份协议的签署经历了双方多年的讨论和筹备,“不是针对特定事件的反应”。但不能忽视的是,沙特作为美国在中东的盟友之一,近年来之所以在安全合作上越发重视多元化,正是因为美国的所谓“安全承诺”变得越来越“靠不住”。特别是自新一轮巴以冲突爆发以来,美国对于以色列的无底线偏袒,更是充分暴露了美国与中东国家结盟的真实战略意图在于维护以色列的利益,并同时针对伊朗,而非真正地为盟友提供安全保障。而卡塔尔遭遇以色列的袭击只是再次加深了盟友对美国的质疑和失望。
既然如此,协议的签署是否标志着今后中东与南亚的地缘政治局势将变得更加密切相关、相互联动?恐怕言之尚早。
首先,如何界定遭受“侵略”仍存在一定的模糊空间。其次,即便一国认定某情形“视同遭受侵略”,也未必第一时间作出军事反应,可能在政治上、经济上、外交上或道义上给予支援。此外,对于巴基斯坦向沙特提供“核保护伞”甚至移交核武器的猜测,也需要谨慎观察和分析。尤其要注意,巴基斯坦发展核武器的首要意图明确指向本地区的战略稳定,而向中东提供“核保护伞”无疑意味着对巴基斯坦核战略方针的重大调整。
具体来看,沙特和巴基斯坦作为有一定地区影响力的国家,在世界动荡变革的背景下,都试图采取一种多元化的灵活外交策略,避免“顾此失彼”。近年来,沙特在能源和经贸合作的推动下与印度的关系快速提升,同样巴基斯坦持续深化与阿联酋、土耳其等中东国家的关系,并且重视与邻国伊朗的关系。在现阶段这种局面下,无论是巴基斯坦为中东的某场冲突“大打出手”,还是沙特在南亚地缘争端中拔刀相向,恐怕都是一种过于超前的想象。
那么,这份协议在现阶段签署的意义何在?一个可能更实际的回答是,政治大于军事,象征大于实际。
对于沙特而言,在当前中东局势剧烈动荡的背景下,这份协议明确传递了威慑信号,并且在阿拉伯国家尚未达成一致应变方案之际,率先回应了对美安全依赖面临的风险问题。对于巴基斯坦而言,这份协议彰显了其作为伊斯兰世界唯一拥有核武器国家所具备的军事实力和战略影响力,同时巩固了与沙特这一传统盟友的战略关系,一定程度上对冲了印度近年来在中东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协议使两国从政治上均有获益,也将增强两国在与自身相关的地缘问题上谋求政治解决的意愿和能力,而非促使彼此将对方绑上战车。毕竟,在动荡不安的国际与地区局势中求稳定、谋和平才是人心所向。(作者为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研究员林一鸣)
编审:高霈宁 蒋新宇 张艳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