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与火的荒原里,我们都是彼此短暂照亮的篝火。 」

“退票!退票!退票!” 口号震耳欲聋,却无人离场;

“燃烧啦!爱情如烈火……”歌声走调,却点燃全场。

台上,年近六旬国际巨星那艺娜在千人Livehouse状况频出——走音、忘词、伴奏失误台下,观众整齐划一地高喊“退票”,却一人真正离场。

(那艺娜演唱会现场 小红书@淇程)

坊间流传的段子将她奉为“前苏联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朵玫瑰”,甚至与Lady Gaga并列,宣称“如果你错过了17岁的Taylor Swift……请不要错过57岁的那艺娜”。

从“俄罗斯娜娜”到“大中国娜娜”,再到如今的“土味女王”,那艺娜的身份几经流转,表演质量也在争议中不断“进化”。伴随“翻车”的,却是其一路飙升的流量与人气。年轻人一边沉迷于她的“鬼畜”视频,一边又真金白银地为她贡献门票。

(那艺娜演唱会门票售罄)

我们迷恋的,究竟是舞台上的那艺娜,还是这场集体狂欢本身?当“退票”的呐喊响彻现场,我们宣泄的,又指向何方?许,喧嚣背后,我们共同寻找的,是精神荒原上一次短暂的放肆与联结。

01

土味缪斯:有意思的无意义

那艺娜的走红,始于一场精心策划却又破绽百出的“身份大戏”。

2023年初,她以“俄罗斯娜娜”的身份横空出世,声称要为中俄友谊献歌。但蹩脚的俄语、明显的东北口音,以及被网友迅速扒出的各种生活痕迹,很快便戳破了这场精心编织的身份泡沫。

(那艺娜以俄罗斯人的身份起号)

面对铺天盖地的质疑与短暂封禁,她并未销声匿迹,几个月后又以“大中国娜娜”的身份卷土重来,并推出了那首“改变命运”的《爱如火》。伴奏魔性、风格土嗨,一句“燃烧吧!爱情如烈火!”,瞬间引爆了全网的玩梗狂潮。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与三梦奇缘、万邦万人迷那场看似偶然的网络连麦骂战中。长达20多分钟的“荒诞battle”被大量切片传播,使其成为“抽象文化”语境下,一个符号化的存在。

(那艺娜、“三梦奇缘”、“万邦万人迷”直播骂战)

她没有固定的表演模式,没有精修的视觉形象,更没有统一的叙事口径,一切都显得粗糙、未经打磨,却又带着不受约束的自由,不断在各种身份和情境中切换。“粗糙”和“游牧”成为那艺娜身上最醒目的标签。与传统偶像工业“无懈可击”的完美人设、专业技艺和精致包装形成鲜明对比。

国籍错乱、才艺欠奉、滤镜破碎、伴奏事故……种种“破绽”非但没有扼杀她的发展,反而愈发引人入胜。

那艺娜似乎无意成为一个“确切的”意义生产者。她更像是掏空了“意义”本身,从而化身为一个可以被填充任何意义的巨大容器,一个巨大的、可供随意涂鸦的漂浮能指。

年轻人以“荒诞”为武器,以“游戏”的姿态解构对身份、艺术、成功的刻板想象。她可以是“前苏联留给世界的最后一朵玫瑰”,可以是“与Lady Gaga多年不见的挚友”,也可以是“世界第一女solo”——在荒诞的叙事中,一切边界都被消弭,万般可能得以被自由书写。

(网友以“那艺娜”为主角虚构故事)

那艺娜和她的观众,共同编织了一个流动、弹性永远未完成的“娜娜的故事”。她是谁、唱得好不好,早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她成为了一个特殊的开放范本——足够松散、充满漏洞,让大众在“塑造她”与“嘲笑她”的过程中,获得解构主流叙事、反抗成功学压力的快感。

她不再负责生产意义,而是用消解意义的方式,为这个大家留下一个巨大的意义空白。而正是在观众与那艺娜的持续共谋中,这片“无意义”的真空,反倒成了她的最大意义。

02

退票:抵抗的空转

在那艺娜演唱会的现场,“退票”是心照不宣的谎言。

当杭州演唱会因音响师的失误播放了童声版《苹果香》,那艺娜张口就是清脆的六岁童音,现场观众齐声喊起“退票”。

(“那艺娜”演唱会现场放错伴奏 小红书@晨视频)

但在后续的长沙、北京演出中,那艺娜主动领喊“退票”,将舞台事故转化为全场应援。网友们戏称:

“其实是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太慢了,这是娜娜6岁时候唱的,现在才听到而已”、“买票进来只为喊一声退票”、“被DJ做局了”......

“退票”二字,早已脱离了其作为消费者维权的本意,成了帮那艺娜数拍的方式。DJ会故意放错音乐,那艺娜假装怒斥后开启“真唱模式”。

(演唱会现场粉丝齐喊“退票”打节拍)

好听不再重要,专业不再是标准,“翻车”本身成了观众最期待的节目。观众买票不是为了听歌,而是为了参与一场集体的荒诞表演。在这个被允许“发疯”的安全空间里,人们可以尽情释放。

就像回到了中世纪的狂欢节:“一切等级秩序都被允许颠倒,一切荒谬都可以被大声嘲笑”。狂欢节孕育着“矛盾的笑声”,这种笑声“既是欢快的、胜利的,同时又是嘲弄的、讥讽的。它既肯定又否定,既埋葬又复活” 。

(《罗马狂欢节》)

“退票”的口号,象征着一种无害的抵抗,一种在荒谬中寻找出口的挣扎。

齐泽克曾提出,在无处可逃的体系中,真正的反抗并非逃离,而是一种“过剩的参与”,即以一种“假装当真”的姿态,将系统的荒谬性推向极致。这种退出不是逃向荒野,而是站在体制的内部边缘,以调侃、反讽或戏仿的姿态,对抗现实的荒谬。

观众没有选择不看、不听、不消费,而是选择用一种“不当真”的方式过度参与,在主流消费文化的内部,创造了一个反讽的距离,一种“在场”的“退出”。

这声声“退票”,与其说是对舞台表演的不满,不如说是在特定语境下,年轻人对更宏大、更无形的压力的“集体喊话”。

当现实的齿轮无情碾压,当梦想与现实的落差巨大,“退票”的呐喊便成为一种象征性的泄压阀,允许个体在短暂的狂欢中释放积压的情绪,在虚假的叛逆中短暂抽离,以幽默和自嘲消解无解的困境。

03

篝火:约在下一场那艺娜

我们涌入那艺娜的现场,消费的核心早已不是音乐本身,而是“参与消费她”这个行为带来的快感。

为那艺娜P图,买票喊退票,发视频调侃,二次创作玩梗……

(网友为那艺娜P图)

“高考可以有很多次,但娜娜迟早要被封杀。”当我们在调侃中预判她的结局时,或许也该看见:那艺娜从来都不是具体的某个人,而是当代青年精神荒原上的临时路标。

那艺娜可以被封杀,但制造了那艺娜的土壤——精神的荒芜、意义的缺失、表达的渴望——依然存在。

观众并不关心那艺娜是谁,她们只关心谁是下一个那艺娜。年轻人需要的,从来不是那个舞台上具体的人,而是一个可以投射自我、抱团取暖、短暂逃离的符号。这场荒诞的闹剧,主角自始至终,都是台下高喊“退票”的每一个“我们”。

尽管狂欢总要落幕,抵抗终归安全,翌日我们仍需面对现实的齿轮,但在那个特定的时空里,‘退票’的齐声呐喊、肆意大笑的发疯瞬间,却提供了一种难能可贵的暂时性解脱。在集体制造的荒诞中找到喘息,确认彼此的存在感——即使脆弱而短暂。

在爱与火的荒原里,我们都是彼此短暂照亮的篝火。在荒诞中发疯,在失败中欢呼。我们不是为了听歌,而是为了确认自己并非独自一人。

(小红书@小红薯699)

正如《爱如火》所唱:“红尘里,爱恨一瞬间,可曾记得彼此的脸?”也许,那张脸,既是她的,也是我们的。

那艺娜是我们在精神荒原上共同点燃的一团篝火——不够明亮,不够持久,甚至有些荒诞。但在那个特定的时空里,我们不再是孤独的个体,而是一群愿意一起制造荒诞、一起取暖的人。

(那艺娜接受采访)

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一起制造一点无害的荒诞,一起在荒原上生一堆火,然后共舞、欢唱、笑到天明。

(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