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是一种以反复发作性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为主要表现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中医归为“哮病”“喘证”范畴,核心病机与“肺失宣降、痰浊内阻、脾肾亏虚”相关,发作期以邪实为主,缓解期以正虚为要。以下5个中成药针对不同证型精准调理,需在中医师指导下辨证选用,急性发作期需立即就医,不可仅依赖中成药。
一、5个中成药与适用场景
1. 蛤蚧定喘胶囊
核心功效:滋阴清肺、止咳平喘
适用证型:肺肾阴虚型哮喘(缓解期为主)
典型表现:喘息气短、干咳少痰,伴咽干口燥、潮热盗汗、腰膝酸软,遇劳或秋冬季节易复发,舌红少苔。
作用逻辑:蛤蚧补肺益肾、纳气平喘,百合、麦冬滋阴润肺,麻黄、紫苏子宣肺降气,兼顾“补本”与“平喘”。
用法:每次3粒,每日2次,口服;4周为1疗程,缓解期可连续服用2-3个疗程。
注意:感冒发热者禁用;痰湿壅盛者(痰多黏稠、胸闷)慎用。
2. 苏子降气丸
核心功效:降气化痰、温肾纳气
适用证型:痰浊阻肺、肾不纳气型哮喘
典型表现:喘息咳嗽、痰多色白黏稠,伴胸闷气短、呼多吸少、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腻。
作用逻辑:紫苏子、莱菔子降气化痰,厚朴、半夏燥湿化痰,肉桂、当归温肾养血,针对“痰浊壅肺、肾气虚衰”的虚实夹杂证。
用法:每次6g,每日2次,口服;2周为1疗程,急性发作期可短期服用。
注意:阴虚火旺者(手足心热、口干)禁用;孕妇慎用。
3. 通宣理肺丸
核心功效:解表散寒、宣肺止嗽
适用证型:风寒束肺型哮喘(急性发作期)
典型表现:喘息咳嗽、胸闷气急,伴痰白清稀、恶寒发热、鼻塞流清涕,舌淡苔薄白,多见于哮喘受凉诱发者。
作用逻辑:麻黄、紫苏叶解表散寒,杏仁、桔梗宣肺止咳,陈皮、半夏燥湿化痰,快速缓解风寒犯肺所致的气道痉挛。
用法:每次8丸(浓缩丸),每日2-3次,口服;3-5天为1疗程。
注意:风热感冒者(痰黄、咽喉肿痛)禁用;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
4. 麻杏石甘丸
核心功效:辛凉宣泄、清肺平喘
适用证型:风热犯肺或痰热壅肺型哮喘(急性发作期)
典型表现:喘息急促、咳嗽、痰黄黏稠,伴胸闷胸痛、口渴、咽喉肿痛,舌红苔黄,多见于哮喘受热或感染诱发者。
作用逻辑:麻黄宣肺平喘,石膏清热泻火,杏仁降气止咳,甘草调和诸药,清宣肺热以缓解气道炎症。
用法:每次6g,每日1-2次,口服;3-5天为1疗程。
注意:风寒咳喘者禁用;脾胃虚寒者(腹泻、畏寒)慎用。
5. 玉屏风颗粒
核心功效:益气、固表、止汗
适用证型:肺气虚型哮喘(缓解期)
典型表现:哮喘反复发作、怕风易感冒,伴自汗、气短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多见于体质虚弱、易受外感诱发者。
作用逻辑:黄芪益气固表,白术健脾益气,防风祛风解表,增强机体卫外功能,减少哮喘复发频率。
用法:每次5g,每日3次,开水冲服;8周为1疗程,缓解期需连续服用。
注意:外感发热者禁用;阴虚盗汗者(夜间出汗、醒后汗止)慎用。
二、用药见效的信号,提示调理对症
1. 急性发作期(通宣理肺丸、麻杏石甘丸)
服药3-5天后,喘息、胸闷症状减轻,咳嗽频率降低,痰液由黄转白或由稠变稀,发热、鼻塞等伴随症状缓解。
2. 缓解期(蛤蚧定喘胶囊、苏子降气丸、玉屏风颗粒)
服药1-2个疗程后,哮喘复发间隔延长(如从每月1次延至每3个月1次),发作时症状减轻,气短乏力、怕风、盗汗等体质相关症状改善。
若服药5天后急性症状无缓解,或缓解期服药2个疗程后复发频率未降低,需立即停药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三、用药不适?正确应对方法
- 轻微不适(常见反应):服用通宣理肺丸后出现轻度口干,可适当增加饮水量;服用玉屏风颗粒后出现腹胀,可改为饭后服用,一般3-5天缓解。
- 明显不适(需警惕):服用麻杏石甘丸后出现腹泻、腹痛,可能为药性偏寒凉所致,立即停药;出现皮疹、瘙痒(过敏反应),停药后口服氯雷他定,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哮喘急性发作时服药后喘息加重,需立即就医急救。
四、用药疗程与核心禁忌
- 疗程建议:
- 急性发作期:3-5天,症状缓解后停药,不可长期服用;
- 缓解期:2-3个疗程,需遵医嘱间断服用,巩固疗效。
- 绝对禁忌:
- 对药物成分过敏者禁用;
- 孕妇禁用苏子降气丸;
- 哮喘持续状态(喘息超过24小时不缓解)禁用所有中成药,需紧急西医治疗。
- 慎用人群:
- 儿童、老年人需在医生指导下减量服用;
- 高血压、心脏病患者慎用含麻黄的中成药(如通宣理肺丸、麻杏石甘丸);
- 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蛤蚧定喘胶囊,需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五、避免3个用药认知误区
1. “哮喘急性发作只吃中成药”:中成药仅适用于轻中度急性发作,严重喘息、呼吸困难时需立即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并就医,不可延误急救。
2. “缓解期不用药,发作时再治”:哮喘缓解期需用玉屏风颗粒、蛤蚧定喘胶囊等调理体质,减少复发,仅在发作时用药会导致病情逐渐加重。
3. “多种平喘药一起吃效果好”:盲目联用含麻黄的中成药(如通宣理肺丸+麻杏石甘丸)会增加心悸、血压升高风险,需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单一药物或辨证联用。
六、2个辅助措施,提升调理效果
1. 生活管理与诱因规避:避免接触过敏原(如花粉、尘螨、宠物毛发),忌吃海鲜、辛辣刺激食物;注意保暖,避免受凉感冒;戒烟限酒,避免烟雾、粉尘刺激气道。
2. 呼吸训练与体质调理:每日练习腹式呼吸(吸气时腹部隆起,呼气时腹部收缩)和缩唇呼吸(用鼻吸气,用嘴缩唇缓慢呼气),每次10-15分钟,增强肺功能;缓解期适当进行散步、太极拳等温和运动,增强体质,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哮喘。
哮喘的治疗核心是“急性治标、缓解治本”,中成药需辨证用于不同阶段,同时配合西医规范治疗和生活管理。若哮喘频繁发作(每月超过2次)或症状加重,需及时前往呼吸科就诊,制定个体化综合治疗方案。
本内容仅供健康科普参考,具体用药请遵医嘱。#上头条 聊热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