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演讲家黄亚军分享过快速判别一个人情商高低的方法。
比如,你提出一个观点:江西人最能吃辣。
然后你找到三个人,分别向他们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第一个人告诉你说:那是你没去过重庆,重庆人才能吃辣!火锅汤泡米饭,你见过吗?
第二个人告诉你说:什么呀,湖南人才最能吃辣。
第三个人则告诉你说:是的,江西人确实能吃辣,不过重庆人也挺能吃辣的。
上面这三个人,哪个人的回答让你更舒服?
显然是第三个人。
因为前面两个人都站在你的对立面,是在跟你证明,你说得不对,他才是对的。
低情商的人,否定别人是为了肯定自己;高情商的人,认同别人,也不否定自己。
所谓对抗式沟通,就是永远将对方放在了对立面。
两个人沟通的时候,用一切方式证明对方永远是错的,是不对的,是有问题的。
真正高情商的人,不会和别人对抗沟通,自己有理的时候,也会给别人台阶下。
01
作家阿莱分享说,有一次在同学聚会上,他见到了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同学。
这位老同学在体制内工作,事业心很强。
老同学相见分外亲切,聊起各自的职业,同学一直极力劝说阿莱去考公务员。
可阿莱表示,自己很喜欢目前的工作,公司氛围很好,没有考公的打算。
然而,那位老同学话锋一转说:
“你就是眼界太狭窄,公务员端的是铁饭碗,私企肯定经常加班,甚至连公积金都没有。四十岁以后可能连份工作都找不到,能有什么前途?”
阿莱一笑置之:我也知道体制内福利待遇好,但人各有志,考公不是我的追求。
老同学不依不饶地说:上班不是为了追求好待遇,难道是去做慈善吗?
阿莱一时语塞不再作答,回去路上就删了对方的微信。
罗翔教授说:世上最愚蠢的行为就是不停地跟别人讲道理,就算你是对的,也不必要证明别人就是错的。
人生在世,没有绝对的好坏,也没有绝对的对错,一切存在都有其合理之处。
一味追求对,到头来,你越对,得罪的人就越多。
有一次,作家戴尔·卡耐基受邀参加一场宴会,坐在旁边的男士讲了一个冷笑话,声称这个笑话的梗出自《圣经》。
卡耐基当时就听出了对方言语的漏洞,这句话应该是出自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
于是,他当面拆穿了对方的错误,为此两个人争论不休。
当时饭桌上,有位朋友是专门研究莎士比亚的,卡耐基便拉着他来评理。
朋友听完他们的争论,对卡耐基说道:你错了,这位先生是对的。
回家的路上,卡耐基对朋友埋怨道:“那句话明明是莎士比亚说的,为什么要把错的说成对的?”
朋友质问他:人家只是想表达,根本不需要你的意见,你又何必一定要和他争个输赢?
王小波也说过:真正的智者,在无伤大雅的事情上,不会对孰对孰错斤斤计较。
真正高情商的人,跟意见不一致的人沟通时,他们从不对抗,即使心里不认同,嘴上也会回答:是的。
02
心理学家戈尔曼说过:你让人舒服的程度,决定着你所能抵达的高度。
你让别人舒服,别人才能让你舒服;你让别人难堪,别人也不会让你好受。
遇到分歧时,若你句句反驳、字字争辩,只为压倒别人,到头来只会败光了人缘。
自媒体博主@Windy说自己以前经常对别人的言语进行条件反射式地挑刺、质疑。
一次,在一个群里,有位朋友对于速读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他看到后,当即否定了朋友的观点,并且发表了自己的观点,想要获得一种高人一等,胜人一筹的优越感。
可在之后的交流中,别人却对他的言论总是爱搭不理,甚至选择忽视。
富兰克林说过:“永远不要正面违拗别人的意见。”
因为人都是爱面子的,当自己的观点被人否定时,没有人心里会是舒服的。
最好的沟通者,不是最强的否定者、破坏者,而是最好的肯定者、建设者。
有一种沟通技巧,叫先肯定后否定。
日本松下电器曾经推出一款新产品,驻法国分公司CEO吉田皓野召集员工为产品设计一个特殊的标志。
一位员工建议说:我认为用上次设计的菱形标志就可以,不用再另行设计新标志来代替。
员工说完后,吉田皓野给出了肯定:你说得有道理,如果用上次设计的标志,新产品可以立即上市,还可以为公司节省一笔开支。
员工听到领导肯定了自己的建议,很是得意。
这个时候,吉田皓野又补充说:
“可如果在新标志里加上公鸡的卡通形象,你认为会不会更好一些?法国被称为高卢雄鸡,我想法国人一定会喜欢。”
那位员工听了,由衷地赞叹道:设计若能如此改动,就可称得上完美了。
真正有智慧的人,遇到分歧时,绝不会急于否定别人,来证明自己的正确和高明。
因为他们清楚,对方遭到拒绝失去面子后,可能会激起更激烈的反驳,引起不必要的争论。
在否定别人之前,先赞成对方的观点,再说出自己的建议,这就是一种情商。
03
心理学中,将一个人的认知划分为两种模式。
第一种是,一元思维模式。
这类人,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见其他不同的观点。
觉得别人都是错的,只有自己是对的,总想让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
结果不仅闹得别人不舒服,还显得自己很狭隘。
认知的第二种模式,叫二元思维模式。
拥有这种思维模式的人,能同时兼容不同的观点,我也许不同意你,但我尊重你的意见。
既能够和喜欢的人相处,也能够和不喜欢的人互相尊重。
哈佛大学校长劳伦斯·巴科在一次开学典礼上,给新生们分享了一段自己的经历。
他大一的时候,遇到了一位室友——艾伦。
艾伦学习的时候,经常把音响开到最大,而他却喜欢安静的学习环境;
艾伦喜欢所有的纽约运动队,而他却对此毫无兴致……
虽然两个人在很多问题上很难达成一致,但他们沟通起来毫无障碍,从来没有红过脸。
因为他们一直秉持一个原则,那就是相互尊重。
两个处处不投机的人,成了一生的挚友,一起见证了彼此人生中许多重要的时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如果无法理解,最好的办法就是去试着包容与尊重。
正如康德所说:“我尊敬任何一个独立的灵魂:虽然有些我并不认可,但我可以尽可能地去理解。”
这个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完全一致的三观。
在这个充满偏见的时代,能够包容差异,是一个人最好的教养。▽
民国大师刘半农,提倡“作揖主义”。
所谓作揖主义,就是不管别人提出什么观点,哪怕傻瓜到极致,一律打个哈哈:你说的话很对,很对,领教了。
刘半农说:
“如此东也一个揖,西也一个揖。我仍旧做我的:要办事,还是办我的事;要有主张,还仍旧是我的主张。
比用尽了心思脑力,唇焦舌敝地同他们辩驳,不省事得多吗?”
你不可能靠争论就能改变一个人,反而还会让对方对你心生厌恶。
比起和他人争个你死我活,这种成熟的做法,或许更值得我们效仿。
最后,我想问大家一个问题:下一次跟人意见不合时,你会选择争辩,还是尊重?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