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其实是比中国好的:印度的国土面积约为298万平方公里,在全世界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中国、美国、巴西、澳大利亚,位居全球第七位。地处南亚的印度位于青藏高原以南,印度的地形从北至南依次分别是山地、平原和高原。除了北部的少部分山地地形之外,中部的恒河平原以及南部的德干高原都地势平坦,都适宜作为耕地开发。
地处南亚的印度南濒印度洋,大部分地区属于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降水丰富。印度全国绝大部分地区都适宜农业生产,而且热量丰富,可以实现一年三熟。得天独厚的地形和气候条件使印度成为耕地面积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国家,国土总面积还不到我国一半的印度却拥有153.5万平方公里的耕地面积,这占全世界可耕地总面积的10%左右,比我国还多3万多平方公里。
印度在地理气候上的条件也并没完美无缺:不稳定的西南季风使印度降水量的时间分配很不稳定,由此造成的频繁的水旱灾害使印度的粮食生产很不稳定。不过印度发展农业的自然地理环境在世界范围内依然是相对优越的。然而在上世纪60年代自然环境优越的印度却不能实现粮食自给。当时印度的人口约为4.5亿,如今印度的人口已接近于当年的3倍左右,却反而能实现粮食对外出口了。
印度在过去几十年的农业发展成绩实事求是地讲还是比较大的,至于和中国农业的比较待会儿再说。如今的印度已是世界排名第二的农业出产国,也是世界上的粮食生产大国之一。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牛奶、椰子、生姜、茶叶与黑胡椒的生产国,1亿9千3百万头圈养牛则使印度成为全世界圈养牛数量最多的国家,印度还是全世界第二大的小麦、稻米、砂糖、花生与淡水鱼产地以及世界第三大烟草生产国。
印度的农业发展则是通过印度人所谓的”绿色革命“实现的。印度人所谓的”绿色革命“其实就是通过提高农业投入、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具体的操作方法是:选择耕作条件好、雨量充足且有一定水利设施基础的地区采用优良品种、化肥、农药和灌溉配套的现代农业技术以及必要的农业机械。印度的这个农业方案得到了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支持。
印度在引进新技术的过程中所需资金由世界银行附属组织国际发展协会提供贷款。仅1968年印度就从国外获得农业贷款1.24亿美元。印度政府选定的首批实施新战略的地区是北印度的旁遮普邦、哈里亚纳邦和北方邦西部地区。这批试点地区一共有大约三千二百万英亩耕地,占当时印度全国耕地面积的10%左右。这里的水利条件相对比较优越,具备较好的农业基础。
印度政府通过贷款向土地经营者提供资金上的帮助,以此鼓励他们积极采用新技术。与此同时政府还从国外购买种子、化肥以较低价格出售,兴修水利工程,帮助农户解决技术问题。政府的农业价格委员会根据市场行情确定适当的粮食价格,以确保经营者能通过投资得到合理的回报。引进、培育和推广高产良种是绿色革命的核心:1966-1957年印度从墨西哥引进优良的矮杆小麦高产品种,经实验成功后开始推广。
70年代印度从菲律宾引进水稻高产品种,后来又根据印度的水土光热条件培育出更适合印度条件的水稻高产新品种。玉米、高粱、小米等作物也都开始着手培育高产品种。1966-1967年度小麦、水稻、玉米、高粱、小米五类作物的高产品种播种面积为188万公顷,到1970-1971年增至1538万公顷。播种高产种子离不开水的充分及时供应,有效利用地力种植两季或三季作物也必须有充分的灌溉条件。
所以扩大灌溉能力是广泛采用新技术新品种的物质前提和重要保证,兴修水利因此在技术投入的新战略中占有关键地位。印度政府一方面投资兴建了水坝、渠道、管井系统等水利工程,另一方面鼓励民间自筹互助。绿色革命前印度耕地的灌溉面积每年大约增加100万公顷,而在70年代这个数字被刷新为250万公顷。1965-1966年度印度的灌溉总面积约为3361万公顷,到1970-1971年度增至3819万公顷。
1960-1961年度印度的化肥使用量约为30.6万吨,到1970-1971年度增至235万吨。农业机械的推广方面也取得成效:1960-1961年度印度农用拖拉机只有3.1万台、柴油和电动水泵42.1万台、管井9万个,到1970-1971年度这三项数据增加为14万台、240万台和46万个。上述农业新技术的采用使首批实施新战略地区的粮食产量很快得到提高:1962年至1973年印度全国农业年均增长率为1.95%。
作为绿色革命试点地区的旁遮普邦同一时期的农业增长率为7.91%,作为绿色革命另一试点地区的哈里亚纳邦则达到了5.73%。1970-1971年度绿色革命在风调雨顺的环境下成效明显,然而1972年、1973年持续两年的旱灾造成的农业减产抵消了绿色革命地区增产的成绩。英迪拉·甘地政府审时度势后认为:1972年、1973年的粮食减产是自然原因造成的,绿色革命本身是取得了成绩的。
实践证明采用以技术投入为主的新战略是有效的,那么就应当将绿色革命推向全国。等到英迪拉·甘地的儿子拉吉夫·甘地成为印度总理的80年度绿色革命继续向全国推广扩展。在推广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呢?60年代作为绿色革命首批试点地区的旁遮普等地主要是小麦种植区,那么小麦种植区的成功经验能否推广到东部的水稻种植区以及种植杂粮的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呢?
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了技术难关,同时推广也需要更多的资金支持。英迪拉·甘地和拉吉夫·甘地两届政府都组织了农业技术力量研究技术方案,然后政府再据此增加财力投资。结果推广工作在全国各地普遍取得了成绩:1981-1982年度西孟加拉邦的粮食增长率只有0.48%,而同一时期印度全国的平均粮食增长率是2.33%,西孟加拉邦成为了全国最差的邦之一。
当绿色革命推广到西孟加拉邦后的1991-1992年度该邦粮食增长率为6.1%,而全国平均粮食增长率为2.83%,西孟加拉邦一跃成为全国粮食增长率最高的邦。80年代印度粮食的增长主要是通过农业技术手段提高单位面积的粮食产量,靠扩大耕地面积提高的只占0.99%。80年代印度两次遭遇严重旱灾,政府手中有充足的粮食储备使印度得以安然度过这两次旱灾。
进入新世纪后的2004年印度再次进行“绿色革命”:利用生物技术的进步改良品种,推广高效无毒农药,完善水利灌溉系统,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管理中的运用......这一系列措施又一次明显提高了粮食产量。印度的绿色革命本质上是凭借优越的自然条件通过加大对农业技术的投入改变粮食短缺的面貌。不过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目前印度的粮食生产和民众的人均消费水平都还处于世界落后状态。
印度从一个不能实现粮食自给世界排名第二的农业出产国是以相当巨大的成就,然而与印度接壤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已发展成为世界第一大农业国、世界第一大粮食总产量国。2018年我国在耕地面积只有印度76%的情况下使粮食产量达到6.58亿吨,而印度2018年的产量只有3.13亿吨。这年印度的粮食产量不仅低于作为世界第一大农业国的中国,也低于美国的5亿吨,在全球排第三名。
印度的水稻种植面积约为4400万公顷,是全球水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这比我国多了1500万公顷左右,而且印度水稻多是一年三熟,然而印度的稻谷年产量却比我国少4万吨左右。这在相当程度上是由于袁隆平院士发明的杂交水稻培育技术使中国的水稻亩产得以大大提升,从而用相对更小的种植面积实现了相对更高的产量。印度粮食在单产上落后于中国,也同样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印度所谓的摆脱粮食短缺现象其实只是说相比以前印度人基本上都有饭吃了,但要让全印度人都吃饱乃至进一步都吃好仍是遥遥无期。以印度在2018年的3.13亿吨粮食产量均分下来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472斤。相比之下我国的6.58亿吨粮食产量均分到13.95亿人口中的人均粮食产量约为982斤,大约相当于印度的两倍。目前印度仍存在大量的贫困人口。
对他们而言不要说想吃好,即使只是满足人体所需的基本营养也是一种奢求。迄今为止印度仍有40%的儿童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这还只是单纯从粮食方面而言,那么印度在属于广义上的大农业范畴的肉、鱼、蛋、奶等产品的生产上又如何呢?世界人均肉类年消费量为43公斤,印度为4公斤,我国是61.8公斤,而美国达115公斤。印度的人均肉类消费量几乎是全球最低的国家之一,甚至低于非洲的一些贫困战乱的国家。
我们不妨再看看在棉花、茶叶等经济类作物的产量:在2015年之前中国长期保持着世界第一大棉花生产国的地位。直到2015年以后中国在国内储棉过量的前提下主动大量削减棉产量,这才使印度得以坐上头号棉花生产国的交椅。迄今为止中国依然是世界头号茶叶生产大国。由此可见中国在粮食、肉类以及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生产方面都有远超印度的实力。
印度在过去几十年的农业发展基本满足让人人有饭吃,至于能不能吃饱就是另一个问题了。印度农业为什么在自然环境相对优越的前提下却处于相对落后的状态呢?这其中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印两国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的差距。有着“基建狂魔”之称的中国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相比之下城市街道上各种车辆混行、火车顶上攀爬着一大群人这些画面似乎已成为很多人对印度的固有印象。
尽管近年来印度的经济总量在飞速增长,然而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依然是极为落后的。世界经济论坛最近一项《国际竞争力报告》显示: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在被调查的148个国家中排名第85位。在印度只有首都新德里以及孟买、班加罗尔等特大城市才有供水系统,相比之下一般的中小城市以及农村地区仍延续着数千年来使用河水、井水的习俗。
尽管印度拥有世界第二的耕地面积,尽管印度农业水热条件优越,不过真正要组织生产就需要复杂的灌溉系统,然而印度全国却只有52.6%的农田得到了灌溉。与此同时现代农业的发展还需要得到工业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支持:没有肥料、机械化支持的农业很难保证基本的粮食供应。这也是我国多年来强调科技兴农的原因所在,然而印度的工业化水平和中国并不在一个档次上。
目前联合国对现代工业体系的分类包括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而中国现有的工业体系已涵盖全部39个工业大类、191个中类、525个小类,因此成为全球工业体系最为完整的国家。相比之下印度所谓的国产航母却是由法国设计蓝图,部分设计由意大利完成,相控阵雷达来自以色列,舰载机来自俄罗斯。由此可见印度的工业化水平之低,也就无法向农业生产提供足够的工业技术支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亚洲各个国家和地区掀起了一股土改浪潮。当时亚洲各国的土改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新中国和朝鲜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土改,一种是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地区的资本主义模式的土改。目前看来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土改大体上都是成功的。1948年刚从英国的殖民统治下独立出来的印度也确立了自己的土改原则。然而根据印度宪法的规定:农业立法属于各邦的自主权限,而不是由中央统一制定。
所以印度的土改计划在各邦推行时都不同程度遭到当地既得利益集团的抵制,印度的土改对社会改造和基层政权的渗透是相当有限的,也就是说印度对原有土地关系的改革不够彻底。如果说中、日、韩等国通过土改释放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那么印度在相当程度上并没做到这点。这不仅阻碍了印度农业的发展,同时太多的传统小农经济因素又使印度出现了工业化滞后的现象,从而导致无法为农业发展提供工业技术支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