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玉河
在德州市平原县城琵琶湾公园东北部,有一座颊川石桥,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2008年8月,颊川石桥在建设施工时被发现,文物保护部门随即采取了保护措施,并邀请专家进行现场考察,专家们一致认定颊川石桥是德州境内首次发现的明代桥梁,它的发现对于研究地方历史、人文习俗、古建筑风格都具有重要意义。当年10月,平原县按照原有风貌,对颊川石桥进行了保护性维修。
颊川石桥为单孔桥,桥面宽4.5米、长6.1米,桥洞高1.7米、宽1.35米。清乾隆年间《平原县志·建置志·桥梁》记载:“颊川桥,在东关官道,有颊川代筏石坊,明万历三十六年邑绅宋仕建。闻旧制,桥上有楼,旁有石栏,今废。乾隆七年知县吕宏积修桥,有碑。”
2011年4月,颊川石桥被德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2月竖立了文物保护碑。2015年1月,平原县人民政府公布“颊川石桥”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经过“修旧如旧”维修后,颊川石桥弧形桥拱由料石砌成。桥孔两侧,为低于地面的沉池,象征旧时水域,沉池周围为1米高的花砖护墙。桥面为大块长方形青砖,被四块钢化玻璃和木条覆盖,透过玻璃可看到古旧的青砖。桥上有亭,四根红色木质圆柱撑起亭顶,亭下东西方向形成公园通道,也是颊川石桥当年的走向。
颊川石桥的修建者是明代官员宋仕(1538年-1618年)。宋仕字原学,又字汝学,号可泉,平原县王凤楼镇宋家寨人,明代洪武、建文年间锦衣卫指挥使宋忠第六代孙。他的先祖由邯郸迁至平原,并于平原县城东40里立村宋家寨,迄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
宋忠作为锦衣卫指挥使,曾受到建文皇帝指令,抗击“靖难之役”,并死于战事,宋忠后代只得隐姓埋名,直到宋仕曾祖宋锡才得以出仕,任工部营膳所丞。宋仕的祖父宋台曾任怀庆府知府,宋仕之父宋以方,据《宋氏谱书》记载:“宋以方中宪大夫,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正治上卿,赠太子少保。初任赵藩引礼,敕赠文林郎,历浙江道监察御史。”
宋仕为明嘉靖四十年辛酉科举人,隆庆五年辛未科进士,曾任直隶衡水知县,调遵化知县,行取浙江道御史,巡按四川。后历升顺天府丞、大理寺少卿、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保定。后升任南京大理寺卿,南京刑部右侍郎,南京右都御史掌院事,赠太子少保。
清光绪年间《济南府平原县乡土志辑稿·乡贤》记载宋仕事迹时说,内阁首辅张居正曾担任科举主考官,作为门生,宋仕理应像其他人那样,曲意逢迎才是,但他“仕屏迹,不至其门”。
明代中期,刚正不阿的宋仕连遭弹劾,并被夺官。回乡居家期间,宋仕并未就此消沉,而是投身为乡梓造福。
一是修桥利民。宋仕除了修建颊川石桥外,还修建了和颊川石桥一样的鬲津桥:“鬲津桥,在西关外,旧有鬲水飞虹石坊,制与颊川桥等。亦明邑绅宋仕建”。
颊川石桥旁出土的碑刻显示,这里在建桥之前,由于水面阻隔,人们通过舟筏通行,而且此处是通往官道的一个关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由于地处东关,颊川石桥还被赋予风俗“功用”,立春前一日,邑官僚迎春于此。迎春者登上颊川桥,向东观望,这时预先安排在田野中的童男“自野中出”,邑官、士庶、耆老,鼓乐齐鸣出东郊迎春,“迎者拜之而还”。
民国时期《续修平原县志·古迹》记载了平原八景之一的“画桥烟雨”,其中吟咏的就有颊川石桥,诗云:“名桥列市东,桥下众流通。细雨烟霏候,田禾润泽中。”史料则记载:“东关外大路,旧为九省通衢,有先农云梯,两大石桥(颊川桥与先农桥)当途并峙。每值浓阴微雨,结伴立桥顶远望,绿畴禾稼,栩栩欲活,颇觉可观”。
二是建“坊”明志。清乾隆《平原县志·建置志·坊表》记载:“霜台持宪坊”“天下之平坊”“畿南开府坊”三坊,都为宋仕所立。
宋仕居家期间,还修建别墅绎幕园,作为养静之所,位置在平原县城西郊毛家庙南,“有亭榭松竹之胜”。
明万历四十年,74岁高龄的宋仕在居野二十年后,终被朝廷想起,任命他为南京刑部侍郎,万历四十五年,宋仕被任命为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并主持院务,万历四十六年,80岁高龄的宋仕不得不带病赴任,当年宋仕患脾病去世。
史书评价宋仕说:“仕,孝友和易,自奉俭素,而好周人之急。嫉邪扶正,当官则死其职,盖天性也。”
(本文作者为山东省作协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