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溺爱子女,既苦了自己,也会害了孩子。
这是很多父母都明白的一个道理,但总有父母还是会很溺爱自己的孩子。
深圳一位妈妈,白天摆摊晚上送外卖,总想着给自己10岁的女儿更好的生活条件。
但是,她的女儿却一点不懂得感恩,还很自私。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我们一起来看看这对母女的故事,或许能带给我们一些养育子女的启发。
小女孩吃光了碗里的所有牛肉,包括她妈妈碗里的。
“妈妈,我饿了,快点点餐吧!我要吃牛肉面,还要加个荷包蛋。”
一个10岁左右的小女孩,拽着她妈妈走进巷子里的一家小面馆。
妈妈擦了一把额头上的汗,轻言细语地说道:“好,妈妈马上点!”
很快,面馆服务员就把热气腾腾的牛肉面端了出来。
这期间,妈妈起身去了卫生间。
在妈妈去卫生间后,小女孩三下五除二,将自己碗里和妈妈碗里的几片牛肉全吃了。
等妈妈从卫生间回来,小女孩叫来服务员,对服务员说:
“阿姨,我妈妈碗里怎么没有牛肉啊,你们是不是忘记放了?”
之前,面馆服务员端着面走出来,还没走到母女俩跟前,妈妈就起身去卫生间了,所以,妈妈并不能确定碗里有没有牛肉。
服务员皱着眉头,反驳的话马上就要从嘴里蹦出来了。
老板赶紧跑出来制止,在老板的示意下,服务员又重新加了份牛肉。
其实,老板也知道碗里肯定是放了牛肉的。这对母女经常来他店里,老板觉得小女孩妈妈挺不容易的;
丈夫早逝,自己带着女儿来深圳谋生活,白天摆摊卖玩具,晚上送外卖,拼命想给女儿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小女孩身上穿的还是某个知名品牌的连衣裙,妈妈穿的则是那种已经洗得发白的T恤和牛仔裤。
服务员重新加的牛肉,也进了小女孩的肚子。
母女俩吃完面,走出面馆,老板望着母女俩的背影,不由得感慨道:“这妈妈以后,很可能连养老院都住不上。”
父母对子女太好,子女会变得任性,不懂得感恩,视父母的好是理所当然。
而且还会变本加厉地对父母提这样或那样的条件。
一旦父母满足不了这种子女的要求,他们就会责备父母,甚至跟父母翻脸。
这是典型的白眼狼行径。我想天底下的父母,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长成这样。
前面也说了,大多数父母也知道溺爱孩子不好。
但是,他们仍然会选择溺爱,这究竟是为何?
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如此,才能帮助做父母的更好地去养育自己的孩子。
父母明知道溺爱孩子不好,但仍会溺爱的原因
父母溺爱孩子,可能跟父母自身的童年经历有关。
很多父母在童年时,有需求没有被满足,等到他们自己有了孩子后,就会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补偿。
补偿过度,就演变成了溺爱。
所以,这时候父母对孩子的溺爱,其实是在修补自己的童年创伤。
有些父母还会无意识地复制自己原生家庭养育子女的方式。
如果原生家庭在养育子女时很溺爱,那么当他们成为父母时,也会溺爱自己的孩子。
另外,我们说父母之所以在明知溺爱对孩子不好的情况下,仍然会很溺爱孩子,这是因为他们把溺爱孩子合理化了。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认知失调理论”。
这一理论的主要作用是帮助我们合理化矛盾。
父母明知溺爱孩子不好,仍然溺爱孩子时,他们会说:“孩子还小。”这跟网上那句经典流行语“他还是个孩子啊。”如出一辙。
父母通过改变自己的认知,将溺爱孩子合理化,是他们在溺爱孩子这条路上,越走越远的重要原因。
不管是何种原因致使父母很溺爱子女,都需要引起足够重视。
否则等到子女成了白眼狼的那一天,那时候再后悔,就来不及了。
父母如何走出溺爱孩子的怪圈
作为父母,要想改变自己溺爱孩子的行为,就要先改变自己的认知。
当我们以“孩子还小”合理化对孩子的溺爱时,也可以反问一下自己:
“孩子现在的能力是否可以尝试独立完成?”、“孩子提的这个要求,我必须无条件满足吗?”
在认知上踩一下对孩子“溺爱”的刹车,这是父母走出溺爱孩子的关键一步。
这做起来很难吗?
或许吧。但是,请想想那些,我们见过的因为父母对孩子非常溺爱,最后发生悲剧的故事。
我们做父母的,想必也就有足够动力去修正自己的认知了。
最后,祝愿我们每一位父母,都能够培养出懂得感恩、有责任心的孩子!
-The End -
作者-而这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