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半壁江山”收复谜局

北洋政府时期绘制的中国地图:始终未忘故土,特意标注出华夏故土

有时候想想,倘若你手里捧着一幅拼图,但天生碎了几个角,这世上有没有人能帮你补齐?北洋政府就是这样,刚刚上台,谁还没喘口气,三个方向的土地已经“各有主张”,像家里房子突然没了几面墙。老百姓盼的是太平,官场里斗的是气力——但你如果只看那些枯燥的史料,真没法体会当时的人心里的煎熬和纠结。

1912年,北洋政府算是名正言顺地接过了清朝的“家当”,可这家当其实只剩了半拉。看上去颜色还挺大一块,实际上,外蒙古这边活佛自立山头,西藏达赖用英国人的旗号站了台子,天山南北也乱成了一锅粥。说真的,如果有位穿着长衫的北京老先生站在大地图旁边,怕是连下棋的心情都没了。

北洋政府时期绘制的中国地图:始终未忘故土,特意标注出华夏故土

有些事,真的是天不时,地不利。外蒙古这块,八世哲布尊丹巴活佛拉起了自己的王国,博克多汗国一挂牌,中国的北门“别开生面”;西藏则更闹腾点,十三世达赖喇嘛靠着英国人的撑腰,把川西好些地方都攻了个遍,几乎看见了打箭炉(如今的四川康定)的大门。而新疆呢,天山以南以北,同样天下不太太平,哈密和伊犁各搭台唱戏。北洋政府讲个道理吧,理都没人搭理——跟做家长似的,娃儿们个个不买账。

不过闲言碎语说完,干的事还是有人敢揽,风头人物是谁?四川都督尹昌衡。他带着川军一路西征,三个月下来,像是打了一场赌,竟把西藏和川西大片土地给收了回来,把达赖喇嘛也给“谈服”了。英国人本想借着达赖喇嘛做点“生意”,说是要把西南变成自己后花园,没想到刚刚种了头苗,被尹昌衡三下五除二拔得只剩根。曾经那些礁石上的对白,本地人多半听过——“要不再撑撑?”“别了,北洋军来得狠。”

西南风头刚过,这边新疆的督军杨增新也没闲着。他倒不是拿刀动枪,更多靠谈判。哈密叛军和伊犁军政府见他盘坐在案前,听得细致,说得诚恳。几番来回折腾,也就把天山南北的土地又拉回了大地图上。一百多万平方公里,说起来容易,回头看看,有时候还是要靠会说会道的人,硬碰硬仅仅是底牌,温吞慢热才是本事。

插一句,在那个年月,面对各种裂缝,北洋政府其实有自己的小算盘。他们并不满足于收复眼前的城池,总觉得地图上的每一寸都该是“华夏”。尹昌衡、杨增新一步步补齐拼图,却仍有些区域难以收拾——比如外蒙古。

跷脚想想,北洋政府也就剩下最后一块“心头病”了。时钟转到1919年,皖系名将徐树铮决定亲自出马,带兵进入外蒙古,有点“新官上任三把火”的架势。那年夏天,蒙古高原上的风还没降下来,徐树铮已经开始搅动局势。他不喜欢慢条斯理,干脆一个晚上直接敲开外蒙古总理巴德玛多尔济的门,对着人家来了一套“强行谈判”。那气势,屋子里的人怕是都倒吸了一口凉气。徐树铮说话掷地有声,巴德玛多尔济看他眼神越发紧张,最后,不敢拖延,点头应承,决定取消外蒙古自治,带着科布多,一口气把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带回了“华夏老家”。

也别光看热闹,这种事是“成于一夜,难于百年”。那一年,顺带还收回了唐努乌梁海十七万平方公里土地——下一次能有这么顺风顺水的事,不知道还等多少年。

那时候北洋政府还有个小心思,不光心系疆域完整,还特意让人画了份《中国分省地图册》,标得跟明信片似的,把哪些地方曾经属于中国、哪些海外有华侨,全都圈出来。仔细一瞧,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库页岛、巴尔喀什湖这些地方都用特别的颜色画出来,还特地在图上标了那些被清朝康熙、雍正年间割给沙俄的地。朝鲜、越南、缅甸也都列了个名号,意思很明显:旧壤未忘,历史不能断。

其实,北洋政府对于“失地收复”这种事曾经有过更野心的打算。第一次世界大战那会儿,看到英、法、日、美都在西伯利亚用兵,人家也想趁机把外东北的一百万平方公里土地捎回来。结果打着算盘,等到盟军一个接一个撤兵,北洋政府也只能灰头土脸撤走。没捞着实惠,但别说,他们是努力过的——这种“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劲头,有时候也挺唏嘘。

到了1924年,曹锟和顾维钧拉着苏联另一番谈判,签了条约,把失去的地定成“待议地区”。讲的天花乱坠,但地图上“那些红圈圈”还是没能真正回到中国。这期间北洋政府天天在和苏联商量,怎么个时间能接收这些地方,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蒋介石的北伐军一边攻,一边蚕食北洋政府的地盘。眼看局势越来越被动,再有心,也难把旧壤收回来。

多少个夜晚,北洋政府里的人也许在沉默中想:“要是能多撑几年,是不是黑龙江以北那些地就能收回来?”但世间事,总难两全。不管后人怎么评价,至少那些年,他们在为华夏拼图。

有些土地回得来,有些只在地图上多一点颜料。北洋政府,算是留下了自己的痕迹,或许他们心里一直记得那句老话:家还是家,再破也是自家。本来世事如棋,番子无常,也许到头来,拼凑的不是地图,而是那片不肯丢失的心。

写着写着,人倒是有点感慨。如果时间能倒流,他们有没有机会,真的把那些“红圈圈”变成家门口的土地?没人知道。但那股劲儿,多少也要记上一笔——拼过、想过,哪怕最后只剩半壁江山。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