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热线的变革,折射出政府服务理念的深刻转变。

“打了12345,结果被推来推去”、“该紧急处理的事打不通热线”……这些困扰群众的问题,如今有了国家层面的解决方案。2025年6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正式发布《关于进一步规范和提升12345热线服务的意见》,为全国12345热线划清了职责边界,重塑了运行规则。

新规直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明确要求:“对应当通过110、119、120、122等紧急热线处理的诉求事项,要即时转至相应热线”、“对须通过诉讼、仲裁、纪检监察、行政复议等程序解决和已进入信访渠道的诉求事项,要告知诉求人相应法定途径”。


01 热线变革:从“大包大揽”到精准服务

新规出台前,12345热线常被视作“万能热线”,无论何事,群众都习惯性拨打。一些本应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的纠纷被导入行政渠道,紧急警情因占用热线资源而延误处置,基层工作人员则因职责外的派单疲于应付。

国务院办公厅此次发布的意见,首次系统性地为12345热线划定了清晰的职责边界。今后热线将聚焦五类核心服务:政策咨询、政务查询、投诉建议、生活难题、消费维权

新规明确要求各地“完善诉求分类处置机制”,科学区分诉求性质。这意味着话务员在接听时将引导群众精准反映问题,减少无效流转。

02 明确禁区:这些诉求12345不再受理

根据国务院新规,五类事项被明确排除在12345热线受理范围之外

紧急险情必须直通专业救援力量。新规要求深化12345与110、119、120、122等紧急热线的双向联动机制,确保交通事故、突发疾病、火灾等紧急诉求即时转接,为生命救援开辟“绿色通道”。

涉法涉诉事项需回归法定途径。涉及诉讼、仲裁、纪检监察、行政复议的诉求,话务员将明确告知法定解决渠道,不再行政干预司法程序。

对于已进入信访渠道的事项,新规要求严格执行信访程序办理,避免多头受理导致解决方案冲突。恶意骚扰、侮辱威胁工作人员等扰乱热线的行为,将被移送公安机关依法处置。

不属于本地行政职权的事项,12345也将引导群众向有权处理的部门反映。

03 机制革新:让群众诉求落地有声

针对职责不清导致的“踢皮球”现象,新规开出制度药方:“应由职能部门办理的诉求不得分派给基层”。对职责不明的疑难事项,将由12345管理机构组织协商确定主办单位,机构编制、司法行政部门可介入职责界定。

服务外包有了“防火墙”。新规允许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第三方承担话务服务等辅助性业务,但严令“不得将诉求办理等主体业务外包”,并要求制定服务标准、加强日常监督,防止“一包了之”。

盐城经开区已率先出台督办问责办法,对承办单位敷衍应付、推诿扯皮等行为明确6种督办情形和10种问责情形,形成“失责必问责”的震慑效应。

牡丹江市则建立了“提级办理”机制,针对承办单位未按时受理、群众强烈不满的事项,可由12345热线报请县市区主要领导或市分管领导直接审批处理。

04 数字赋能:热线变“智线”实现未诉先办

国务院新规特别强调“推进数字化建设”,要求各地在确保安全前提下,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大模型等新技术,探索智能问答、智能分析等应用场景。

舟山市12345热线已开启AI大模型应用试运行,对积累十年的80万条诉求数据进行深度挖掘。通过分析基层乡镇高频诉求,该市针对性开展主动治理,使城东街道等5个区域的诉求量同比下降60.2%。

在电梯安全领域,舟山通过诉求数据分析,不仅解决个案问题,更推动建立电梯维保单位分类评价机制,促使相关投诉下降33%,应急救援到达时间比法定时限提升52.3%。

北京市东城区将12345数据与“城市大脑”对接,绘制诉求热力图。2020年供暖季前,系统预警显示管线老化片区投诉激增,该区提前更换供热管道12公里,使相关投诉量同比下降63%。

05 减负增效:告别满意率“数字游戏”

针对基层疲于应付考核排名的问题,国务院新规明确要求:“优化评价机制,不设置不切实际的目标要求,不片面追求排名”,鼓励实行分档分类评价。

北京市在接诉即办改革中率先优化保障激励机制,建立尽职免责和容错机制,避免简单将短期评价结果应用于考核评比和干部选拔任用,让基层干部有更多精力办好市民诉求。

新规同时规范办理时限:咨询类问题原则上3个工作日内办结,非咨询类事项10个工作日内办结。江西省细化规定,求助建议类5个工作日办结,投诉举报类不超过10个工作日,疑难复杂问题则控制在15个工作日内。

重复反映的问题将“并单处理”,承办单位需在接单后1个工作日内主动联系群众,告知办理单位和联系方式,避免重复派单增加行政成本。


舟山市12345热线的转型颇具代表性。十年间,这条热线从简单的电话接听中心,发展为整合35条市级热线和4个县区平台的“治理枢纽”,年均处理80万通诉求。通过AI大模型分析历史数据,该市已实现从“接诉即办”向“未诉先办”的跨越,使5个重点街道的诉求量直降60.2%。

一条热线的变革,见证着中国政府服务理念的进化——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治理,从大包大揽到精准服务。当热线不再被“万能”的虚名所累,才能更专注地架起那座通往民心的桥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