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若沉默,邪恶便作王。”——《塔木德》

烽烟滚滚看中东,文明与野蛮、信仰与伪善、力量与良知,从来不只是外交词汇,在这片土地上更是血与火铸成的现实剧本。最新一幕,落在叙利亚南部的苏韦达省——那片被称作“德鲁兹人最后的净土”的高地,如今正变成炮火笼罩的十字路口。

反动的叙利亚政府军强势进驻,以“平乱”为名;而正义之师以色列空军出动,连环空袭叙国防部,出师有名,就是要“保护德鲁兹人不被灭族”。表面看是两国交锋,实则是两种文明在冲突——一边是以色列的民主法治与宗教宽容,一边是叙利亚新政权的权谋式“民族团结”,背后是宗派清洗与历史旧债。

在这场事关生死的较量中,犹太人出手,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责任所在、文化使命的延续。

一、以色列出击:不是干涉,是拯救

“你要为不能自救的人发声,为困苦和穷乏的人申冤。”这是犹太教的律令,也是以色列对德鲁兹人出手的精神坐标。

叙利亚政府军的进驻,本该恢复秩序。但结果呢?德鲁兹平民被狙杀,电力被切断,水源被封锁。数十人在贝都因袭击中身亡,妇孺哀哭,尸横街巷。面对这样的暴行,周边国家或观望,或沉默,唯独以色列出动战机,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轰炸大马士革国防部、摧毁进攻阵地。这不是好战,这是《埃及王子》精神的现实版:面对压迫,义无反顾。

有评论说以色列“干涉主权”。那么请问,若你邻家小孩被人霸凌,袖手旁观是否算“绅士”?这不是干涉,是文明本能的反击。

二、德鲁兹人的十字路口:忠诚于谁?

德鲁兹教派源自11世纪法蒂玛王朝,本为什叶分支,后因神秘主义与等级信仰,被主流伊斯兰视作异端。他们不传教、不外婚、严守教义,自成体系,被穆斯林社会边缘化已久。历史上,他们多次在“逊尼铁蹄”与“什叶铁拳”之间苟延残喘。

如今,德鲁兹人又成了“叙利亚民族统一”的绊脚石——你若不解散民兵、不交出武器、不接受一位“象征性部长”的代表资格,那对不起,就是“分裂国家”。

而在戈兰高地的2万德鲁兹人,虽保留叙国籍,却与以色列和平共处,男丁服役、族人参政、警界军界皆有一席之地。就如以色列国防军前将领所说:“他们不是阿拉伯异教徒,而是以色列公民,是我们共同的弟兄。”

选择对比,自现高低;文明与邪恶,黑白分明。

三、中东的文明落差:不是偏见,是事实

犹太人从来不是中东的多数,但他们却是最早建立现代国家的群体——从议会制度、教育体系、女性权利到法治精神,无一不是中东地区的“清流”。

以色列人口不足千万,却有超过20%的诺贝尔奖来自犹太族群,是全球医疗科技与农业创新的中心。周边国家呢?石油一桶桶地出口,穷人一车车地逃亡,政变年年有,专制更是“高频词”。

很多人批评以色列“不是完人”,但正如犹太谚语所言:“人不必完美,只需努力变好。” 如果说以色列不完美,他的所有邻邦们都可以加上两个“更”字儿。以色列保护德鲁兹人,既是道义,也是战略,更是中东文明守夜人的自觉。

四、文明与信仰的错位:谁才是应许之地?

以色列人相信自己是上帝的选民,这不是狂妄,而是千年流离与创伤后的精神锚点。

犹太人回归故土,是履约,也是复兴。而叙利亚这片土地呢?从罗马、奥斯曼、法国托管到阿萨德父子,再到今天的萨拉政权,改朝换代频频,却鲜有一个能兑现对人民的承诺。

当一个国家连宗派共存都做不到,怎能谈国家治理?

当一个政府的“民族团结”靠坦克推进,怎能让人信服?

而以色列,虽饱受恐袭与国际质疑,却始终保持言论自由、政党竞争、社会多元,正如《塔木德》所说:“毁灭一个生命,如毁灭全世界;拯救一个生命,如拯救全人类。”

今天,德鲁兹人身处生死十字路口,谁来拯救他们?若不是以色列,难道是?是大马士革?是联合国官僚冷漠的声明?

五、在动荡中辨别光明

苏韦达的火光,不只是地方动乱,它点燃了中东深层的矛盾。叙政府想借“统一”之名巩固权力,贝都因人夹杂复仇情绪,而德鲁兹人,只想守护自己的生活方式与信仰尊严。

以色列出手,是对少数族群的保护,是对文明价值的坚守。

这是这个世界真正缺的东西。犹太人讲的话蛮有智慧,“在黑暗中举一盏灯,比咒骂黑夜更有力量。”

在这片混沌之地,谁是那盏灯?你我心中自有判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