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正宗”,谁“山寨”?外蒙这块“蒙古”名头,为啥总让大家心里别扭?网上一查地图,国家名叫“蒙古国”,不是地地道道的蒙古人故乡还能是谁?可真要较起真来,这块土地的历史身份,真没那么简单。更何况,提到“外蒙”“内蒙”,一点风吹草动,都能在网络上掀起一阵口舌风暴。有外蒙网友急得跳脚,说感觉被“冒犯”了。你说咱们这么称呼是历史习惯,他偏觉得不舒服。一边是自豪感,一边觉得名不副实,怎么对上号?
但咱中国网友也不是吃素的。遇上这种“不服气”的叫板,有的人干脆建议:要不让蒙古国自己把名儿改了吗?你说你才三百多万人,凭啥占着大蒙古帝国的“正牌名号”?其实吧,这事也不光是名字这么简单,背后还有一连串历史恩怨和身份认同在较劲。
提起蒙古帝国,那可是一段让后人都不敢抬头直视的辉煌日子。十三世纪,成吉思汗一声吼,万里草原化作铁骑洪流,欧亚大陆都得洗个冷水澡。可你以为他们铁桶一块儿了?还真不是。蒙古人打天下行,传家业就难了。蒙哥汗死后,兄弟们一拍两散,家底子眼见着“分家产”闹得不可开交。家里乱一团,谁才算“正主儿”呢?外蒙、内蒙那点正统身份,很多人其实早就分不清了。
不过啊,在蒙古人的家风老传统里,“幼子守灶”是一把铁规矩。简单地说,就是最小的儿子理应留下来传承祖业。成吉思汗最小的儿子拖雷,照理说该接班吧?没想到宫廷里一番明争暗斗,拖雷虽然没捞到最后的皇位,倒是掌握了大部分的蒙古精兵。草原上的生活,兵就是分量,谁手里有兵,谁就有说话的底气。
后来拖雷这一支传到忽必烈,直接在中华大地扎了根,建立了元朝。那些没跟着坐中原王朝的、比如西边的金帐汗国、伊利汗国这些,都渐渐被周围文化给“同化”了。你说元朝一开,牌面和底蕴都在这边,外蒙那块地儿反而逐渐边缘了。要论“蒙古正统”,成吉思汗的传承和宫中的印玺,到最后都流向了北元,也就是被明朝打到了漠北的那一窝。等到清军打林丹汗的时候,这根送祖宗的玉玺,还被顺手收编进了清宫。
这么一梳理,其实最有资格自称“蒙古嫡系”的,还真是现在中国境内的内蒙古一带。这里不光人口多、传承顺,连那些黄金家族的后裔也都还在。这里得插一句,大草原向来血脉混杂,可说起“黄金家族”,那可是一说就是心头一紧的事。你想啊,传了几百年,能在这风里雨里一代代留在塞北,功劳真的大。
那外蒙古眼下的蒙古国有什么来头呢?从清朝开始,这一块一直叫“喀尔喀蒙古”,不论怎么翻腾,最终还归了清朝皇帝麾下。外蒙古和内蒙古的管理方式都不一样——内蒙叫“盟旗制”,赏赐多、政策厚;外蒙沿用“扎萨克制”,远没有内蒙吃香。人口、资源、文化底蕴也都差一大截。说句不客气的:内蒙古八百多万蒙古族,外蒙古全国才堪堪三百来万人,真要论“根正苗红”,外蒙古只怕还得靠边站。
而且,夸张点讲,蒙古国为了讨好过去的大哥苏联,可是割了不少文化的“尾巴”。你看,咱小时候写字用汉字,他们那边早年用的回鹘蒙古文,美得不得了。后来直接换成了西里尔蒙古文,就因为方便和苏联接轨。这就像你家老祖宗的传家宝,突然被换成了邻居家的。“成吉思汗”这尊神,也有那么一段时间在外蒙教科书里批得“面目全非”,这真不是随便哪个民族能咽得下的。
外蒙和俄国混了这么些年,经济也没怎么见长。资源掏来掏去,还是那一亩三分地。反观内蒙古,城市拔地而起,学校、工厂、牧场一应俱全。有人说,这就像是满汉全席和一碗清汤——你要真说“都叫蒙古”,谁心里能平衡?
难怪有人拿希腊改“马其顿”国名的事举例子:“我们是不是也该提出,外蒙古就改叫‘喀尔喀国’?别和蒙古正统掺和一起喽。”可这事不好办。你说“蒙古”这俩字,一个字沉甸甸的,几百年历史、文化,谁都想抓住。可如果外蒙的这个国名,让内蒙、乃至亚洲好多小民族都觉得认同感混乱,那这笔糊涂账也就只能留在历史和现实之间,大家面面相觑,满腔话也只能憋肚子里。
其实生活里能见到的蒙古人,大多都和气、容易相处,只是在历史与名字之间,这份“正统”到底该归谁,始终难有个定论。你说名字重要吗?当然重要。可要真论传承、传统与骨子里的那股气,恐怕不能光看地图,还有那些在草原吹过风、在祖先墓前磕过头的人,才最明白个中滋味。
最后,我常在想:外蒙古的孩子们在课本里学到的“蒙古”,和内蒙古的老人嘴里念叨的“蒙古”,是不是已经是两回事情了?也许几年、几十年以后,我们谁都不能再用一句话把这段纠葛说得清清楚楚。可走马灯似的历史不会停,名字后面的骄傲与委屈,也只会随风在这片北方草原上继续流转。
你说,这个“蒙古”的名头,到底值多少钱?又或者,对某些人来说,它重过千金,对某些人,不过是个遥远的名号罢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