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女生多少斤算胖?附身高150到173cm体重对照表
96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BMI 22,体检表却盖了‘超重预警’红章?
”——别懵,去年开始,北京不少公司已经把亚洲标准悄悄下调到23,24以上直接算“黄牌”。
一张A4纸,把办公室女生集体整焦虑,茶水间全是“谁偷了我的小饼干”。
真相是:BMI这串数字早不是“全球通”,它现在带地域歧视。
同样22,欧洲姑娘马甲线还在闪光,亚洲女生可能内脏脂肪已经偷偷超标。2023年亚洲营养学会直接拍板:上限砍到23,理由简单粗暴——我们骨头轻、肉更“泡”,体脂率平均高3-4个百分点,别硬抄欧美作业。
更扎心的是腰围。
世卫2024新报告补刀:女80cm、男90cm,一旦跨过,BMI再漂亮也算“隐形胖子”。
很多人体重秤数字好看,一量腰,牛仔裤扣子直接崩飞。
别笑,北京协和去年做了一批“BMI正常”的白领,65%的人骨密度低到更年期水平,医生一句话噎死人:“瘦成闪电,也脆成饼干。
”
所以,现在去体检,医生开口三连问:BMI多少?
腰围多少?
骨密度多少?
答不上来,直接开单加钱做体成分,三百块一次,肉疼但值。
智能秤也卷疯了,华为小米新款连上App,自动帮你把肌肉量、骨量、水分全画成彩虹柱,超标那栏红得刺眼,想装瞎都难。
运动党别偷着乐。
美国运动医学会去年给“铁粉”发福利:规律撸铁的,BMI上限可放宽到25,但得拿体脂率换,女28%、男18%是硬杠杠。
换句话说,肌肉多可以重,但肥肉别想混进来。
健身房里那些“120斤穿S码”的姐们,靠的不是轻,是密度高。
学生党也跑不了。
今年春季开学,卫健委把BMI筛查找回校园,用的还是分龄表,13岁和17岁标准差一大截,家长群天天有人甩截图:“我家娃一米七,120斤,算胖吗?
”底下回复清一色:“看年龄,别瞎节食,长个儿比减重急。
”
那到底该怎么玩?
给你一张“防坑卡”:
1. 先量腰,再算BMI,两个都超,才是真超标。
2. BMI 18.5以下别嘚瑟,增肌比增肥更急,骨头咔咔响不是仙女是病号。
3. 数字正常但肉松软,去测体脂,智能秤一百多块的就能看趋势,别心疼钱。
4. 30岁以上,每年加一次骨密度,尤其是女生,咖啡奶茶续命的人,骨量跑得比发际线还快。
5. 体重平台期别死磕秤,围度拍照对比,裤子拉链不会骗人。
最后说点挨骂的大实话:很多人不是胖,是被“好女不过百”的鬼话PUA。
心理咨询机构2024年调查,65%女性对自己体重认知跑偏,明明标准身材硬饿成“纸片人”,结果姨妈出走、头发掉光,值吗?
健康这玩意儿,跟股票一样,长期持有才见收益,别天天追涨杀跌。
下次看到BMI 23.5,先别嚎,量量腰、照照镜子、捏捏肚子,再决定是动腿还是动筷子。
数字只是参考,不是判决书。
真正的好身材,是体检报告无异常,是爬五楼不喘,是冬天不怕冷——不是朋友圈滤镜里那截A4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