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武汉大学开学典礼部分白色座椅靠背粘贴红色圆形标签引发争议。

武大舆情不断 大学该如何应对舆情

对此,武汉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发布情况说明:为引导师生按设计的造型图案准确入场就座,工作团队在部分白色座椅和蓝色座椅靠背上,用红色、黄色等不同颜色和圆形、五角星形等不同形状的标签进行了分类标识,其中部分白色座椅靠背所贴红色圆形标签,引发了误读。我们对此深表歉意,今后将更加注重工作细节,提高工作严谨性。

最近几个月,武汉大学可谓深受舆情之困。而根本的原因是,学校在应对舆情时,没有坚持依法依规、有理有据的应对原则,于是进退失据。大学回应舆情,要坚持舆论的归舆论,法律的归法律,道德的归道德,既维护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又回应舆论的关切。要避免被舆情牵着鼻子走,也要避免在舆情汹涌时采取不调查、不回应的“鸵鸟政策”。

武汉大学的舆情应对,就存在先被舆情牵着走,后又拖沓应对的问题。据封面新闻报道,7月25日,武汉市经开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定,涉事男生在图书馆内的行为不构成性骚扰。而肖母称,“武汉大学相关负责人多次明确表示,可以排除性骚扰,如果认定性骚扰,会在通报中明确写出来。记过处分,是为当时的舆情降温,是应急处理措施。”一所大学,在给予学生处分时,必须坚持法治原则,要调查清楚当事学生有怎样的违纪违规行为。仅仅为了给舆情降温,就给予学生处分,这是对当事学生严重不负责的。这是典型的被舆情牵着走,实行“舆情治理”,而不是“依法治理”。

对此,武汉大学应该针对媒体的报道,做出回应,当初给予涉事男生记过处分,依据是什么?是不是存在媒体报道的把给予学生记过处分作为应急处理措施的问题。这是不难说清楚的,但武汉大学没有做出及时回应。直到8月1日,武汉大学发布通报称,近日,“杨某某诉肖某某案”一审判决后,引发社会关注。学校充分尊重司法判决结果,全力维护学生合法权益和身心健康,真诚感谢社会各界的关心、监督和批评。学校高度重视社会关注问题,已组建工作专班,正在对肖某某纪律处分、杨某某学位论文等进行全面调查复核,并将以事实为依据,严格按照校纪校规、学术规范作出相应处理。

但在学校发布通报一个多月后,并没有进一步消息,这令网友怀疑,学校只是通过发通报来回应舆情,并没有进行全面调查复核。当然,也有人称,学校是在等法院的二审判决,因为有消息称,杨某已于2025年8月18日正式向武汉市中级人民法院递交上诉材料,武汉市中级法院已受理此案。学校应该是吸取当初“平息舆情”的教训,在等法院的二审判决,在二审判决出来后,学校可依据二审结果做出进一步处理。

性骚扰本就属于法律问题,学校在处理学生涉嫌性骚扰问题时,应该报警,由警方介入调查,根据警方的调查、处理,再对涉事学生做出处理。如果警方调查认定涉事学生存在性骚扰行为,按治安管理处罚法给予行政处罚,学校可根据警方的处理,给予学生处分。而如果警方调查显示,不能认定涉事学生存在性骚扰行为,学校则不宜对学生进行处分。

就此看,在之前匆忙给予学生处分后,学校在复核时,等法院判决并无问题。但是,这也需要把对涉事男生的违纪处分复核,与对涉事女生的学术不端调查分别而论。因为调查学生涉嫌学术不端行为,是由学校的学术委员会(或学术道德委员会)进行,这一调查并不难。如果涉事学生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学校应做出撤销学位处理,而如果调查认定不存在学术不端行为,那也应该公开通报,说明理由,学校不要怕这一认定会引发新舆情。因为一名学生是否存在学术不端,不是舆论说了算,而需要由学术共同体按学术规范进行认定。

由于校方没有关于此事的进一步消息,有的网友就利用各种机会,给学生施压,包括在学校举行的迎新会议直播中,刷屏质问学校。武汉大学开学典礼上的座椅标签,引起网友“误会”,也与此有关。但武汉大学发布的工作说明,也令人费解。有网友说,既然学校没做错,只是网友“误会”,那么为何要致歉呢?被网友“误会”,是网友的问题,又不是学校的问题。学校要是没有做错,就不应致歉,把学校贴的座位标签晒出来即可。而如果学校确实做错了,却以网友“误会”为由推脱,这并没有严肃认识问题并处理问题。这同样也是舆情应对问题,学校有什么问题,就处理什么问题,没有问题,也不能因为有舆情,就道歉平息舆情。

总体看来,如何应对舆情,是所有学校都要补上的重要一课。当前,从小学到大学,都存在不知道怎么应对舆情的问题。如某校教师对破坏课堂秩序学生进行正常的教育惩戒,被家长发帖投诉,质疑教师的批评教育,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学校本可按规定,回应家长教师的教育惩戒没有任何问题,但为息事宁人,却让当事教师给学生道歉,这就没有坚持依法治教,会导致教育管理、学校办学失序。

对学校办学的舆论监督,与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是可以统一的。将两者统一的基本原则,就是依法治教。对于舆论反映的问题,学校可以依法进行调查、处理,舆论要尊重学校依法调查、处理的结果,对学校的调查、处理进行合法性审视,而不是要求学校必须按舆论进行处理。这才会为学校办学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也通过舆论监督,促进学校规范办学。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