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当今社会愈发增长的各种压力以及诸如“内耗”、“emo”和“拖延症”时;
很多年轻人一开始不知如何应对,往往落得个情绪焦虑、自我迷茫的下场。
但有时,造成这种后果的也不完全是因为自己,而是因为面临的局面太过离谱,不光观念不统一,就连沟通也失去效果。
比如2023年8月8日一博主表示在桂林某酒店前台的一个真实案例。
一位年轻姑娘在某酒店大堂,对着其大堂经理展开了一长串的“输出”,内容包括:
酒店因为操作不当导致自己预定的两个房间无法同时收拾出来,自己不能在第一时间入住;
又因为酒店对自己承载力和运转效率错误估计,其既不答应退房,又不愿意重新开一间房;
入住是下午四点的事情,这位姑娘和丈夫在晚上七点二十还要去看演出,眼看着演出时间都要过了,问题还没有解决……
此处可以看出,即便是因为毫无预兆的低级失误而耽误了两个多小时时间,这位女生仍然情绪稳定、逻辑清楚的指出了酒店的问题;
除了声音提升和面色愠怒之外,没有任何失态的表现。
就是这样的状态,导火索也是大堂经理的盛气凌人。
原本可能年轻的夫妻会真的脾气很好的等到问题解决,但酒店大堂经理一句:“我就是经理,你的投诉电话也是打到我这里”
使得好脾气的姑娘也不再坚持。
对此,很多网友深感认同:很多问题在于有一方根本没有意识到双方的分歧在哪里,态度也不端正,完全不像是解决问题的样子。
还有的网友夸赞道:都遇到这样的状况了,情绪还是这么稳定,这两口子素质太高了。
显然,并非所有人,尤其是年轻朋友们都能像上文的姑娘一样好脾气。
这不是素养的问题,而是好脾气和温和往往无法解决问题,并且对让对方变本加厉,自己承受那些负面情绪,是完全没有必要的。
对此,网友们给出的回答是:发疯。
也就是当意识到心平气和无法解决问题时,直接以近乎癫狂的状态,大喊大叫,不讲逻辑,直接达到“震慑”的效果;
这样不但能够有所成效,也可以节省很多不必要的时间和精力。
甚至还有网友在此基础上做出了一种文风轻松甚至诙谐,但十分写实的“发疯文学”,常常用于描述自己在“发疯”之后“凯旋”的经历。
社会心理学家福尔加斯(Joseph Forgas)的表述十分贴切:“愤怒的表演性释放是理性失语后的神经生物学自救。”
如果说日常社会交往中相互尊重、平和交流就像是舞台上既定的剧本,那么这种“发疯”的状态毫无疑问就是一种“不按剧本演”的状况。
鲁迅先生曾经有一段著名的论述:
“中国人的性情总是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很多社会问题存在的本质。
无论是职场、公共空间还是熟人社会,一味地忍让、沉默并不会换来对方的理解和“皆大欢喜”;
有时不管不顾的喊叫和发泄才更能让自己舒服,进而才可能解决问题。
比如最近一个受关注度比较大的事件中,男女双方所表现出的态度就是一种类似的佐证。
2023年10月11日武汉大学研究生杨景媛发帖号称自己“在图书馆内被性骚扰”;
2025年7月25日法院却宣判那位被指控“性骚扰”的男生只是因为罹患皮肤疾病在抓挠,并非行淫秽之事。
杨景媛之所以十分嚣张,就是因为被诬陷男生自幼接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男生让着女生”、“遇事不要声张”的教育;
在事发之后不知如何解释和自证,在杨景媛的误导下写了所谓的“道歉声明”。
法院宣判之后,其父母不再沉默,说出了事情的细节与真相,晒出了证据,还对杨景媛发出了控诉,这才使得舆论有了一定支持。
当然,文章开头的案例也告诉我们,“发疯”可以,但最好还是要分清楚场合。
如果是自己的声音得不到关注,那么自然可以毫无顾忌、不将逻辑的嚎叫一通,声音越大越好,因为此时的目的是引起注意;
如果是对方弄不清楚问题重点,那么在“发疯”的同时,也要保留一定的逻辑和条理性。
素养和谦让是相互的,一味地忍让只会让自己白白受苦。
-The End -
作者-木易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图片源自网络,侵权请联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