鸬鹚捕鱼,对于不少老渔民来说都是常规操作了吧?
但你知道吗?如今鸬鹚捕鱼也是违法的!为什么中国人祖祖辈辈用了几千年的捕鱼方法,如今会变成违法的呢?还有哪些我们司空见惯的捕鱼方式,也是违法的?
鸬鹚捕鱼为何被禁止?
人类的经济史是一个不断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劳动产量的过程,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渔民们认识到鸬鹚捕鱼的效率较高,降低渔民的劳动强度时,鸬鹚捕鱼的发展成为历史发展的大势所趋。
而随着可持续发展、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在经济发展中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生态学的角度,鸬鹚的天性使得它更擅长捕获体型较大、活动力较强的鱼类,长时间、无节制的捕捞习惯会破坏水域生态,使得该片水域的鱼类资源加剧消耗,甚至面临枯竭。
此外,鸬鹚捕鱼本身就意味着人与鸬鹚的主从关系,是一种人类利用鸬鹚天性而为自己服务的一种工具代号。长时间的捕鱼活动或突发情况,极易威胁到鸬鹚的生命安全。
鸬鹚作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合规的驯养及捕捞活动大大干预了其自然繁衍,也压缩了它的生存空间。
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已经出台明确法律规定,禁止鸬鹚捕鱼等违法捕鱼行为。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实施细则》第五章第二十条明确规定,“禁止使用电力、鱼鹰捕鱼和敲(舟古)作业。
在特定水域确有必要使用电力或者鱼鹰捕鱼时,必须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
还有哪些违法捕鱼方式?
除了鸬鹚捕鱼,还有大家比较熟悉的电力捕鱼,也是非法捕鱼方式之一。电力捕鱼是将低压电流,通过电子设备变成满足高电压、频率可控、脉宽可控和波型可控等条件的大电流,通过水阻放入水中,使得电流流经鱼体,最终鱼被电力击倒,达到捕鱼的目的。
由于电力捕鱼对于渔获物没有选择性,在捕鱼过程中,扩散电流形成的电场会对水域中的鱼类及其生物链上下端的其他生物进行无差别攻击,造成毁灭性打击。
违规的电力捕捞活动超出鱼类自然生长补充资源的速度,而且强大的电流会破坏鱼类性腺及鱼卵的发育,不仅影响幼鱼的发育,更影响鱼类的繁殖。
与此同时,被电死但未及时捕获的生物沉入水中腐烂后会对水域造成污染。对水中的鱼类、虾类、微生物的生态环境造成毁灭性破坏,水域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很难恢复,这将严重影响到生态系统平衡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
不仅是会破坏生态环境和鱼类的繁殖,电力捕鱼对人类自身也有着不小的危害。鱼类被电流刺激后会分泌一种刺激性物质,这种物质随着鱼肉被人体服用后,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同时高压电流以及水域导电的特点,使得很多渔民在使用电力捕鱼时会被电甚至死亡,对人体安全有极大的威胁。
其中,我国非法电鱼最为猖獗的当属三峡库区。三峡库区的非法电鱼现象呈现公开化、规模化、群体化、广泛化,捕鱼工具也不断翻新,功率越来越大,严重破坏了三峡库区的渔业资源和水域生态环境。打击非法电鱼,也成为很多捕鱼区的重中之重。
打击非法电鱼,首先要从宣传捕鱼业法律法规做起。《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四十条规定,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除了鸬鹚捕鱼、电力捕鱼以外,还有一种更为明令禁止,也是捕鱼爱好者们一定不要接触的捕鱼方式,也就是“毒鱼”。
毒鱼会根据捕捞的目的而投放不同种类的药物,最为常见所投放的药物有各种农药、鱼藤精、生石灰、漂白粉、茶籽饼等。
其中,有的药物投放的目的是杀死野杂鱼和水生生物病原体,这其实是池塘养殖的必要环节。但有些药物的投放,比如甲氰菊酯和磷化铝等,以毒死鱼类达成捕捞为目的,是我国法律法规明令禁止的捕鱼行为。
从药物毒性来看,鱼藤精只损害鱼的神经系统,但是对人无毒,只要将捞上来的鱼类尽快清洗并不影响食用;甲氰菊酯属于菊酯类农药,水生生物对其很敏感,鱼类一旦接触就会作用于神经系统,导致晕厥、漂浮、死亡;但磷化铝属于高毒性农药,遇水分解成大量有毒气体,阻碍鱼类呼吸致其死亡。
经过农药毒死的鱼类的鱼肉一旦食用,毒素就会进入人体,对人体会造成很大危害。同时向水源中投放药物,对公共水域及饮用水造成极大破坏,严重的将引发公共危害。
药物经过鱼类进入生态循环,通过食物链短时间内会影响水域内其他生物,长此以往毒素会向食物链顶端累积,不仅破坏地球生态环境,对于人类也是百害而无一利。
在渔业经济发展时,从原生态捕捞到各种工具的使用,无一不体现着经济社会的进步。然而在发展的同时更应意识到生态环境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保护环境、合理捕鱼,也是保护我们自己。以渔为业,更应以鱼为家。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