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文学史的深处,藏着一段几乎被时光遗忘的秘密。这个秘密,关乎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以及他生命中两位最重要的女性——陆小曼和张幼仪。徐志摩去世后,陆小曼的生活成谜,但更令人好奇的是,她的存折上,连续18年每月都会准时打入300元。这笔钱究竟是谁在支付?是徐志摩留下的遗愿,还是另有其人?

张幼仪与徐志摩的复杂关系 1931年11月18日,在上海的繁华之中,云裳衣店作为这座城市高级定制时尚的代名词,迎来了一位特别的顾客——徐志摩。那是一个普通的下午,阳光穿透云裳衣店精致的玻璃窗户,斑驳地铺在光滑的地板上,为这间店增添了几分温暖而雅致的气息。店内,细细的裁缝线与轻柔的布料交织出一种只属于此地的安静和繁忙。 徐志摩的到来,打破了云裳衣店的日常宁静。他以一个顾客的身份出现,但他的每一次到访,总能在店员中引起一阵轻微的骚动。毕竟,徐志摩不仅仅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更是上海社交圈中的风云人物。这次,他来到云裳衣店,一方面是为了与张幼仪碰面,另一方面则是来催促裁缝师尽快完成他定做的几件衬衫。

那些衬衫,是徐志摩精心挑选过的。每一件都代表了他对生活品味的追求,也反映了他作为一位诗人对美的执着。在与裁缝师交谈的过程中,徐志摩展现了他一贯的温文尔雅,即使是在催促之中,他的语气也带着一种不容易察觉的温柔和耐心。 与张幼仪的相见,是在衣店的一隅。他们的对话没有人知晓,也许是关于生活,关于诗歌,或是关于未来。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周围的一切都变得模糊而遥远,只剩下他们两人,在这个小小的空间里,共享着这短暂而珍贵的时光。 然而,谁也没有预料到,这竟是张幼仪最后一次见到徐志摩。11月19日凌晨,当大多数人还沉浸在梦乡时,一位信差先生急匆匆地敲响了张幼仪的门,带来了噩耗——徐志摩乘坐的包机在前往北京的途中遭遇了大雾,不幸在山东济南触山坠毁。机上唯一的乘客,徐志摩,以及两位飞机师在这场意外中丧生。

张幼仪,面临徐志摩突然离世后的混乱局面,决定独立承担起整理后事的重任。她的行动迅速而果断,没有在众多的疑虑和障碍前停下脚步。她组织了一场庄重的葬礼,确保一切按照徐家的传统和徐志摩生前的愿望进行。葬礼的筹备过程中,张幼仪亲自处理邀请函的发放,与各方沟通葬礼的细节,以及安排葬礼当天的仪式流程。 在整个葬礼筹备和进行过程中,张幼仪未曾寻求陆小曼的帮助或意见。她与徐家的其他成员紧密合作,共同完成了这一责任重大的任务。她确保徐志摩的遗愿得到尊重,同时也保持了对徐家传统的忠诚。在葬礼上,张幼仪亲自监督每一项程序,从迎宾到仪式的进行,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确保一切顺利完成。

徐家的经济支援与裂痕 徐志摩的经济状况一直是引起家庭内部讨论和争议的中心。徐申如,作为家长,一直对其子徐志摩持有较大的经济支持,以确保其能够维持适当的生活水平和社会地位。然而,随着陆小曼的行为日益放肆,特别是她邀请男性外人到家中同榻吸食阿芙蓉的事件曝光后,徐家的气氛急剧紧张。这一事件不仅触怒了徐申如,更是在徐家掀起了一阵风波,对徐志摩的经济支持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徐申如决定中断对徐志摩原有的大额经济支持是在一次家庭会议后做出的。会议中,徐家的成员对陆小曼的行为表达了强烈的不满和担忧,认为这种行为严重违背了家族的道德和价值观。面对家族成员的一致意见,徐申如觉得有必要采取行动,以示对此类行为的不容忍。因此,决定削减对徐志摩的经济支持,但又考虑到生活基本需求,决定每月提供三百元的生活费补贴。 这一决定对徐志摩及其家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徐志摩原本依靠父亲的经济支持,以维持其及家庭的生活。经济支持的削减意味着徐志摩需要重新考虑和调整其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徐申如的这一决定在徐家内部引起了广泛的讨论,家族成员对于应对这一变化持有不同的看法和建议。

尽管对徐志摩的经济支持减少,徐申如并没有完全撤销对儿子的援助。徐申如通过直接将资金存入陆小曼的银行账户的方式,避免了与陆小曼直接的面对面接触,从而减少了家庭内部的紧张和冲突。这种做法既体现了徐申如作为家长的责任感,又尽力避免了进一步的家庭矛盾。 在经济支持调整后,徐志摩和陆小曼的生活发生了一系列变化。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生活方式,考虑如何在经济上自给自足。 徐申如的默默支持 尽管陆小曼的行为引起了家族的不满,徐申如却选择继续履行对她的经济承诺,这不仅是出于对徐志摩生前愿望的尊重,也是对家庭责任的一种深刻理解。他坚信,无论徐志摩的生前行为如何,作为徐志摩的父亲,他有责任确保徐志摩的家庭在经济上不至于陷入困境。徐申如通过每月定期将三百元存入陆小曼的银行账户,以实际行动体现了他的决定。

这一做法不仅体现了徐申如对儿子记忆的尊重,更显示了他作为一名家长对家庭成员的关爱。即便在徐志摩去世后,徐申如依然没有选择与陆小曼断绝联系,而是选择继续通过经济支持的方式,履行徐家对她的责任。这种做法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尤其是在面对外界对于陆小曼行为的各种议论和批评时。 徐申如坚持每月将资金存入陆小曼账户的行为,虽然在徐家外部鲜为人知,但在徐家内部却成为了一个被尊重和理解的决定。他通过这一行动传达了一个信息:无论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如何变化,家族的责任和支持是不会改变的。这一决定在徐家成员中传递了家族团结和相互支持的价值观,同时也为徐家在处理家族内部矛盾和冲突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参考。

在徐申如的这种做法影响下,徐家的其他成员也逐渐展现出对陆小曼的理解和接纳。尽管他们可能对陆小曼的行为有所保留,但在经济支持这一具体行动上,他们遵循了徐申如的决定,表现出家族成员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 张幼仪的继续供养 在1944年徐申如辞世之后,张幼仪承担起了每月向陆小曼提供经济支持的责任。这项安排并非简单地继承了徐申如的遗愿,而是张幼仪基于对家族责任的理解和对徐志摩遗愿的尊重,做出的决定。张幼仪深知,虽然徐志摩与陆小曼之间的关系复杂,但徐志摩生前对陆小曼的关怀和责任感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她认为继续对陆小曼进行经济支持是对徐志摩意愿的一种尊重。

每月三百元的资金,虽然在当时并不是一笔巨大的数目,却足以体现张幼仪对家族成员的关怀和对徐志摩记忆的尊重。这笔钱的转账成了张幼仪和陆小曼之间唯一的定期联系,尽管两人之间很少有直接的交流,但这种形式的支持却在无声中维系着复杂的家族关系。 张幼仪选择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进行每月的经济支持,既保证了资金的准确无误地传递,也避免了不必要的直接面对面的接触,减少了可能引发的尴尬或不适。这种处理方式既体现了对陆小曼生活状况的关心,也保持了双方适当的距离,使得这种支持成为了一种沉默但坚定的承诺。

张幼仪之所以认为赡养陆小曼是她儿子阿欢(徐积锴)的责任,源于徐志摩生前对家庭的安排。徐志摩虽然与陆小曼的关系复杂,但他一直希望自己的家庭成员能够得到照顾。 在徐志摩的个人生活中,他曾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阿欢(徐积锴)能够称呼陆小曼为继母。尽管阿欢对此持有保留态度,并最终选择不接受这一称呼,这一要求却在某种程度上描绘了徐志摩希望为自己所爱之人建立的家庭关系图谱。在徐志摩去世后,这个未曾完全实现的愿望,以及阿欢与陆小曼之间名义上的继子与继母关系,成为了张幼仪决定继续提供经济支持给陆小曼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张幼仪在处理这一复杂家庭关系时表现出的方式,既是对徐志摩遗愿的尊重,也是她作为母亲对儿子应尽责任的一种体现。在张幼仪的观念中,即使阿欢并未接受徐志摩的这一请求,作为徐志摩家庭的一员,对陆小曼的经济支持仍是一种家族责任,这一责任转嫁到了她和她的儿子阿欢身上。

因此,张幼仪每月定期将三百元存入陆小曼的银行账户,这种做法并非仅仅是一种经济上的援助,更是一种家族责任的履行和对徐志摩生前愿望的尊重。尽管张幼仪和陆小曼之间的直接交流可能并不频繁,这种定期的经济支持却成为了他们之间沉默的沟通方式,一种无声的承诺和记忆的延续。这种供养关系一直持续了四五年,直到张幼仪离开大陆为止。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