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石窝披“绿装” 荒山变“花果山”——重庆市彭水县石漠化治理见闻
3
0
相关文章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新华社重庆7月19日电 题:石窝披“绿装” 荒山变“花果山”——重庆市彭水县石漠化治理见闻
新华社记者李富玉、唐奕
7月16日,在王家村花椒种植基地,村民在展示丰收的花椒。新华社记者唐奕 摄
石旮旯里花椒香,富了村民,绿了山岗。盛夏时节,记者走进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鹿角镇王家村花椒种植基地,花椒树连绵成片,风中吹来阵阵香味。
很难想象,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几年前还是石漠化严重的撂荒地。“春种一座山,秋收一小篮”曾是当地的真实写照。
2018年,王家村把石漠化治理与推动乡村振兴有机结合,采取“石漠化治理+产业+基础设施”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引导农户种植九叶青花椒300多亩,并成立花椒种植专业合作社。“花椒耐干旱、耐瘠薄,抗风险能力强,非常适合在石漠化地区种植。”鹿角镇党委书记龚安定说。
种植花椒不仅让荒山披上“绿装”,更为村民开辟了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村民王满强从去年开始在花椒基地务工,施肥、剪枝、除草、采收、烘干……“在家门口就能务工,既照顾了家庭,又增加了收入,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变化。”王满强说。
彭水县林业局生态修复与产业发展科负责人豆俊波说:“种植花椒,在治理王家村石漠化的同时,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
在花椒地间,一条简易的“小火车”轨道线格外引人注意。
7月16日,在王家村花椒种植基地,村民在调试山地轨道运输车。新华社记者唐奕 摄
“这里地势起伏较大,很多地方车辆无法到达,以前管护的物料和采摘的花椒全靠人力背。”王家村党支部书记王明涛说,为持续高效发展花椒产业,2022年,鹿角镇申请配套修建了一条总里程4公里的产业路,并架设“小火车”运输线2000多米。这种山地轨道运输车,设备操作便捷,运输机与轨道通过齿轮紧密结合,可实现仰角上坡,可满足整片花椒地的运输需求。
今年,与王家村隔江相望的乌江村马鬃岭苹果桃园里,也铺设了一条1200米的山地轨道运输线。“以前打水、运输桃子全靠人力,现在劳动量大大减轻,省时又省力。”说起桃园,彭水县绿健桃树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张洪胜感触颇多。
马鬃岭原先也是一片石漠荒山,张洪胜2014年底开始开垦,并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植苹果桃。10年过去,合作社已种植桃树10万株,面积达到1100亩。“桃树从2017年开始挂果,年均产值60万元左右,每年有约40万元的纯收入。”
随着桃园面积不断扩大,来务工的村民也变多了。张洪胜说,春忙时,合作社要请一二十人来帮忙剪枝、除草、施肥,“都是中老年人,每人每天80元工钱”。据了解,张洪胜的合作社常年为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就业机会,带动了乌江村脱贫户20户75人增收致富。
7月16日,在王家村花椒种植基地,村民在进行田间管护作业。新华社记者唐奕 摄
“经过多年治理,鹿角镇的石漠化荒山已转变为‘花果山’‘金银山’。”龚安定说。
王家村和乌江村只是当地探索石漠化治理的一个缩影。彭水是全国100个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之一,全县岩溶地区面积3437平方公里。多年来,通过封山育林、荒山造林、退耕还林等多项措施,彭水县已完成人工造林116098.9亩、封山育林12436亩。
行走在彭水石漠化山区,一抹抹绿色已成为最靓丽的色彩。通过石漠化治理,当地旅游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在一些地区,种植山桐子、青脆李、黄桃等经果林,成功让“石头山”变成了村民的“绿色银行”……
荒山不再荒,石窝已染绿。彭水“点石成金”的故事还在继续。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