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锅炖汤,香味浓郁,不少人家里都爱用。特别是老人认为泥土做的锅,最养人。可问题是,这种“养生”的锅里,可能藏着看不见的毒素。
汤是热的,锅是糊的,喝下去的,没准不仅是营养,还有金属、化工残留物——一口“毒汤”,喝得毫无防备。
这事不是危言耸听,早就有不少实验室检测过,一些市面上便宜的砂锅,重金属含量超标得离谱。尤其是那种颜色特别鲜艳、釉面发亮的,乍一看像工艺品,连饭碗都不如安全。
外表好看,不等于无害。砂锅的“毒性”,很多时候就藏在那一层亮闪闪的釉里。为了价格低、颜色鲜,部分厂家会在釉料里加入铅、镉等重金属。
这些东西一遇高温,容易析出。尤其煲汤时间长,汤里温度高,酸碱度还大,毒素渗出来了,跟着一锅汤进了胃。
铅、镉不是啥新鲜词,但它们对身体的危害,很多人压根没意识到。铅中毒不是一下子发作的。
它就是像积灰一样,一点点存进身体。孩子最怕铅,影响智力发育;大人也不好过,长期接触铅,容易出现贫血、肾损伤、神经问题。
镉的问题更隐蔽。它爱藏在肾脏里,时间一长,肾功能就慢慢吃不消。镉还会影响骨密度,导致骨质疏松。年纪大了本来骨头就脆,再来点镉,压根扛不住。
很多家庭的砂锅其实早就该换了。有裂纹、有掉釉的,就像旧毛巾里的细菌窝,越用越不放心。釉层一旦破损,底下的材料就直接暴露了,尤其是那种没有高温烧制的劣质泥土,含有各种杂质。
有些人觉得,老砂锅用着顺手,舍不得扔。可真要讲健康,这种“情怀”就得让位。特别是长期熬中药、煲骨汤这些高温高浓度的情况,劣质砂锅根本不配登场。

网上不少“网红砂锅”问题也不少。颜色越鲜艳、图案越复杂的,反而越不靠谱。真正安全的砂锅,颜色偏素,釉面平整,没有异味。别光看外表,关键得看有没有通过国家食品接触材料安全认证。
很多人煲汤前会用醋或者中药材,这些东西本身就有一定的酸性或碱性。偏偏酸碱值越高,越容易把釉料里的重金属溶出来。这是物理变化,不是主观愿望能阻止的。
有些人说,煲几十年也没事。可健康问题不是立刻就摊牌的。像铅、镉这种慢性毒素,就像房梁里的白蚁,等你发现出问题了,已经晚了。身体不是检测仪,它对有害物质的反应,往往滞后又沉默。
真正安全的砂锅,得有两个条件:高温烧结和无毒釉料。前者决定锅体结实,不易吸水;后者决定汤里不会溶出毒素。不达标的砂锅,就像没烧透的砖头,表面光鲜,里面早已千疮百孔。
很多人不知道,砂锅内部其实非常容易吸附杂质。一旦煮过某些含油、含盐量高的食物,残留物难以清洗,下一次再加热,就可能释放出有害物质。尤其是那些有裂纹的旧砂锅,已经变成了吸毒的“海绵”。
别指望洗干净就能解决问题。重金属不是表面污垢,是材料内部的组成部分。一旦釉料含铅,哪怕你天天拿钢丝球擦,也撼不动它。换锅,比洗锅重要。

国家对食品接触材料是有明确标准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陶瓷制品》(GB4806.4)明确规定了铅和镉的迁移限量。但问题是,市场上的产品良莠不齐,不是每个砂锅都有合格检测。
还有个问题,很多人喜欢在砂锅外部加热,比如直火干烧或者用酒精炉加温。这样做其实很容易让砂锅釉层开裂,尤其是质量不过关的。釉层一裂,毒素就有了出口。
如果真想用砂锅,尽量选择大品牌、有检测报告的。别贪便宜,更别为了“复古”而忽视安全。健康不是靠情怀维持的,是靠选择和常识支撑的。

有些人会用砂锅煲中药,觉得这样更“入味”。但中药本身成分复杂,与釉料发生反应的几率更高。这时候,劣质砂锅就像个活性反应池,药没补到,毒倒是先吃了进去。
市面上也有些“无釉砂锅”,打着天然材料的旗号。但无釉≠安全,很多没烧透的陶土制品,也可能含有重金属或其他杂质。真正安全的无釉陶器,需要高温烧制和原材料筛选。
砂锅的安全问题,并不是今天才被发现。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外就有大量研究揭示陶瓷釉料中的重金属风险。可惜,这些知识并没有真正普及到老百姓的厨房里。
不能忽视的是,孩子、孕妇、肝肾功能不好的人群,对重金属更敏感。一次中毒也许看不出,但日积月累的影响,是不可逆的。而厨房,正是慢性中毒最常见的隐蔽场所之一。
一口汤,喝的是健康,不是侥幸。别因为一只锅,搭上了肾、搭上了骨头、搭上了孩子的大脑发育。锅是死的,身体是活的,别让错误的器皿陪着你耗尽健康的底线。
如今市面上也有一些替代材料,比如高硅玻璃、食品级不锈钢、搪瓷锅等,虽然口感上可能差点,但安全性上更有保障。喝汤是为了滋补,不是为了挑战身体极限。
如果非要追求砂锅的口感,那也要选高温烧结、正规品牌,有检测报告的产品。少数民族传统陶器也可以考虑,但必须确认其是否经过现代安全处理。
厨房不是博物馆,不需要收藏老物件。掉釉、开裂、有异味的锅,哪怕再有感情,也该毫不犹豫地扔掉。别等身体出毛病了,才想起来这口锅有问题。
人这一辈子,吃的东西太多,能控制的其实没几个。锅,是我们可以控制的部分。别让它成了你身体的“背叛者”。
砂锅不是不能用,但一定要用对。用错了,煲的不叫汤,叫毒药慢煮。
参考文献:
[1]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监督抽检实施细则[Z].2023年修订版.
[2]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GB4806.4-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陶瓷制品[S].2016.
[3]李晓梅,王佳,赵丽.陶瓷制品中重金属迁移风险评估研究进展[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22,32(4):443-446.
声明: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旨在科普健康生活,无低俗等不良引导,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医生诊断。如感不适,请及时就医。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