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携《风流一代》《狗阵》《酱园弄》等参展作品,中国电影人再次大规模奔赴戛纳。在参展作品中出演角色的演员,也以不同的造型成为红毯上的焦点。然而,许多影迷并不知道,另一个来自国内的群体,也在戛纳红毯上开辟了一条“赛道”,演起了一出“群芳争艳”的热闹戏码。

网传照片显示,一些没有作品的演员、许多“网红”,也趁着戛纳影展的热度,集体踏上戛纳红毯。尽管我们很难在文娱新闻中看到他们的身影,但通过自媒体等渠道,这些人在红毯上的活跃,同样可以转化为可观的“私域流量”,为其带来渴望已久的曝光。毕竟,戛纳影展的含金量毋庸置疑、有口皆碑,能和携作品参展的知名影人同走一条红毯,怎么看都是一件“倍儿有面子”的事。然而,也正如不少影迷质疑的:既然戛纳影展的主角是参展影片,那些与作品毫无干系的人,是怎么走到红毯上来的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其实早已是某种“公开的秘密”——不论是在戛纳还是其他影展,红毯的性质都并没有那么纯粹。国际影展既有艺术性的一面,又有商业性的一面,自带吸睛效果的红毯,常常要承担“创收”使命。因此,如果有人没有参展作品但想走上红毯,只要谈拢价格,同样有望如愿。

视觉中国供图

今年戛纳开幕前夕,有人捅破了这层“窗户纸”。知名媒体人洪晃在一则公开的视频中透露:戛纳开幕式红毯,包含妆造、摄影、接送在内的一条龙服务,大约需要150万元。赤裸裸的数字,让人看到了红毯背后名利场上的金钱交易,也让更多人开始质疑影展红毯的意义。那边厢,众多高水平电影群英荟萃,俨然一幅殿堂气象;这边厢,红毯上却充斥着金钱的气息,令人目瞪口呆——正如有媒体总结的:艺术与闹剧同时在戛纳上演。

其实,从传播规律的角度来看,我们无须对此太过惊讶。互联网时代,人人都知道“注意力经济”中蕴藏着多大的商机。对一部分吃流量的“网红”群体而言,不论是想进军演艺圈,还是想在直播带货时有更大影响力,都会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取更大规模、更加亮眼的曝光机会。这与提供“付费登毯”服务的戛纳影展,正可谓一拍即合。

在热爱电影的影迷眼中,戛纳或许有着独一无二的神圣光环,但对那些寻求曝光的人而言,花钱去戛纳走红毯,和其他“花钱买流量”的交易并无本质区别。“网红”与戛纳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很难说这里面有什么不道德的成分。这就像是某些海外政商文体名人公开出售与其共进晚餐、会谈合影的机会,引得众多“微商”趋之若鹜一样。旁观者难免会觉得戛纳影展以及这些名人“有失体面”,但说到底,只要市场依然对这种“买来的流量”买账,这样的利益链条就很难斩断。

如果我们确实觉得影展红毯变味至此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也并非什么都做不了。交易双方自由买卖红毯“坑位”,旁人自然无从阻拦,但如果大众能逐渐形成共识,不再轻易被“买来的流量”迷花眼,少将目光投向这些与影展主题无关的场外操作,这样的“坑位”自然会越来越不值钱。

在影展中,人们越关注什么,意义就越会在哪个领域聚集。如果舆论能把注意力多集中在参展的电影作品,而非谁谁谁上了红毯、走了多久、穿了什么衣服上,“艺术”自然会逐渐压倒“闹剧”。到那时,估计也只有冤大头还会再去花那“150万元”。

来源:中国青年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