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
近年来,海东市高度重视村集体经济发展,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抓基层、夯基础的重要抓手,压实各级党组织书记责任,积极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以“六立六破”模式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薄弱村清零数”与“村集体经济增实力”双突破。
党建引领
多方向拓展发展路径
走进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丹麻镇拉庄村,“延守”牌纯洋芋粉条加工车间内的工人们正忙着漏粉、捞粉、洗粉、搭粉、上架……不一会儿,一缕缕晶莹剔透的粉条便生产出来了。
除了粉条厂,拉庄村驻村工作队还积极探寻村民致富增收的新渠道、新途径,发展蕨麻等特色经济农作物种植产业。“蕨麻亩产能达到425公斤,除去种子、人工等费用,每公斤至少能赚10元,我今年种了约0.5公顷,收入能在13万元以上。”拉庄村蕨麻种植大户莫虎学说。
拉庄村产业发展的这一系列变化,得益于驻村工作队的辛勤付出,更源于海东市为激活村集体经济所建立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
针对个别村“两委”班子发挥示范带头作用不足难题,海东市立支部示范模式破解带动乏力难题,出台实施村集体经济“强村”工程若干措施,将村集体经济发展纳入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成效考核硬指标,抓实支部、用活党员,向631个村选派1906名驻村干部,2023年选定56个示范村,按每村70万元的标准落实中央扶持资金3920万元,实施28个项目,采取分村推进、精准滴灌的方式,找准切合各村发展途径。
同时,充分发挥党组织优势,通过登门拜访、座谈恳谈、电话沟通等形式,吸引在外务工能人返乡创业,打造一批有文化、熟政策、见识广、懂技术的集体经济“领头雁”,助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针对个别村区位优势不明显、人口数量较少的现状,海东市立规模效应模式破解资金打散难题,坚持“输血”与“造血”并重,通过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不遗余力地抓好与上级各职能部门对接,寻找政策、项目、资金支持,拓展多方向发展路径。
盘活资源
下力气挖掘发展潜力
6月的互助县加定镇浪士当村山林茂密,空气清新,不远处的瀑布似银河下泻,山脚下屹立着极具民俗风格的独栋民宿,身处期间,仿佛步入了“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田园。作为青海省乡村旅游重点村,如何充分借助天然禀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如何让村民在家门口享受幸福生活?浪士当村的答卷是:以草山资源为基础,以特色民宿为依托,以农家乐为辅助,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
“浪士当村依托浪士当村景区大力发展乡村旅游,进一步带动了当地农家乐、特色民宿等相关产业,彻底改变了当地村民收入单一的问题。”浪士当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白索南才让说。
乡村旅游近些年一直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海东市牢牢抓住这一发展机遇,立文化旅游模式破解定位不准难题,通过政府主导、村集体入股、企业开发的模式,充分挖掘民俗文化、农业产业和自然资源优势,大力推进农旅、文旅深度融合,推广“一村一品”特色游和度假游,实现生态资源优势向村集体经济优势转化。
平安区冰岭山村打造集药水泉、田园综合体、野外素质拓展基地、冰瀑、乡村民宿等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2023年村集体经济收益26万元,同比增长100%;古城乡石碑村塑造“夏有花海冬有雪”农旅融合新品牌,2023年收益63.3万元;互助县麻吉村打造的油嘴湾旅游景区,带动就业300余名,2023年实现村集体收入分红12万元……如今海东市的乡村文旅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拔节生长,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深度挖掘文旅资源的同时,海东市还立盘活存量模式破解资源匮乏难题,整合集体所有的闲置厂房、荒地、果园等不动产及企业经营权,以资源开发模式,盘活集体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
建强产业
聚合力夯实发展基础
“商户订单250公斤,学校订单500公斤,抓紧打包出库,联系送货。”这几日,乐都区徐家台村“瞿景”油菜籽种植专业合作社异常忙碌。分级包装、清点数量、登记入账……村干部分工明确,有序将“瞿景”菜籽油分装上车,将这份乡村土特产送入市场。
“瞿景”油菜籽种植专业合作社榨油坊,是徐家台村在2019年利用中央财政扶持的50万元资金发展起来的集体经济产业项目。通过支部领办,徐家台村探索实践出“原料订单种植—合作社收购产销—集体受益”的“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并逐渐由最初的油菜籽生产加工作坊升级为对接电商平台,辐射带动其他农副产品产销的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了村集体与群众的利益共同体,实现了“支部有作为,群众得实惠、集体有收益”三方共赢。2023年榨油坊收益突破10万元大关。
产业振兴始终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针对部分村集体经济底子薄、规模不大、品牌不响等情况,海东市立村企联建模式破解效益不高难题,结合自身资源优势,多方招商引资,打造村集体经济的发展载体和生产要素集聚平台。而针对个别村在发展好村集体经济上想法不多、不会创造条件发展集体经济的问题,海东市则立股份合作模式破解思维守旧难题,通过资源变股权、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等市场化办法手段,引导农民参与收益分配,激活资源要素,增加集体收入。
产业兴旺最终要让百姓实实在在地享受发展带来的美好生活。
走进互助县加塘村的田间地头,平整的土地一眼望不到边,田地里翠绿的菜苗与周遭夏日的景致融为一体。“今年田里的这些有机蔬菜收成应该会很不错。”捧着菜苗叶,加塘村村委会主任张万林喜上眉梢。
让张万林欣喜的不光是有机蔬菜的长势,更有土地流转给村里带来的实惠。“今年流转出去的土地面积比去年大,土地流转费预计有2万元左右。除此之外,种植、培育、施肥、除草、开挖、销售等环节都需要本地村民参与,这样不仅村集体经济能收益,村民也能有稳定收入。”
目前,海东市村集体经济收入5万元以下的521个“薄弱村”已实现有效清零,村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村达到113个,村集体经济发展呈现“百花齐放春满园”良好态势。(来源:青海日报 记者 郑思哲 通讯员 姚子龙)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