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炭翁》,这是绝大多数学生都学过的一篇课文。过去,我们曾经为了背它闹的死去活来,也因为它,对大诗人白居易深恶痛绝......
可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生活的变迁,再回首这个作品时,我们的心境却早已发生改变。
曾经少时的那种厌恶感,早已消失不在,只有说不出的敬佩与深深的哀叹——白居易到底是怎样才写出这般生动的作品?让我们从未如此的感同身受。
一、白居易在《卖炭翁》中的细节刻画
在该作品中,白居易似乎没有用任何的情感波动,他只是简单的叙述一件事情。但就在这平淡的口气下,让我们经历了真实的老无所依。
在文中,开篇就写“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仅仅一句,就带给我们强烈的画面感。
一个老人在南山中烧炭,白居易好像什么都没说,又好像什么都说了......
我们的脑海里面,自觉的脑补出了这样一幅画面,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正在佝偻着身子,勉强着烧着炭,时不时还会咳嗽两声。
在现代社会,老人就应该在家里面养老,似乎只有年轻人在996,可千年前的这一幕,却颠覆了我们的认知。
通过历史文献可知,古代人比现代人要更艰苦,他们不仅要服徭役和兵役,而且还要为了一亩三分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在青壮年时代,他们早已透支了体力,累出一身的暗伤,可到晚年,他们还得咬着牙继续奋斗,只为了能够活下去。
平静的话语中,我们只能感受到无助,甚至不由自主的将自己也带入其中。
但这还没有结束,白居易继续用朴素的语句叙述道:卖炭翁完成了辛苦的伐木、烧炭过程后,还需要将它背出去卖。
在这一过程中,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这又是一句让人饱含热泪的句子,满面尘灰与烟火色,两鬓苍苍和十指黑,这强烈的对比之下,让人们看到了卖炭翁的艰辛,甚至感受到这位老人耗尽生命之火般的“暮气”。
回想起史书中的记录:百姓面有菜色,百姓目光呆滞麻木,宛如僵尸一般。
这些枯燥的文字,如同画面一般活灵活现的被展现在我们面前,这种直击人心的场景,足以让任何一个现代人心酸。
二、《卖炭翁》中的高潮部分
可这还不是高潮,高潮的是,卖炭翁费尽千辛万苦炼得上千斤炭,将其辛苦的运送到了南市,本以为能够获得一份丰收的喜悦。
但白居易用残酷的记录,将这一切的辛酸变成了笑话......
即:“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通过卖炭翁制作炭、运送炭的慢,来和宦官来的快、交易的快进行强烈的对比,初一看,好像卖炭翁获得了生活的回报,但仔细一看,却是满满的讽刺。
宦官宣布诏书快速掠夺卖炭翁的财产,虽然表面上是给予交换,但事实上几乎等同于明抢。
有学者曾经研究过这篇文章的背景,其中提到的宦官和南市交易,其实就是唐德宗时期的宫市。
根据《旧唐书》记载:“时宦者主宫中市买(宫中派宦官到民间市场买物)内官买物于市,倚势强贾,物不充价,人畏而避之,呼为‘宫市’。”
初始时,宦官还比较收敛,价格比较公道。
但随着唐德宗时期宦官势力的膨胀,宦官集团为所欲为,到处敛财,于是所谓的采办就变成了公然的抢劫。正如史书记载:“名为宫市,其实夺之”。
我们再将这段历史带入到卖炭翁的遭遇中,一个辛苦的老人,在该退休的年纪拼命工作,累到白发苍苍,满身脏污,换来的劳动成果,却被不法分子随意掠夺。
白居易虽然没有任何表达,似乎老人也没有任何反抗,可即使隔着千年,我们依旧能够通过这苍白的文字,感受到一种绝望和悲凉......
文中没有任何表示的老人,他可能会一脸茫然的看着宦官,也有一定概率会心痛的看着自己的货物。
但在那黄澄澄的圣旨面前,老人也只能无声的哭泣,想要伸手去握住那已经不属于他的劳动成果。也有可能,换来的是宦官的辱骂,甚至是一记鞭打。
白居易在旁边什么都没说,可似乎他又什么都说了,因为老人的同情,对宦官的愤怒,对世道的无奈,都在那苍白的文字里隐藏着。
这也正应了鲁迅先生的那句话: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那看似沉默的字眼,却早已蕴含了无限的感情。
也正因为这篇文章写的太好,太直击人心,所以这篇文章被后世流传,被我们所背诵。
三、如今状况和卖炭翁相似的一个群体
但是,历史毕竟已经过去,连白居易都已经成为古人,当年的卖炭翁自然已经没有了获得人们爱心的可能。
不过常言道,历史是一个一面镜子,在照明过去的同时,也在照着我们的现实。卖炭翁虽然已经过去了,可我们身边的老人,其实一直都在。
也许有人会问,现在社会的保障体系很健全,老人们都在养老,怎么还会有现代版的“卖炭翁”出现呢?
其实,如果在下班之余,我们去社区逛一逛,依旧还是能发现那些摆摊的老人们。这些老人或摆着自己家里产的水果,或摆着新鲜的蔬菜。
如果去跟踪调查他们,我们会发现,这些老人很多都已经七八十岁了,但依旧在四五点钟就挑着菜来了。
有的人的背看起来很佝偻,但他们的肩膀上却挑着五六十斤重的东西,走的虽然有些摇晃,但肩膀似乎很稳......
来到了摆摊之处后,他们就开始了一整天的卖菜。
上午的时候还好,没有什么太阳,但同样也没有什么客人,因为现在年轻人都起不早。
好容易到了中午,为了做饭买菜的人多了些,可此时的太阳已经非常的毒辣了。
一旁的商贩们可以在店铺里吹着空调,打着扇子。而另一旁的老人们却只能蹲在地上,直面着太阳。
很多老人肩膀上披着一块毛巾,每次汗流浃背时就擦一擦,面对毒辣的太阳,他们也只是带着个草帽用来抵挡。
在那三十八、九度的高温下,他们的眼神依旧有神,看着一个个来往的打的伞的人群,热情招待着每一个可能会上来问价的人。
到了中午的时候,太阳晒的人头晕,商铺里的人早就已经躺在睡椅上睡午觉了,可那些摆摊的老人,他们没有地方睡,只能坐在硬石板上,短暂的眯一下。
但眯着,眼瞅着要倒下的时候,突然一个颤抖,然后又擦擦眼睛醒了过来,继续望着巷子的尽头,期待着可能到来的顾客。
有的时候,客人上门来问价格,这些老人们都会很热情的招待,报着那远比商铺要便宜的价格,还积极的给对方称好,有时还会搭上一把葱或者一点蒜。
到了付款的时候,老人似乎有些斤斤计较,为了几毛钱都不放过。年轻人往往抱怨一句,然后用扫码支付后离开。
但殊不知,老人斤斤计较的背后是恪守诚信,他们绝对不会少一两称,所以他们宁愿送对方一把葱,也不愿意减少一毛钱。
可就是这点淳朴,也往往会引起年轻人的鄙视。
到了收摊的时候,有的老人菜都卖光了,虽然前前后后只赚了不过30块钱,但老人总是躲在一个角落,把一毛一块摆的整整齐齐数的不亦乐乎。
还有的老人只卖了几毛钱,看着满地被晒黄的蔬菜,只能发出无奈的叹息,然后挑着菜一步一个脚印的回家。
和来时不同的是,来的时候虽然很重,但却充满干劲,回去的时候似乎少了一点重量,可担子却挑起来更重了......
四、“卖炭翁”群体的问题需要重视起来
看着这一幕,我们是否会想起过去的卖炭翁,都是六七十岁的高龄了,却依旧在努力维持生计。当别的老人在广场跳广场舞时,他们却挑着几十斤的重物,走上十数公里的路程。
现在的卖菜老人们,和过去的卖炭翁是不是有一种相似?
也许有人会问,白居易时期是因为唐德宗统治不行,所以才有卖炭翁现象,那么现在为何卖菜的老人会这么辛苦呢?
其实答案很简单,老人的担当,家庭的伦理。
首先来看疫情问题,大家生活在现代都经历过这一阶段,很多人因此生活出现问题,大家日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的老人一直都不讲究退休,虽然很多事情干不动了,但依旧负担起了照顾孙子,为家人做饭搞卫生,甚至为了补贴家用开始了捡破烂和摆摊。
在这种背景下,很多老人也开始了卖菜,他们或者是在郊区种了地,或者是在农村种的地带到城里来卖,他们为了子女而奔波,为了几毛钱而斤斤计较......
但这还只是冰山一角,有的老人过得更苦,因为他们的子女并不怎么孝顺,在辛苦的买菜过程中,由于现代都使用扫码支付,而老人只有老人机。
所以,他们在辛勤劳作一整天后,所有的劳作收入都被子女快速的转账到了自己的手中,甚至,有的付款码都是子女的,老人根本都没有接触过赚得的报酬。
每次辛苦劳作回来,老人只能得到些基本的照顾,而他辛苦赚来的报酬都补贴进了房贷车贷中,并且时不时还要遭到子女的嫌弃,认为他没什么用。
这一幕和前文提到的强占劳动成果的宦官何其相似?
现在的老人岂不和当年卖炭翁类似的遭遇。不过,两者还是有所区别,卖炭翁是为了活下去,而现在老人则是为了支撑起家庭,弥补子女的亏空。
可是,一个人的生命有多长,一个人的劳动力又能持续多久?
从出生开始就为父母而奋斗,到中年为子女奋斗,到晚年为孙子奋斗,休息的时刻在哪里?养老的概念又在哪里?
因此,在网上兴起了一股潮流:从今天开始,要带现金出门。
为什么要带现金?因为,我们以后要常去老人的摊边看看,用那零碎的1块5毛,去从老人手里买一把日常用的菜。
对于我们来说,这只是半顿饭钱,可对于老人来说,这是他们的生活。
为什么不使用手机支付?
原因上文也讲了,让钱真正到老人的手中,让老人享受那片刻的数钱(收获)的快乐。老人们累了一辈子,苦了一辈子,至少让他们获得短暂的欢愉。
还有,如今市场有缺斤少两的现象,我们在抱怨的同时,不妨去接触一下这些老人的市场,虽然他们不习惯用手机,虽然他们为了一毛钱斤斤计较,但至少他不会少你一毛钱。
而且,在之前的新闻中有报道,老人卖杨梅的时候,由于顾客很多,所有人假装扫码支付不付钱。老人弄不清楚付款码,所以吃亏到流泪。
了解这一切的我们,不妨停一下快节奏的高科技生活,向这些辛苦了一辈子的老人留下一些爱心。
最后,携带现金出门其实也是为了我们自己。
现在我们虽然都很年轻,似乎有着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和学习动力。可是,终有一天我们也会老的,我们也会面临着养老问题。
会不会有一天,我们也和这些老人一样,为了补贴家用而放下养老的概念,投入到再就业的潮流中。在那时候,我们会不会也为了一毛钱斤斤计较呢?也许会吧。
所以,从现在开始使用现金,清楚的记得自己的每一笔流水,也许我们会为将来节约更多的钱。至少在补贴孩子们家用的时候,不会到了七老八十还要去拼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