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这篇文章之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随我一同探寻文字的世界~
文:水木史记
编辑:水木史记
——《前言》——
一个皇帝,停妻子棺椁在宫中整整六年。
不是忘记,是等待,等一座陵寝修好,等两人能合葬。
这份执念,在权力场上罕见得可怕。
——《壹》——
12岁入宫的少女,成了燕王府唯一的女主人
1373年,洪武六年,一个12岁的女孩被选入宫中,她叫徐氏,父亲是开国功臣徐达,母亲是谢氏,这个女孩从小翻看父亲书桌上的兵书,认字识理,被人称作"女诸生"。
她进宫不是做宫女,是陪伴14岁的燕王朱棣。
马皇后亲自教导她,日日相处,朝夕相伴,两个少年在宫墙内度过三年时光,这三年,没人知道他们说了什么,做了什么。
史书只记载了四个字:"独被宠眷"。
1376年,洪武九年正月二十七日,15岁的徐氏嫁给17岁的朱棣,婚礼办完,燕王府多了个女主人,次年六月,长女朱玉英出生。
再过一年,长子朱高炽降生,接下来的日子像开了闸。
1380年,次子朱高煦,1382年,次女朱月贵,1384年,三女安成公主,1385年,三子朱高燧和四女朱智明,九年时间,七个孩子。
平均一年多一个,这组数字背后藏着更震撼的事实。
朱棣一生只有九个子女,前七个全是徐氏生的,其他侍妾呢?没有,在徐氏生完第七个孩子之前,朱棣的其他女人一个孩子都没生过。
不是不能生,是朱棣根本不碰她们。
燕王府后院那么多女人,九年里形同虚设,这在皇室婚姻里是什么概念?帝王之家从不缺女色,缺的是这份专情。
1381年,洪武十三年三月。
朱棣带着徐氏和孩子们离开南京,前往北平就藩,北平是边关重镇,离蒙古人的地盘不远,燕王府相当于一个小朝廷。
内设典膳所、奉伺所、纪善所、良医所、典仪所、工正所。
朱棣忙着和地方官周旋,忙着操练兵马,徐氏管着府里大大小小的事,给孩子找先生,管仓库收支,调度下人,处理纠纷,燕王府在她手里井井有条。
朱棣在外打拼,从不担心后院出事。
这份默契不只是生活上的,徐氏喜欢素净,朱棣也喜欢"洁素莹然"的瓷器,两人审美相同,性情相投,朱棣后来说,失去徐皇后,就等于失去良师益友。
一个皇帝说妻子是良师益友,这话的分量,懂的人自然懂。
——《贰》——
披甲督战的女人救了朱棣的命
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死了,建文帝朱允炆继位,他年轻,没经验,但有两个谋士,齐泰和黄子澄,这两人给建文帝出了个主意:削藩。
不到一年时间,五个藩王被废。
周王朱橚,废,齐王朱榑,废,代王朱桂,废,岷王朱楩,废,湘王朱柏被逼得全家自焚,朱棣知道,下一个就是自己。
他手握十万大军,是建文帝最忌惮的人。
不动手,等死,动手,还有活路,1399年,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朱棣举兵,他用计诱杀了北平布政使张昺和都指挥使谢贵,控制北平九门。
对外宣称"清君侧",讨伐齐泰、黄子澄两个奸臣。
这是造反,换个好听的名字:靖难之役,朱棣带着主力部队南下作战,留长子朱高炽带着老弱残兵守北平,建文帝的大将李景隆率数十万大军围攻北平。
朱高炽守城,但每次部署都要先请示母亲。
实际上,是徐氏在指挥,她是徐达的长女,从小看父亲行军打仗,懂兵法,知战阵,她知道守城最重要的是什么,士气,徐氏做了一件事。
她披上盔甲,亲自登上城楼督战。
不是做做样子,她带着燕王府将领的家眷,一起上城墙,这些女人穿上战甲,拿起石头,跟着徐氏往下砸,城下是李景隆的士兵,城上是一群女人。
士兵们看着城头的娘子军,看着那个披甲的王妃。
他们明白了一件事:燕王府是真的要拼命,王妃都上战场了,男人还能退吗?北平城守住了,李景隆的几十万人马被拖在城下,进不去。
朱棣从大宁回援,内外夹击,李景隆惨败。
没有徐氏守北平,朱棣早就没了根据地,没有根据地,靖难之役打不下去,1402年,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攻入南京。
建文帝失踪,有人说他烧死了,有人说他跑了。
朱棣登基称帝,徐氏从北平被接到南京,册封为皇后,朱棣在册封诏书里写了一句话:"朕躬行天讨,无内顾之忧。"打仗的时候,后方不用担心。
这是朱棣给徐皇后最高的评价。
——《叁》——
46岁的皇后,临终还在念着国家和百姓
徐氏当上皇后后,依旧做着燕王妃时做的事,管后宫,管生活,给朱棣提建议,她对朱棣说:不要因为新旧区别对待臣子。
她召集大臣的妻子,对她们说:妻子不只是照顾丈夫生活,更要帮助他们的事业。
她写了《内训》二十篇,《劝善书》一部,颁行天下,徐皇后不是花瓶,她是朱棣身边唯一敢直言进谏的人,1407年,徐皇后病了。
朱棣每天守在西宫,太医袁忠彻连日进宫,观察皇后气色。
太子朱高炽和汉王朱高煦在病榻前侍疾,七月初三,病情恶化,徐皇后"神思昏迷,虚阳腾上",她还赏赐了袁忠彻白金二十五两,文绮二表,钞一百锭,纱衣二套。
朱棣和两个儿子都在场,到了晚上,袁忠彻被叫到宫门外待命。
半夜,皇后病危,袁忠彻再次入宫,七月初四天明,朱棣出去视朝,让袁忠彻父子随身待命,未时,徐皇后去世,年仅46岁。
她临终对朱棣说的话,没有儿女情长。
"当今天下虽说太平,不用兵甲,但民生并没有完全恢复,希望圣上多加体恤。"朱棣问她还有什么要交代的。
她说:用人要广用贤才,明辨是非,不要因为小过错就弃人不用,也不要因为小聪明就委以重任。教导子孙以学业为重,对宗室以恩义相待。
最后一句:"不要骄纵娘家人。"朱棣哭了。
徐皇后也流泪了,她说自己生死有命,只希望朱棣珍重,别为自己过于伤心,她还有一个遗憾,当年靖难之役时,那些跟着她一起守北平的将士妻子,她一直想亲自回去嘉奖抚恤。
现在去不了了,她把这件事交代给太子朱高炽。
说完这些,徐皇后闭上眼睛,朱棣伏在她尸身上,像个孩子一样痛哭,他穿上白衣素服,一穿就是一年,他辍朝一年,不在原来的宫室里接见群臣。
他命令正一教真人张宇初带着道士给徐皇后祈福。
他命令南京大报恩寺的僧人给徐皇后超度,道会和法会,办了一百多天,这是明清两朝所有皇后里,丧礼规格最高的。
朱棣还宣布:此生不再立皇后。
这个承诺,他守了十七年,直到死,但更震撼的是另一件事,徐皇后的棺椁,没有下葬,它被停放在南京皇宫里,一停就是六年。
——《肆》——
只为等一座能合葬的陵墓
徐皇后死的时候,朱棣正准备迁都北京,他从永乐元年就开始布局,把北平改名顺天府,鼓励富商迁入,他要把首都从南京搬回自己的龙兴之地。
但皇陵还没建,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在南京明孝陵。
朱棣也想和徐皇后合葬,但他不想葬在南京,他要在北京建陵,他要和徐皇后一起,永远留在北平这片土地上。
问题来了:陵墓没建好,徐皇后的棺椁怎么办?
朱棣做了个决定:等,把棺椁停在南京皇宫,等北京的陵墓修好,1409年,永乐七年二月,朱棣命礼部尚书赵羾和江西术士廖钧卿去北京选陵址。
他们选中了昌平县的黄土山,朱棣同意。
同年五月,朱棣下诏把黄土山改名天寿山,廖钧卿带着金剑、银锄,开始定陵穴,武安侯郑亨祭告兴工,军民工匠在武义伯王通带领下动工营建。
修陵是个浩大工程,挖地宫,建地面建筑,修神道,立石碑。
每一步都要精心设计,每一处都要精雕细琢,朱棣时常带着群臣去工地视察,他在等,等陵墓修好,等妻子入土为安。
1413年,永乐十一年正月,长陵地下玄宫落成。
朱棣命次子汉王朱高煦护送徐皇后的棺椁从南京到北京,北京僧录司左讲经智寿和尚率领200名僧人随侍,沿途每到一个驿站,按时诵经进膳。
朱棣亲自巡幸北京,跟随妻子的灵柩北上。
正月十七日,徐皇后的棺椁从南京皇宫发引,二月十七日,徐皇后葬入长陵,从1407年去世,到1413年下葬,整整六年。
这六年里,徐皇后的棺椁一直停在南京皇宫。
朱棣每天经过,看着那口棺椁,他在等一个承诺兑现的时刻,等能和妻子合葬的那一天,徐皇后成了第一个葬入明十三陵的人。
长陵的地面工程还在继续。
朱棣时常去长陵,看工程进度,看妻子的陵寝,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征讨漠北的途中病逝,享年64岁。
他留下遗嘱:让徐皇后的神主暂时从太庙迁出,和自己的棺椁合在一处祭祀。
神主是灵魂所依,朱棣想早点和妻子的魂灵相聚,同年十二月,朱棣与徐皇后合葬长陵,"生同衾,死同穴",他做到了。
他用六年时间等待,用十一年时间修陵,只为和妻子永远埋在一起。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