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林昀肖 实习生李佳英 姜伊菲 北京报道 随着全球癌症威胁在不断加剧,放射性药物的应用正在打开新的发展空间。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数据显示,全球核药市场预计从2023年的84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294亿美元。

赛道持续升温,然而目前国内核医学与核药领域还未被充分开拓。近日,在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贸易发展局主办的第四届亚洲医疗健康高峰论坛(ASGH)上,香港理工大学与医用同位素研发生产企业磐美迪控股(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磐美迪”)达成战略合作。磐美迪控股董事局主席符展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虽然目前癌症有多种治疗方法,但均未达到理想的水平,而放射性核素靶向治疗的核医学技术有望成为最有前景的治疗策略。

“然而,核医学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不仅复杂而且面临众多挑战,如原料供应的不稳定和高采购成本。提高如Ac-225等稀缺医用同位素的供应稳定性,对推进核药及核医学技术研发至关重要。”符展成说。

尽管中国的核医学起步较晚,并曾经历长时间的发展停滞,但近年来国家政策的支持和市场需求的增加促使这一领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面对挑战,国内企业不断寻求合作,以加速研发进程和技术创新,实现破局。

携手探索核医学市场

放射性药物是包含放射性核素的一类特殊制剂,主要用于医学诊断和治疗。获得国家药品批准文号的核素药物称为放射性药品,这些药品是用于临床诊断或治疗的放射性核素制剂或其标记药物。

沙利文指出,放射性药物按临床用途可分为诊断类和治疗类。诊断类药物通过示踪技术可以在分子层面揭示病变组织的功能变化、基因异常表达及生化代谢变化等,具有速度快、准确性高、灵敏度及分辨率优异的特点。这使得它们不仅能实现疾病的早期诊断,还能帮助制定更有效的预防或治疗方案。治疗类放射性药物则能通过核素对病变组织进行选择性和靶向性的治疗。

在肿瘤治疗领域,核医学的潜力一直受到广泛关注。符展成指出,癌症构成了巨大的威胁,将癌症治疗作为重要议题在健康社会中尤为重要。尽管目前有多种治疗手段,但效果仍未达到理想状态。他认为,未来在对抗癌症的斗争中,通过将放射性核素附着在靶向剂上进行精准定位的核医学将是最有希望的策略。

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报告指出,2022年全球有2000万新发癌症病例和970癌症死亡,预计到2050年,全球癌症新发将超过3500万例,与2022年相比,猛增77%。

由于癌症患者数量持续居高不下,全球核医学市场前景向好。根据fortune business insights数据,预计全球核药市场将由2023年的84亿美金提升至2030年的294亿美金,年复合增长率达到20%,而在2019-2023年的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仅为11%。

然而,核医学是一个多学科交叉领域,涵盖了药学、辐射剂量学、辐射生物学和放射化学等多个专业,因此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专业壁垒。

面对这一挑战,业内企业常采取研发合作的策略。以远大医药为例,其与澳洲生物技术公司Telix合作,共同开发的产品涵盖针对前列腺癌、肾透明细胞癌和脑胶质瘤的六种药物。而磐美迪则选择与英国公司PanMediso合作,专注于Ac-225的研发。同时,在产学研方面,磐美迪与清华大学合作设立了医用同位素产业融合专项。

符展成表示,此次与香港理工大学的合作双方将聚焦核医学影像诊断和放射性治疗领域,共同推进创新技术研发与应用。

 “磐美迪控股在核药领域一直致力于实现创新突破,结合我校医学影像及放射科学的科研实力,相信能够在科研合作、技术转移、人才培养等多个层面实现互利共赢。”香港理工大学副校长赵汝恒指出。

原料供应难题有待破解

近年来,国内外企业积极布局核医学及核药赛道,以应对市场的变化和满足患者的需求。

纵览全球,不难看到包括诺华、拜耳、礼来等跨国公司加速布局的身影。2013年,拜耳的氯化镭[223Ra]被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伴症状性骨转移且无已知内脏转移的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标志着全球首个α粒子靶向治疗药物的问世,这在以往放射性药物大多无靶向性的背景下是一大突破。

此后,收购成为跨国药企加速核药领域的重要手段。2017年,诺华斥资39亿美元收购Advanced Accelerator Applications,随后于2018年以21亿美元收购Endocyte,分别获得了两款重磅治疗用放射性药物,即镥[177Lu]-氧奥曲肽(用于治疗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神经内分泌肿瘤患者)和镥[177Lu]-vipivotide tetraxetan(用于治疗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患者)。到了2023年,礼来以14亿美元收购Point Biopharma,进一步获得了两款处于临床III期的治疗用放射性药物PNT 2002和PNT 2003。

然而,尽管核医学的前景被多方看好,全球获批的核药数量却有限,并且多数为诊断用途。具体来看,根据沙利文的数据,截至2023年10月,全球共有64款放射性新药获批上市,其中50款仅用于诊断,13款仅用于治疗,而1款新药同时用于诊断和治疗。原料供应似乎成为核药研发的重要阻碍。

对此,符展成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介绍,新型医用同位素如Ac-225在全球范围内的供应极为有限,这一稀缺性给核药研究领域带来了明显的不确定性。获取同位素的时间和成本也充满了变数,特别是对于依赖进口的同位素而言,其供货稳定性和价格波动更是难以预测,这些复杂因素均对核药的研发进程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由于原材料极其昂贵,不容浪费,因此必须优化每一个生产工序。这种优化需要与大学及科研机构共同基于此目标进行紧密合作。”符展成强调。

据Clairvoyance Research数据显示,Ac-225目前全球年产量约1.8 Ci,然而,其需求量预测在2031年需求量将达到 523Ci,且产能不会过剩。由于供应短缺,Ac-225的价格居高不下,曾经创下100万美金/mCi价格。

靶点选择成关键?

在核药研发面临诸多挑战的情况下,如何寻找突破口呢?靶点选择似乎成了一个关键。目前,中国核医学赛道正呈现出新气象。

利好医用同位素生产、核医学发展的政策出台。2021年6月,中国发布了首个针对核技术在医疗卫生应用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医用同位素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该规划明确,到2025年,将实现一批医用同位素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并适时启动1至2座医用同位素专用生产堆的建设,实现常用医用同位素的稳定自主供应;到2035年,积极推动医用同位素的出口。

受此政策的鼓励,国内药企在核药领域也展现出积极追赶的姿态。例如,恒瑞医药、远大医药、云南白药等知名药企积极进入核药领域。

具体来看,恒瑞医药已推动4款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进入临床阶段,其中包括2款诊断用药—镓[68Ga]伊索曲肽注射液和HRS-9815注射液,以及2款治疗用药—镥[177Lu]氧奥曲肽注射液和HRS-4357注射液。

与此同时,远大医药也已有4款创新放射性核素偶联药物在国内获批开展临床研究,其中3款已进入III期临床阶段,包括诊断前列腺癌的产品TLX591-CDx、诊断透明细胞肾细胞癌产品TLX250-CDx,以及治疗GEP-NETs的产品ITM-11。

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市场竞争结构相对稳定。头豹指出,中国的放射性药物行业已形成以东诚药业和中国同辐为核心的双龙头垄断局面。这两家公司合计占据了中国核药市场超过六成的份额,其中中国同辐占40.4%,东诚药业占21.6%。这一竞争格局较为稳定,中国同辐和东诚药业借助其丰富的资源和完善的产业链布局,长期领先于行业,其产品线丰富并且全面部署了诊疗一体化和精准医疗,竞争优势坚固,难以被撼动。

与发达国家对比,中国核医学及其核药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且曾经历发展停滞,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本土企业仍有机会通过建立竞争优势和差异化布局来迎头赶上。

符展成指出,目前国内企业多为研发β同位素药物。而α粒子可释放的线性能量传输效力是β粒子的400倍,更有效杀伤癌细胞,对健康细胞的损伤小。锕Ac-225的一个显著优势是其拥有9.9天的半衰期,这在当前的α疗法中被认为是最优的半衰期。这使得基于锕[225Ac]的核药有效期可以达到120小时,且与镥[177Lu]相比,其治疗效果更优、毒性低、安全性高。若基于锕Ac-225的α放射性治疗药物进行研发,有望加速核药研发进程。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