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素材来自《梦溪笔谈》一书,作者原创,独家首发,转载必究,拒绝伪史,保证不涉时政。 宋朝,被胡适称为中国古代最开化,最优秀的时代。别的不说,就四大发明而言,就有三项进入了广泛应用的时期。雕版印刷进入繁荣时期,火药、指南针被广泛应用。哦还有文化上,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让国人见识到了什么叫风俗画。而这一切繁荣的背后,是宋朝商品经济的繁荣,以及市民阶层的扩大。

是的,像那武大郎,便是典型的小市民阶层。他临街有间二层小楼,楼上住着潘金莲和西门庆,楼下卖烧饼,那小日子过得,不要太逍遥哦。那咱来设想一下,说假如这武大郎想当官,那他该怎么办呢?据史料记载,当年隋炀帝创立了科举制,武则天又在其基础上创立了八股取士。所以,如果武大郎要当官,首先就得过了八股取士这一关。

关于这事儿,梦溪笔谈中有个例子,绝了!说在宋仁宗嘉祐年间,想考状元,首先得考中进士,然后参加殿试。但那年殿试尚未开始,民间就传出了小道消息,说有个叫王俊民的,是本届状元。消息传到详定官王荆公耳朵里,他就觉得纳闷了,说这王俊民是谁啊?凭啥他就一定是状元啊。要知道,我可是把最后一道关的,我就偏不认定他是状元,看他能怎么办。 不久,殿试开始了,初考官先选出一批优质试卷,把名字糊上,试卷密封,然后送覆考官审核。结果覆考官一看初考官送过来的第一名的试卷,说这种水平能当状元?初考官是收了人家多少钱啊!于是就拟定了另一个人当状元。如此一来,这两位考官就有了歧义,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于是就把官司打到了详定官王荆公那里。上文说了,当时的试卷名字是被糊上的,所以大伙儿全凭试卷本身的质量评出高下。

这王荆公拿到试卷后左看右看,想从试卷中看出来,这两位准状元,哪一个叫王俊民(他还没忘了当年初许的愿)。他的朋友天章阁待制杨乐道见他很是为难,就给他出主意,说那你就干脆选一份两位考官都没看中的卷子,将其擢为第一名报上去。要知道,这王俊民既然如此自信,想必定是个文章极好之人,所以,不大可能两位考官都没看中的!

王荆公觉得有理,便选了个排名第四的(为了保险起见)文章,送交宋仁宗,并说初考官和覆考官定的试卷都不行,还罗列了一系列理由。宋仁宗一拍脑袋,说行吧,你话多,我信你。就这样,本来的殿试第四名,转眼成了状元!而等名字一出来,王荆公傻眼了,因为此人正是王俊民!此事见于梦溪笔谈中,它是想告诉我们,在宋朝,怎样才能当官?三分靠能力,剩下97分靠天意!像武大郎这样的,估计一辈子都没戏!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