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年开学仅仅两周时间,就发生多起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再次牵动万千家长的心弦。2025年9月13日,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通报,9月12日上午该区朝阳学校部分师生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截至当天22时,138人在院留观治疗,均为轻症;9月16日,东方网报道,上海部分家长在社媒质疑校园餐出现质量问题,午餐中的虾仁炒蛋里出现细沙,涉事的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回应称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并“深刻反思”。
这两起事件都还是“进行时”,调查结果仍然有待出炉。上海闵行区市监局表示已关注到此事,并积极开展调查;而在济宁方面,通报发布几天以来,相关的争议不减反增。据中新社报道,“72小时无进展”道出了公众的不解与疑虑,不少家长在网上留言称“有的都吐血了,有的住重症监护室了”,质疑通报中的“轻症”存在美化掩饰;也有家长质疑,“3000多份汉堡就100多人(身体不适)?”
兖州这起校园食品安全事件,仍有不少疑问应该尽快查核:大批学生腹痛呕吐的原因到底是什么?传言中的“校外汉堡店”供应了三千多份汉堡是否属实?这些汉堡是否符合食品安全卫生标准,又是否导致学生食物中毒的元凶?食物中毒的学生真实人数是多少,轻症与重症的比例又是多少?校园食堂的招投标程序是否符合规定?既然济宁当地已经成立了联合处置工作组,就有必要及时查明真相并公布,给广大家长一个交代。
而就上海部分家长反映的问题而言,究竟是绿捷所说的“部分虾仁炒蛋”里有沙子,还是家长学生反映的有些饭菜发臭,绿捷是否真的“垄断了上海校园餐”,招投标程序是否透明公正,此次出现的虾仁炒蛋问题究竟是个例还是普遍现象,监管部门也应该尽快查清并向社会公布。
频发的校园食品安全事件显示,校园食品安全仍然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几乎年年都会爆出相应的丑闻,不能掉以轻心。
无论是中小学还是大学,在学校里的生意都是好生意,商家可以享受税收优惠、国家补贴等有利条件,而且客源稳定。也正因为如此,校园餐供应成了一块众相追逐的肥肉。有不少学校采取了将学生餐外包的方式。这里面存在一个三方乃至多方关系:食品供应商,学校管理机构,还有作为消费者的广大学生。然而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校方与供应商极易形成利益输送的共谋结构:供应商以利益换取中标,然后以次充好降低食品质量。
一旦出现这类状况,那么税收优惠与国家补贴就成了学校管理机构与供应商私相授受的唐僧肉,由此产生的高额利润流入校方与供应商手中,最终受伤的是吃到了质量低劣乃至有毒食物的学生。近年来屡屡见到的“给学生吃臭肉”“鼠头鸭脖”等校园食品安全质量事件中,常能看到类似腐败疑云。更有甚者,类似事件里还出现过当地政府部门包庇供应商的情节,严重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近年来屡屡出现的“家长做饭带饭”现象,就展现了家长群体对校园餐的不信任。作为补救,各地也都出现了类似“校长陪餐”乃至“局长陪餐”的做法,意在严格把控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但是,如果校方、供应商乃至地方主管部门本就是“利益同盟”,“陪餐制”能解决问题吗?
全国范围内中小学食堂的“互联网+明厨亮灶”行动,也意在以技术手段加强监管,把阳光照进校园餐厨房的角落。但技术也不是万能的,最终还是需要人来落地。
要更好地解决校园餐的食品安全问题,更需要家长与学生的参与,不能让作为消费者的他们只能被动等待其他各方的主动整改。唯有扩大并落实家长与学生的实质参与权,方能更好地监管食品安全,不至于失望得自带食物。2024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工作指引》,要求发挥家长监督作用。
日前,最高人民法院发布八个涉校园食品安全典型案例,其中一个案例里,某市一所学校食堂多次出现食品安全问题,校方依据合同里“师生满意度连续两次低于60%”的条款,单方面与该饮食公司解约,该校家委会的决议成为关键。
总之,针对不时出现的校园食品安全事件,各地主管部门除了及时调查真相并向社会公布之外,还应关注延宕多年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背后存在的治理机制缺失问题。唯有多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让家长们真正参与到校园餐的监督管理中来,方能对作为消费者也是未来主人公的学生负责,给他们一张放心的餐桌。
王兢
责编 辛省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