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中国核潜艇或将告别龟背意味着什么
8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近日,中国船舶集团渤海造船有限公司一则招标公告引发军迷圈热议,“2套14米组立组圆装配平台”的采购需求,虽未明说用途,但14米的数值格外敏感,不少网友推测这与大直径耐压壳的制造直接相关。更令人期待的是,若这一技术落地,困扰中国战略核潜艇多年的“龟背”问题或将成为历史。
所谓“龟背”,是战略核潜艇设计中的艇弹匹配方式。随着潜射洲际导弹射程提升,其长度不断增加,若潜艇耐压壳直径不足,就只能在艇体外部加设非耐压结构,将导弹发射筒包裹其中,形成一个凸起的“背”。龟背结构有一些缺点,一方面会增加水下航行阻力,降低航速;另一方面会加剧流体噪声,直接影响潜艇的隐蔽性。
有人觉得战略核潜艇更多是低速巡航,噪声问题不大,但事实并非如此。潜艇在航渡阶段需要高速机动,即便执行战备巡逻任务,速度也常保持在15~16节,这个速度下“龟背”引发的噪声依然很突出。要解决“龟背”问题,无非两条路,要么缩短潜射导弹长度,要么造出更大直径的耐压壳。
美俄两国都曾在这两条路上探索。美国“三叉戟”II导弹通过调整弹头排列方式,让弹头环绕在末助推发动机周围,巧妙缩短了长度;俄罗斯则更直接,将“布拉瓦”导弹的长度从“轻舟”导弹的14.7米减至12.7米,虽然“北风之神A”级潜艇因此摆脱了“龟背”,但导弹射程也从1.1万公里降至8000公里左右。
但对中国来说,缩短潜射洲际导弹长度的路很难走通。我国战略核潜艇以南海为主要发射阵地,要想覆盖美国西海岸,需有1.1万公里射程,打到佛罗里达州最南端更是需要1.5万公里,导弹长度不能轻易缩减。因此,突破大直径耐压壳技术,成了唯一的选择。
制造大直径耐压壳可不是简单的“放大”,背后藏着三大技术难关。首先是大型卷板机,圆形耐压壳需要通过卷板机加工成型,设备的精度和强度直接决定了壳体的质量;其次是特种钢材,必须具备超高屈服强度,这是潜艇实现大潜深的基础;最后是焊接工艺,高强度钢材含碳量高,焊接时容易出现裂纹,对焊接材料和技术的要求极高。
当然,取消“龟背”只是提升核潜艇性能的一步。要真正做到水下“隐身”,还需要一系列配套技术,包括自然循环反应堆,更先进的隔振模块能减少机械振动噪声,主动降噪技术可抵消部分辐射噪声,泵喷推进器则能替代传统螺旋桨,进一步降低水动力噪声。这些技术叠加,才能让核潜艇在水下真正“销声匿迹”。
值得一提的是,我国下一代核潜艇可能会用上模块化建造技术。过去造潜艇,常是先焊好耐压壳,再在狭小的艇内安装设备,不仅耗时久,还存在安全隐患。而模块化建造是把艇体分成多个独立模块,在艇外就完成内部系统的装配和测试,再整体组合,既能提高效率,又能减少工序干扰。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起就在“俄亥俄”级潜艇上用这项技术,如今我们也有望掌握,这意味着新艇的建造速度可能超出预期。
对中国海军的战略核潜艇而言,“龟背”的消失远不止是外观的变化,背后是材料、制造、动力等一系列技术的突破,更是我国战略威慑能力的一次跃升。随着技术成熟,中国战略核潜艇的航迹将能延伸得更远,真正实现“走出去”,让战略核潜艇的打击与威慑能力发挥到极致。这不仅是军迷的期待,更是国家海洋安全的重要支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