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7月28日,在中办、国办印发的《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中,中央财政将初步安排预算 900亿元 左右,用作“育儿补贴补助资金”。方案明确了 育儿补贴制度从2025年1月1日起,对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生育的3周岁以下婴幼儿发放补贴,育儿补贴按年发放,现阶段国家基础标准为每孩每年3600元,发放补贴至婴幼儿年满3周岁。 近年来,为应对人口出生率的下降,各地相继出台了托育服务、税收减免、生育补贴等方案,此次可谓是中央统筹的育儿补贴政策正式落地。
在全球范围内,生育补贴政策已在多国施行,但其政策效力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经济学人》反对生育补贴的文章作为对话对象,其主要观点是“补贴成本远大于收益、社会应适应生育率逐渐降低”。然而作者指出, 低生育率的根本症结在于激励机制错位:家庭承担了养育的绝大部分成本,而社会整体才是未来的受益者。这种付出与回报的不对等,正是国家需要通过政策工具进行干预的逻辑基础。
作者认为, 生育补贴对国家财政虽是支出,但对家庭而言是直接收益,若从社会整体考量,这实质上是一种财富再分配机制, 旨在将经济资源向养育家庭倾斜,以补偿其为社会可持续发展作出的贡献。 更为关键的是,每个人的生存和繁衍都具有维持人类基因多样性以及传承语言和文化的价值。就算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人的价值还包括消费和孕育杰出人才的人口基数,而不只是工作。
作者强调,公共政策的根本目标是以最小社会代价实现最大整体福祉。 它应确保所有人能过上基本体面的生活,并且维持社会的可持续性。 现在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足以做到这点,只是缺乏相应的社会机制支持。 而 低生育率是关乎文明存续的挑战,更需积极干预而非被动适应。《经济学人》的“躺平”论调既逻辑薄弱,也背离人类发展的根本目标。
本文 由作者授权发布, 仅代表作者观点,供诸君思考。
《经济学人》不应罔顾低生育率
对人类文明的威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