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媒体:智能并非万能智驾也不可盲驾
8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7月8日晚间,在2025享界用户星享之夜活动上,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董事长余承东回应此前被曝开车睡着一事。他表示当时是在使用智能驾驶时看手机,被路人认出并拍摄视频上传网络。(7月8日 《极目新闻》)
在人工智能加速渗透各行各业的今天,智能驾驶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驶入现实。从辅助驾驶到部分自动驾驶,再到L3级别“可以看手机”的理想状态,技术的浪潮令人振奋。然而,技术飞驰的同时,也需要安全警钟长鸣。
智能驾驶技术进步是大势所趋,但对安全的敬畏不能后退。智能驾驶的本质是“辅助”,不是“替代”;是“赋能”,不是“放手”。即便车辆拥有较高等级的自动化水平,驾驶者始终是责任主体。如果“开车看手机”“闭眼小憩”等行为被合理化,驾驶人就会把操作完全交给“智驾”。这就要求智能驾驶技术不能有任何安全保障上的瑕疵,需要在任何情况下百分之百的确保驾驶安全。从目前的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看,显然还没有达到这种“万无一失”的成熟程度。
智能并非万能,智驾也不可“盲驾”,科技进步不能代替人的理性判断。眼下,部分智能驾驶系统已经具备特定环境下的自动变道、自动泊车等能力,令人惊叹。但必须清醒认识到,这些功能远未达到真正的“全路况自动驾驶”。当前的L2级系统仍处在“辅助”阶段,存在诸多技术边界和突发风险。在没有L3级别法律许可前,用户必须全程“手握方向盘、眼观六路”,这既是技术要求,也是法律底线。谁对智驾过度信赖,谁就可能在风险中“迷航”。
智能驾驶的发展路径,不应在浮夸与冒进中迷失方向,而要在稳健与规范中持续演进。一方面,监管部门要加快立法步伐,尽快明确智能驾驶不同等级下的责任界定与操作规范,为技术落地提供清晰路径。特别是L3级别的商用标准,应建立严格准入门槛、测试机制和动态监管体系,防止“技术冒进带风险,责任空转无归属”。另一方面,车企作为技术主导方,要强化“技术+伦理”的双重自律,既要对用户负责,也要对公共安全负责,在产品宣传中准确标注功能边界,避免诱导误用和过度期待。
技术再先进,也无法替代理性;智能再强大,也不能取代责任。智能驾驶发展的方向,是解放人的双手,但不是放弃人的判断。汽车不是玩具,公路不是实验场,任何一次掉以轻心的“测试”,都可能成为无法逆转的悲剧。因此,我们推动智能驾驶向前发展的每一步,都必须走在法律红线之内、安全底线之上。
与此同时,社会公众的认知也需要更新迭代。面对智能驾驶的新形态,用户要提升“新驾商”,明白哪些是“能为”,哪些是“不能为”;懂得如何配合系统、怎样处理突发;在科技带来便利的同时,更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智能驾驶的普及是一场全民参与的革命,需要技术、制度和公众三方共建共治。
唯有在理性与敬畏中发展技术,在规范与秩序中驾驭智能,我们才能真正迎来“车在走,人可静”的那一天。在智能驾驶技术发展进程中,必须坚定握紧责任方向盘,才能在规则护航中驶向更加安全、智慧的未来。(孙维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