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韩伯平揭晓真相,不只是药物作用

毛主席的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韩伯平揭晓真相,不只是药物作用

| 地缘历史档案

编辑 | 地缘历史档案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1976年9月9日凌晨三点,一名年轻的科研人员悄悄推开中南海的一扇小门,手里握着一份刚刚完成的报告。

那一夜,整个北京城都沉在哀痛中,唯独这个房间灯火通明。毛主席刚刚离世,尸身尚未冷却,但一个前所未有的决定,已经摆在了眼前:毛主席的遗体,要保存下来,供全国人民永久瞻仰。

有人说,毛主席曾经签署过火化倡议书;也有人说,这样的决定,一旦做下,就意味着牵动整个国家的技术力量。

毛主席的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韩伯平揭晓真相,不只是药物作用

可在那个乱云飞渡的深夜,几个人拍了板,决定启动一场旷世工程。

而这具至今栩栩如生的遗体,背后到底动用了什么样的技术?真的是靠药物?还是另有玄机?北京计委副主任韩伯平,几十年后终于给出了答案。

一场没有选择的决定:保遗体,还是守遗愿?

1976年9月9日零点十分,毛主席在北京逝世。

这一天,全中国陷入巨大悲痛。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公开表示,毛泽东“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进程”。北京的天灰得异常沉重,人民大会堂门口已经聚满了等待消息的群众。

毛主席的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韩伯平揭晓真相,不只是药物作用

天还没亮,华国锋召集政治局核心成员开会。

桌上有两份意见,一份是遵照毛主席1956年签署的《倡议实行火葬》;另一份则主张保留遗体供后人瞻仰。争议很激烈

但最终,华国锋和叶剑英拍板:先保遗体,确保吊唁,后续再议是否长期保存。

4点整,遗体保护工作正式启动。一支由徐静、张炳常、陈克铨组成的技术小组迅速进驻。任务非常明确:“15天不腐,供群众瞻仰。”

毛主席的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韩伯平揭晓真相,不只是药物作用

防腐药液只是第一步,真正的难题在后面

1972年,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女尸震惊世界,2000多年不腐的奇迹给了科研人员启发。

此次毛主席遗体的防腐方案,就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张炳常判断准确,药液注入后将导致遗体肿胀,但24小时内会自动回落。

但与马王堆不同的是,毛主席的遗体要公开展示,不仅要防腐,还得“看起来像活着一样”。

从9月11日起,群众开始陆续前往人民大会堂瞻仰。每天超过3万人,室内温度迅速飙升到15°C,而棺内必须保持6°C以下*问题出现了:药效再强,也敌不过高温和空气氧化。怎么办?

毛主席的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韩伯平揭晓真相,不只是药物作用

应急小组彻夜研究,三个解决方案迅速实施:

北京氧气厂提供惰性气体,降低棺内含氧量;

特制有机玻璃棺上线,由1.6米板材拼接成2.2米长的整体;

谢飘团队赶制半导体制冷装置,精准把温度控制在7°C上下。

这一切,只用了不到48小时。

“769工程”:真正的保密行动从这时开始

9月20日凌晨,“769工程”正式启动毛主席的遗体被秘密转移到一个高度保密的场所。从这一天开始,真正的长期保存工作才刚刚起步。

遗体被完全浸泡在一种复配药液中,这种液体,不仅能防腐,还能在低温状态下稳定毛发、皮肤、肌肉甚至眼球的结构。徐静曾私下透露:这种药液成本极高,成分至今仍属国家机密。

毛主席的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韩伯平揭晓真相,不只是药物作用

可药液再好,也有极限。真正的关键,是那个水晶棺。

1976年10月8日,中共中央正式决定兴建毛主席纪念堂,并为遗体打造一具永久保存的棺体。韩伯平临危受命,担任水晶棺研制小组组长。

问题很多,时间更紧。1977年9月9日,大典必须举行,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11个月。

第一难题,就是材料。普通玻璃根本不行,易碎、易氧化、光学畸变严重。最终选定石英玻璃,也就是俗称的“真水晶”。

毛主席的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韩伯平揭晓真相,不只是药物作用

原料来自江苏东海,纯度高达99.9999%,每一块都要经过多轮熔炼。

第二难题,是尺寸。棺体要2.2米长,但当时中国没有这么大的石英玻璃。怎么办?徐兆彩提出“打砣—模压—拼接”工艺,成功解决气泡和裂纹问题。

第三难题,是焊接。石维成用2000℃高温氢氧焰操作,每次焊接都得泡在水里防烫。这不是电影,是现实。

还有一个问题是反光。毛主席的面容必须清晰,还要避免人影投射。中科院物理所亲自出手,开发多层干涉薄膜,解决光学畸变。

毛主席的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韩伯平揭晓真相,不只是药物作用

最后一关,是抗震。模拟云南8级地震,水晶棺无任何异常。

设计的争议:圆形棺体最终被否决

四川方面一度提出将棺体设计成“红太阳”造型,象征毛主席的伟大精神。

但这个方案加工难度太大,最终被放弃。工艺美术学院团队综合各方意见,采用现代矩形设计,底座为泰山黑花岗岩,镶嵌党徽、国徽、军徽,庄严又不失威仪。

毛主席的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韩伯平揭晓真相,不只是药物作用

1977年5月24日,纪念堂主体完工。8月18日,水晶棺正式入驻。8月20日凌晨,毛主席的遗体悄然进入纪念堂瞻仰厅。

很多人第一次走进纪念堂,看到毛主席的遗体,都会有一个一样的反应——“这不像是死去的人。”

皮肤光泽、面容平静、发丝整齐,几乎没有腐败征兆。可是真相是,这不是靠一瓶药液,也不是靠玻璃罩住,而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多重技术保障。

韩伯平接受采访时明确表示,视觉上的“栩栩如生”更多是光学效果的功劳。

多层镀膜折射光线,掩盖肤色变化;

冷光源照明,无紫外线和红外线,避免加速腐化;

棺体恒温恒湿,氧气极低,微生物无法滋生。

毛主席的遗体为何至今栩栩如生?韩伯平揭晓真相,不只是药物作用

结语:

今天,毛主席纪念堂已经接待了超过2.4亿人次,其中包括190多位外国元首。每一位走入瞻仰厅的人,都会被那份庄严和宁静所震撼。

有人说,毛主席的遗体就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记录着一个国家如何从混乱走向复兴。可其实,那不止是一具遗体,那是一个时代的身体,是亿万人心中最深的信仰

韩伯平说得没错:药物是科学,水晶是技术,但让遗体栩栩如生的,是这个国家永不磨灭的记忆和敬意。

信息来源:

我对研制毛主席水晶棺的一些回忆 韩伯平.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