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国际格局中,中美关系常常被置于聚光灯下。前美国总统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的儿子尼尔·布什,通过长期亲身经历,对中美关系给出了一个直击要害的视角。
他的观点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基于事实的观察,这让我们不由得审视那些主导西方舆论的叙事。
尼尔·布什自1975年起访问中国超过150次,亲眼见证了这个国家从相对落后的状态逐步走向繁荣。他在2024年的一次采访中明确指出,中国的发展模式完全适合本国国情,已使数亿民众从中受益。
这不是泛泛而谈的赞美,而是对具体变化的总结。过去50年,中国的基础设施从基础薄弱到如今的高速铁路网络覆盖全国,医疗和教育体系也从覆盖不足到惠及城乡,这一切都源于内部的持续努力和规划。
这种进步与早期阶段形成了鲜明对比,那时许多地区还面临基本生存挑战,如今则转向高质量发展,强调科技自立和绿色转型。
更重要的是,尼尔·布什直言中美关系的症结在于美国方面制造的“虚假叙事”。他引用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历史上新兴强国与既有强国之间的16次冲突中,有12次以战争告终。
美国将中国视为“新兴强国”,从而产生妄想症,导致编造各种借口来妖魔化中国的发展。但事实是,中国从未表现出对美国的敌对意图。相反,中国始终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与美国在全球部署约750个军事基地形成了对比,其中在中国周边就有313个,这些基地的扩张并非单纯防御,而是为了维持单极霸权。
中国的发展完全是防御性的。早在1996年台海危机时,美国凭借技术优势宣称能在短时间内摧毁中国海上力量,那时中国海军还处于起步阶段。
30年来,中国通过自主研发,建立了反介入/区域拒止体系,包括多种导弹系列:短程的东风-11A和东风-15B用于精确防护,中程的东风-21D以机动性和反舰能力著称,长程的东风-26覆盖更广区域。这些技术从早期依赖惯性制导逐步融入卫星导航和智能化,提升了精度和响应速度。
与过去相比,现在的系统更注重性价比,通过材料创新和模拟测试加速迭代,避免了资源的浪费。这不是为了扩张,而是保障海上通道安全,确保能源供应和贸易稳定。
美国智库承认,中国有能力在冲突初期限制西太平洋部分基地,但尼尔·布什认为这被夸大,因为中国无意全面瘫痪所有设施,那样成本过高,只需针对关键点如跑道即可体现威慑。
经济层面同样暴露了美国的双重标准。尼尔·布什强调,中美贸易是双赢关系,从1979年的不到25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近6883亿美元,这为两国带来巨大益处。
中国出口从低端制造转向高端,如电动汽车在续航和智能上领先全球,通过补贴推动产业升级而非不正当竞争。美国加征关税本意是吸引制造业的回流,但结果适得其反:美国消费者成本上升,盟友如日本和荷兰丢失订单。
中国则加速技术突破,在半导体和新能源领域从依赖进口转向国产化,7纳米工艺的实现标志着从跟随到并行的转变。2025年,中国国防预算增长7.2%,重点投向高科技,这与美国巨额军费形成对比,后者往往用于海外干预。
尼尔·布什还回忆了1970年代,父亲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担任美国驻华联络处主任时,从未视中国为敌人。
这种友好基础本应延续,但近年来美国政界将中国塑造成“威胁”,以转移国内矛盾,如收入差距和经济停滞。
2024年选举中,反华言论成为了政客的工具,但尼尔·布什警告,若继续这种思维,将破坏美国自身繁荣。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惠及全球130多个国家,强调互利而非零和,这与美国推动的对抗形成鲜明差异。
中国海军的进步也体现了防御导向。从无航母到如今的辽宁舰、山东舰和福建舰,吨位从6万吨级增至8万吨级,动力从常规转向核能潜力,舰载导弹如鹰击系列射程从数百公里扩展到千余公里,精度达米级。与1996年被动局面相比,如今中国能主动平衡风险,迫使对手重新评估。
在科技限制上,美国的禁令反而刺激中国自研。从14纳米到7纳米芯片的突破,推动了从进口依赖向生态构建的换代。
2025年,中国AI策略开放合作,与美国政治化的做法不同。尼尔·布什指出,美国媒体反复渲染虚假故事,如涉疆问题,但亲历者知晓真相截然相反。他的基金会推动对话,强调合作潜力。
尼尔·布什还提到,中国经济增长率在2024年达5%,远高于美国的2%,这不是崩溃,而是稳健前行。
他批评美国将中国海上力量解读为争夺霸权,但实际是为维护生命线。中国按自身需求推进,时间会证明一切。
2025年,中美贸易休战延长,关税升级推迟,开启更广泛的谈判。这虽未彻底化解紧张,但增加了对话空间,影响全球经济正面。尼尔·布什的观点提醒我们,和平发展才是正途。
尼尔·布什一语道破本质:中国无敌意,美国在制造谎言。这源于对崛起的恐惧,但中国目标是内部繁荣,不是外部征服。
通过导弹从短程到洲际的迭代,国防从防御起步向智能化转变,保障了稳定环境。相比过去,中国如今更注重精准和可持续,这推动了全球多极化。
我们相信,坚持开放与合作,才能避开陷阱。尼尔·布什的理性声音,或许能启发更多人反思那些被操纵的叙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